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塍鎮

鎖定
東塍鎮,隸屬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地處臨海市北部,東鄰三門縣花橋鎮,南與小芝鎮邵家渡街道接壤,西南與大田街道毗連,西北與匯溪鎮相接,北、東北連接三門縣橫渡鎮 [2]  行政區域面積165平方千米。 [4]  截至2019年末,東塍鎮户籍人口為65088人。 [4] 
宋代時期,屬安樂鄉;1984年9月,設立東塍鎮;1992年,為市直屬鎮;同年5月,東魯鄉、下安鄉併入東塍鎮;2001年12月,康嶺鄉併入東塍鎮。 [2]  截至2020年6月,東塍鎮轄33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中街村川津路375號。 [2] 
2019年,東塍鎮有工業企業579個,其中規模以上4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9個。 [4] 
中文名
東塍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
地理位置
臨海市北部
面    積
165 km²
下轄地區
3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中街村川津路375號
電話區號
0576
郵政編碼
31700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浙J
人    口
65088人(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

東塍鎮歷史沿革

宋代時期,屬安樂鄉。
元代時期,分屬一都、二都、三都、四都。
清代時期,復屬安樂鄉。
民國時期,屬東塍區東塍鄉。
1950年12月,設立東塍區。
1956年,併入大田區,由東塍、洋渡、溪東、巖潭和中路組成東塍鄉。
1958年,改稱大田公社東塍管理區。
1961年,與洋渡管理區合併成立東塍公社。
1983年10月,改稱東塍鄉。
1984年9月,設立東塍鎮。
1992年,為市直屬鎮;同年5月,東魯鄉、下安鄉併入東塍鎮。
2001年12月,康嶺鄉併入東塍鎮。 [2] 

東塍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東塍鎮轄63個行政村:下街、中街、上街、格溪沈、大房、勤勇、絢珠、廟西、西洋頭、後楊、前徐、雙宅、竹岙、王加山、小嶺村、桐坑、前巖、隔溪、裏冬、洞橋、後山金、大路頭、下晏、琅坑嶺腳、沙溪下、嶺頭、泄下、東溪單、千洋、能仁、東山陳、白箬、泄上、東盧、胡岙、屈家、西樓、黃橋、西高、巖二、烏墩、西路、康西、康一、康二、康三、水岙、坦頭、上嶺、洪橋、潘東岙、婁村、長坦、嶺根、金坑、分水嶺、前四莊、洋林、潘山周、上山潘麻山、呈歧、盧周;下設857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0年6月,東塍鎮轄33個行政村:下街村、勤勇村、大房村、絢珠村、廟西村、中街村、上街村、格溪沈村、西洋頭村、後楊村、前徐村、雙宅村、竹岙村、屈家村、巖二村、康谷村、金坑村、呈岐村、康西村、白箬村、胡東村、燈城村、樓橋村、東溪單村、隔溪村、洞橋村、下晏村、麻山村、嶺根村、康功村、廣寧村、廣福村、桐坑村, [3]  鎮人民政府駐中街村川津路375號。 [2] 

東塍鎮地理環境

東塍鎮位置境域

東塍鎮地處臨海市北部,東鄰三門縣花橋鎮,南與小芝鎮邵家渡街道接壤,西南與大田街道毗連,西北與匯溪鎮相接,北、東北連接三門縣橫渡鎮 [2]  行政區域面積165平方千米。 [4] 

東塍鎮自然資源

2011年,東塍鎮有耕地面積3.3萬畝,林地面積18.3萬畝。 [2] 

東塍鎮人口

2011年末,東塍鎮總人口6492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479人,城鎮化率43.9%。另有流動人口12100人。總人口中,男性33639人,佔51.8%;女性31289人,佔48.2%;14歲以下10731人,佔16.5%;15—64歲44068人,佔67.9%;65歲以上10129人,佔15.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3661人,佔98.0%;有苗、土家、侗、白等23個少數民族,共1267人,佔2.0%。其中苗族389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30.7%;土家族256人,佔20.2%;侗族189人,佔14.9%;白族162人,佔12.8%。2011年,人口出生率9.5‰,人口死亡率6.8‰,人口自然增長率2.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94人。 [2] 
截至2019年末,東塍鎮户籍人口為65088人。 [4] 

