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省三

(民權縣伯黨鄉李莊烈士)

鎖定
李省三(1906·11·27---1938·6·12),中國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人,出生於時屬睢縣現屬民權縣管轄的伯黨鄉東南李洪莊村委李莊的耕讀世家。他在中小學時就具有反抗精神,有“三不畢業”的稱號。馮玉祥主政河南時,22歲的李省三先後當選為睢縣黨部委員長、宣傳部長、組織部長等,23歲時又兼任位於睢縣城北的董店區長等職。馮玉祥後來失勢,被視為其門徒的他在目睹國民黨政府的黑暗後憤而辭職,並於1929年秋,前往上海的暨南大學進修學習。 [1-2] 
中文名
李省三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民權縣伯黨鄉李洪莊村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李省三人物履歷

省三(1906-1938年),是位於民權縣城偏東南25裏,睢縣縣城偏東北30裏的民權縣伯黨鄉東南李莊人。現在的伯黨鄉,當時屬於睢縣管轄。李省三原名李進三,“進”為輩分,“三”為名字,後來自改為李省三。源於孔子《論語》之吾日三省吾身也。可見其對於自己要求的嚴格。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充分表現出一位熱血青年不屈不撓,追求真理,不顧安危,投身革命的大無畏精神。
李省三早年讀中小學時,就具有激進的民主革命思想,曾領導學生鬧學潮,宣泄對反動當局的不滿,因此曾被校方開除,有“三不畢業”之綽號。
1927年,李省三參加國民黨,在睢縣黨部籌委會工作,其間曾任過董店區長,某小學小學校長,還曾長期在睢縣中學兼課。當時他與1923年就加入組織的早期共產黨員並時任睢縣縣委書記姜朗的友誼甚篤,過從密切,思想頗受影響並逐漸認識到國民黨腐敗與反動,對共產黨很有同情心並終於在姜郎山等共產黨人的影響下,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地下工作。
1929年,李省三積極配合姜郎山睢縣城西2公里遠的劉莊村創辦了第一所平民夜校。他們利用四座廟宇的磚瓦,在劉莊村西頭蓋房39間,稱劉莊小學,晚上吸收農民聽課,當時李省三和李備五任教師並自編《平民識字課本》,主講農民運動、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權等講解革命道理的課程,前後辦了兩期共100多人,參加聽課的學員大多都成了我黨領導下農民運動的骨幹力量。一時之間,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黨組織迅速壯大,農民協會也在各區相繼建立。新中國成立後,倖存者都很有建樹。
1932年,李省三與女教師孟雁冰結為夫婦。孟的姐夫韓達生為共產黨人。 [2] 
1932--1933年,姜朗山被捕,他數次赴汴為其疏通關係,使姜免於死刑。李省三之所以能夠這樣,除了他自身的覺悟外,還因為他與姜郎山在上海時為大學同窗,這就是在姜郎山被捕後,他能拼死相救的原因之一。
1934年,李省三任睢縣民眾教育館館長。由他介紹地下黨員後來發展為第三任睢杞太地委書記兼獨立團長但於1941年犧牲的連襟韓達生到一小學任教做地下工作。翌年李省三在睢縣黨組織的領導下,聯合民主勢力,要求省政府查撤當時睢縣縣長蔡慎,蔡慎貪污受賄,勾結地方惡霸勢力危害百姓,罪惡昭彰。李省三幾次率眾赴省陳訴、指控蔡的劣跡。省雖派員調查處理,但是始終未結果。於是李省三就將蔡之罪惡整理成文再次率員赴省。證據確鑿,省裏再無以推諉,終將蔡撤職。蔡離睢時羣眾多有受害者以雞蛋、蘿蔔、泥塊擲向蔡,學生與羣眾抬着列舉蔡慎罪狀的紙匾,高呼口號,此舉震撼四方。一時,李省三的名聲在當時的睢縣大振,以致使睢縣頑固勢力久而未敢蠢動。
大約就在這之後,當時的國民黨地方政府也許是要“調虎離山”,就推薦李省三去濟南任山東煙酒税務局長職務。但是李省三為了黨的睢縣地下工作開展,即以其妻孟雁冰女士阻止為由,堅辭不受。後來,這個職位則由民權縣伯黨鎮的紳士瑞憲邦赴任填缺。
1935年底,李省三黨的領導下,和睢縣中學等進步師生走上街頭聲援北京爆發的“一二·九”運動並進行慷慨激昂的演講,從而促進了商丘抗日救亡運動的第一次發展。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反對華北“自治”,掀起了規模空前的“一二·九”抗日救亡愛國運動。12月中旬,在北平和開封讀書的睢縣籍學生、共產黨員王鴻鈞等10餘人回到睢縣,與中共地下黨員郭景堯以及時在睢縣中學兼課的李省三等組織睢縣中學、睢縣簡易師範、簡易師範附小和第一小學的師生於12月24日打着“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等橫標和標語牌上街遊行。沿街羣眾紛紛自覺加入遊行隊伍。隊伍行至十字街頭,李省三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抗日演講,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罪行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號召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抗日。寧願戰場死,不做亡國奴。聽眾掌聲如雷,口號聲、鑼鼓聲、示威羣眾的怒吼聲震撼了睢州古城。師生們在縣城遊行後,又到附近農村遊行示威。後組織兩支宣傳隊,奔走方圓200餘里,途經30餘個村莊,講演20餘次,在農村掀起抗日救亡運動。