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平路作三首

鎖定
《東平路作三首》是唐代詩人高適創作的組詩。第一首説自己有志難伸,東行亦非本願,一路所見,皆為蕭瑟淒涼之景象。第二首説自己本欲干謁王侯以實現抱負,無奈事竟不成,只得暫時依棲農圃。第三首寫行進途中的見聞感受。
作品名稱
東平路作三首
作品別名
東平路作
作    者
高適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東平路作三首作品原文

東平路作三首
其一
南圖適不就,東走豈吾心
索索涼風動,行行秋水深
蟬鳴木葉落,茲夕更愁霖
其二
明時好畫策,動欲幹王公
今日無成事,依依親老農。
扁舟向何處,吾愛汶陽中
其三
清曠涼夜月,裴回孤客舟。
渺然風波上,獨愛前山秋。
秋至復搖落,空令行者愁。 [1] 

東平路作三首註釋譯文

①東平:郡名,原鄆州,屬河南採訪使,治所在須昌(今山東省東平縣)。此詩敦煌集本題無“作”字。
②南圖:即“圖南”,謂南飛,南征。比喻抱負遠大。語出《莊子·逍遙遊》:“(鵬)揹負青天……而後乃今將圖南。”就:敦煌集本作“盡”。
③東走:此指詩人東魯之遊。
④索索:形容風吹草木之聲。
⑤行行:不停地前行。《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⑥秋:敦煌集本作“愁”。
⑦明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代,古時常用以稱頌本朝。畫策:謀畫策略,籌劃計策。敦煌集本作“書策”。
⑧幹:干謁,對人有所求而請見。
⑨扁舟:小船。此處指自己孤身駕着一葉小舟於汶水上東行。
⑩汶陽:春秋時魯國地名,因在汶水之陽,故名。漢置汶陽縣,故城在今山東省肥城、泰安、寧陽交界處,今有汶陽鎮。此處借指東平郡,因東平郡治所須昌亦在汶水之北。
⑪渺然:敦煌集本作“眇然”。
⑫搖落:凋殘,零落。 [1] 

東平路作三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其一曰“南圖適不就,東走豈吾心”,則原計劃南行,不得已而向東走;其二曰“扁舟向何處,吾愛汶陽中”,則東行將赴汶陽。杜甫有《奉寄高常侍》詩日“汶上相逢年頗多”,交代初次相逢之地在汶上。杜甫於開元二十七年(739)漫遊齊魯,則高適此詩當作於是年。 [1] 

東平路作三首作品鑑賞

東平路作三首整體賞析

組詩第一首説自己有志難伸,東行亦非本願,一路所見,皆為蕭瑟淒涼之景象。因此,內心感到無限悲傷。第二首説自己本欲干謁王侯以實現抱負,無奈事竟不成,只得暫時依棲農圃。自身有如一葉漂泊之舟,不知向何處去,只好暫住汶陽尋求機會。第三首寫行進途中的見聞感受,所見為涼月孤舟,所感為搖落悲愁,只因前路渺茫,壯志難酬。結尾借景抒情,有如宋玉悲秋,不僅悲自然之秋,也是悲人生之秋。 [1] 

東平路作三首名家點評

唐詩歸》:説得秋有着落,益覺幻妙(“渺然”二句下)。 [1] 
唐百家詩選》:趙熙批:連章之作,此極嚴謹。統攝四首(包括前作《魯西至東平》),而本篇自有起結(“南圖”句下)。杜子(贈適詩)雲:“佳句法如何?”知詩所重在句,句自有法也(“吾愛”句下)。拍入行程(“徘徊”句下)。 [1] 
《刪定唐詩解》:言客夢已愁,若果為秋則更愁,謂非明月未妥。 [1] 

東平路作三首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來客遊河西,先為哥舒翰書記,後歷任淮南、四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筆力雄健,氣勢奔放。邊塞詩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 [2] 
參考資料
  • 1.    李 丹.高適詩全集匯校匯注匯評.武漢:崇文書局,2020:95-97
  • 2.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