東塍鎮經濟

東塍鎮綜述

2011年,東塍鎮完成財政總收入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60億元,比上年增長24.4%。完成營業税1000萬元,增值税3000萬元,企業所得税200萬元,個人所得税30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30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156元。 [2] 
2019年,東塍鎮有工業企業579個,其中規模以上48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9個。 [4] 

東塍鎮農業

2011年,東塍鎮農業總產值達到1.79億元,比上年增長19.1%,農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2.3%。 [2] 
2011年,東塍鎮生產糧食1.45萬噸,其中水稻8405噸,小麥2116噸。油菜種植面積0.3萬畝,產量401噸。 [2] 
2011年,東塍鎮生豬飼養量5.2萬頭,家禽飼養量6.0萬羽。生產肉類2455噸,其中豬肉2348噸,牛肉79噸,羊肉28噸;禽蛋567噸,鮮奶5.3噸;畜牧業總產值5998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3.5%。 [2] 
2011年,東塍鎮水果種植面積1.48萬畝,產量8292噸,其中柑橘5697噸,西瓜1813噸。 [2] 

東塍鎮工業

2011年,東塍鎮工業總產值達到57.97億元,比上年增長9.8%,工業增加值佔全鎮地區生產總值的59.8%。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6家,實現工業增加值7.21億元,比上年增長4.1%。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9家,實現工業增加值5.56億元,比上年增長8.6%。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9家。 [2] 

東塍鎮商業外貿

2011年末,東塍鎮有商業網點264個。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60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50億元,比上年增長6.8%。2011年,出口1.8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7%,主要產品有休閒用品、彩燈2類2個產品,銷往12個國家和地區。 [2] 

東塍鎮金融業

2011年,東塍鎮各類存款餘額4.90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6億元。 [2] 

東塍鎮郵電業

2011年,東塍鎮郵政業務收入259萬元。電信業務收入720萬元。 [2] 

東塍鎮社會事業

東塍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東塍鎮有幼兒園26所,在園幼兒806人,專任教師65人;小學7所,在校生4094人,專任教師19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386人,專任教師17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0.57億元,比上年增長4.7%;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0.44億元,比上年增長25.9%,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22.5%。 [2] 

東塍鎮文化事業

2011年末,東塍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63個;公共圖書室63個,藏書7.6萬冊。 [2] 

東塍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東塍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0個,病牀18張,固定資產總值587萬元。專業衞生人員50人,其中執業醫師14人,執業助理醫師26人,註冊護士10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9.3萬人次。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64萬人,參合率73.1%。 [2] 

東塍鎮社會保障

2011年,東塍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462户,人數739人,支出137.20萬元,比上年增長37.7%,月人均155元,比上年增長40.4%;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2人,支出23.2萬元;農村醫療救助47人,支出13.11萬元;臨時救助89人,支出13.12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22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83.00萬元。敬老院1家,牀位80張。社區服務中心33個。2011年末,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19萬人,參保率34.4%。 [2] 

東塍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東塍鎮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63千米,鄉村通郵率100%。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固定電話用户6074户,移動電話用户3400户,寬帶接入用户3820户。 [2] 

東塍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東塍鎮有鋪設幹線水管13千米,年工業用水580萬噸、生活用水314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96.0%;排水管道21.44千米,污水治理工程8項,日污水處理能力1500噸。 [2] 
  • 供電
2011年末,東塍鎮擁有35千伏變電所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20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2條,總長度18千米,用電負荷2.8萬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47億千瓦時。 [2]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東塍鎮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10公頃,園林綠地面積63.2公頃,其中公共綠地47.3公頃,綠化覆蓋率18.6%。 [2] 

東塍鎮交通運輸

2011年,東塍鎮有鐵路甬台温線過境,境內長5千米。瀋海高速公路過境,境內長1.2千米,雙向4車道,有臨海北1個出口。大路線省道過境,境內長22千米。縣鄉(鎮)級公路7條,總長118千米。 [2] 