同時在縣城開展查禁日貨、鬥爭奸商、講抗日英雄故事、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李省三率領其學生走上街頭進行抗戰演講,他之“寧願戰場死,不做亡國奴”的吶喊,正是一個熱血青年的表現。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華北危急,廣大地區被日本帝國主義野蠻霸佔。由於國民黨不抵抗主義妥協投降喪權辱國,這就引起了廣大愛國同胞的不滿和對日寇的極大憤慨。當時,韓復榘已從山東敗退到民權睢縣等地。在這種情況下,就激起了廣大不願做亡國奴之愛國青年的抗日呼聲。正在這時候,中共河南省委派到睢縣的地下工作者王靜敏、張輯五和譚志正等,來到睢縣與老共產黨員姜郎山和郭景堯接上關係開展抗日活動。此時,李省三即以他在國民黨內的公開身份積極活動,為黨取得了抗敵後援會的合法名譽並在睢縣中學辦了一個抗日救亡訓練班。參加這個訓練班的,既有社會青年,也有中小學教員,更有中學生和師範生等。這個訓練班就像一場及時雨一樣,滋潤了青年學生的愛國心並滿足了廣大愛國青年學生的熱望。這個訓練班前後經歷了一個月時間,時間雖短,但卻為後來睢縣的抗日武裝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後來在民權縣人所共知的老革命李培棠和睢縣人所共知的老革命王廣文,就曾參加了這次訓練班。還有一位在新中國成立後就為廳級幹部的老革命於80年代初期談及這段經歷時,還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之中,説他當時只是有幸見過李省三一次。就在李省三為黨在睢縣的抗日武裝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並犧牲的1938年,他們才剛正式參加黨領導下的抗日工作。
1938年元月,經中共睢縣縣委書記姜朗山介紹,李省三正式加入共產黨。組織委派他在西關外劉莊建立和發展抗日武裝。他通過地方關係,發展武裝兩個營。是年農曆5月,日寇侵佔睢縣,李省三部從睢縣城西的劉莊撤至睢縣西南長崗附近的李村。同時經向上級黨組織請示批准,由他把位於睢縣城偏東北伯黨一帶原隸屬睢縣管轄活動的抗日武裝召之睢縣西南他所佔領的根據地李村匯合。為便於行動,他輕裝簡從一人騎車上了路。不料此行被地方民團頑匪、國民黨睢縣長崗偽區長張心貞探知,當他走至長崗與黃沙窩兩村中間荒僻地帶時,突被8名匪徒截擊,李省三同志不幸遇害。敵人將他碎屍後拋進水坑和莊稼地裏,兩小時後才被我方人員知曉。我黨同志為寄託對死亡烈士的無限哀思含憤致哀,置棺殮屍安葬了烈士忠骨。當時省委委派到該地區領導黨抗日工作的中共豫東特委書記吳芝圃獲悉,不勝悲憤,當即決定攻打盤踞睢縣西南長崗的頑匪張心貞,重振抗日武裝。就在6月24日,吳芝圃於隊伍出發前主持追悼會並詳述李省三的遇害經過和慘狀。中國抗日戰士們悲憤地舉槍高呼:碎屍萬段張心貞,為李省三烈士報仇!戰士們淚水未乾,就臂纏白紗,幾百人兵分三路,兼程前進,直抵長崗。在睢杞大隊配合下,此戰斃敵二十餘名,俘敵三四十人,繳獲長短槍支四百餘支,子彈二千餘發,自行車十三輛。張心貞也挖洞遁逃。這之後的7月初,在睢杞太大隊的基礎上,就成立了以吳芝圃為司令的豫東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另外有王海山和孟海若任副司令,王靜敏任政治部主任。 [4] 
雖然李省三在1938年才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公開身份,但因為李省三早年是做黨地下工作,而這工作,根據一些蛛絲馬跡,應該是在20世紀的20年代末期或者30年代初期。他雖然英年早逝,但其創下抗日隊伍的這兩個營“革命家底”,對於當時黨領導下的睢杞大隊以及隨後成立的三支隊乃至後來水東抗日根據地建設,當是一個很大的貢獻。2008年,李省三的一個享受副省級待遇的當年學生李培棠在談起其犧牲時,不禁潸然淚下,説他貢獻大啊!也犧牲的悲壯啊!後來,吳芝圃在睢縣西南長崗率領為李省三報仇的睢杞大隊,實際上也是李省三發展的屬下部隊。這支部隊,後來又在黨的領導下發展壯大,先由睢杞大隊發展成為豫東抗日遊擊三支隊,吳芝圃親任司令。再到後來,在黨的領導下,這支部隊又發展為新四軍四師的一部分,成為豫蘇皖邊區抗戰的主力。 [5] 
李省三犧牲被睢縣黨的抗日遊擊武裝暫時安葬於當地後,由其兄長李進賢負責,又將其忠骨遷葬於距原葬地大約50裏遠的老家民權縣伯黨鄉東南的李莊祖墳。 [2] 

李省三家庭情況

李省三夫人孟雁冰於1950年3月參加工作(河南省圖書館),李省三長子李羽、次子李祥琪先後於1949年、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李省三共有三男二女現均健在:長女今年79歲,長期住在鄭州兒子那裏;長子原為中國病毒學會副會長,現全家定居在美國的兒子那裏;次子為軍轉幹部,現全家居住北京;三子為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李祥儀,妻子是吳芝圃的二女兒吳永杞,全家居住北京;次女為醫生,全家居住北京。 [2-3] 

李省三榮譽

由於李省三在當時睢縣的創建性貢獻尤其犧牲的慘烈悲壯,全國解放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李省三為革命烈士,列入《河南省著名烈士英名錄》,1952年3月1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頒發了革命烈士證書。1982年6月10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頒發《革命烈士證明書》。2005年,在紀念李省三誕辰100週年時,經上級有關部門同意,以其五位子女的名義,為其立碑於民權縣伯黨鄉東南的李莊墓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