東塍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東塍鎮因地處大田平原之東,地勢略高於大田,似田塍,故得名。 [2] 

東塍鎮風景名勝

  • 桐坑
桐坑位於東塍鎮東南約10裏,自然景觀有巖、瀑、洞三景。巖主要是高巖頭,高約百來米,四周空曠,奇巖怪石叢生,有仙人橋墩,仙人灶,浮巖等景觀。
  • 廣福寺
廣福寺
廣福寺(2張)
廣福寺始建於唐元和六年(811年),為僧重濟所創,舊名“資瑞”。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增建;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塑像;宋景佑元年(1034年)造浴室;宋景佑二年(1035年)立懺堂;宋慶曆八年(1048年)建僧堂、山門、羅漢堂,並立僧舍七十間,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改今額,此後,屢建屢廢,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廢,清康熙九年(1670年),僧涵霖重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住持僧世安重建金剛殿,民國時,有僧人英參住持修繕,現為臨海市佛教保留場所。廣福寺有大雄寶殿三間、金剛殿五間、方丈樓七間、淨玉堂十一間和西廂房七間。
水閣堂始建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年—1274年),歷代興廢修繕情況不詳,僅知清光緒中(1875年—1908年)曾重修。今存建築為兩個完整院落,東向,依次為門房、戲台、前殿、穿房、兩廂與大雄寶殿。門房平面五開間,建築面積83·5平方米。2003年月12月5日,臨海市人民政府公佈為“臨海文物文物保護單位”。

東塍鎮著名人物

  • 周至柔
周至柔 周至柔
周至柔(1899年10月28日—1986年8月29日),原名百福,浙江臨海人,民國八年(1919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學習,民國十一年(1922年)畢業。民國十三年(1924 年)到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軍隊,加入中國國民黨。民國二十年(1931年)起,先後任第十八軍第十四師副師長、師長、第十八軍副軍長,率部參加對中央紅軍的第三、第四次“ 圍剿” 作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月所部在草台崗遭受紅軍沉重打擊,離職赴歐美考察空軍教育。1949年全國大陸解放前夕逃往台灣。1986年8月在台北病死。 [5] 
  • 王文慶
王文慶(1882—1925年),初名軍,字文卿,後改文慶。為近代民主革命運動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時就讀於臨海東湖書院。後遊學日本,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回國,奔走於紹、金、衢諸府縣,秘密聯絡會黨;同年冬,同盟會準備在湘贛交界的萍鄉、瀏陽、醴陵等地起義,並派王文慶返浙,與秋瑾一起組織浙江會黨配合響應。湖南提前起義,浙江計劃泄露,王文慶被迫再次出走日本。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王文慶陶成章龔寶銓等相繼回國,在上海重新積蓄革命力量。徐錫麟、秋瑾被殺害後,王文慶亦遭通緝,與陶成章亡命南洋,秘密開展革命活動。王文慶應孫中山之召,南下廣州組織策動粵浙兩軍聯合“護法”,並當選為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民國十四年(1925年)2月3日,病逝於上海,年僅43歲。
  • 屈映光
屈映光(1883—1973年),字文六,臨海縣(今臨海市)東塍鎮人。青年時在臨海縣城求學,結識楊鎮毅楊哲商王文慶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赴杭州就讀於赤城公學,加入光復會。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春夏間,隨楊鎮毅回臨海創辦耀梓學堂,以響應紹興大通學堂光復活動。先後充安徽督練公所書記、台州印山商業學校監督、安徽陸軍測繪學堂教習。清宣統元年(1909年)至上海,創辦《風雨報》。清宣統三年(1911年)冬,江浙聯軍會攻南京,任浙軍兵站總參議。復以浙軍代表身份赴武昌援鄂。旋任浙江代表,與十六省代表齊集南京,籌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東塍鎮榮譽稱號

2021年9月,東塍鎮入選“2021年全國千強鎮”。 [1] 
參考資料
  • 1.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報告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引用日期2021-10-20]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尚清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浙江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3月:2029-2031.
  • 3.    東塍鎮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12-19]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 194.
  • 5.    李景田主編:《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 1921一2011 ) 》人物卷,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