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果珍

(明代李時珍之兄)

鎖定
李果珍,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之兄。兄弟二人學中醫 [1] 
全    名
李果珍
所處時代
明代

李果珍軼事典故

兄弟二人學中醫
還在李時珍少年時代,李言聞就常把兩個兒子帶到自己充當診所的道士廟“玄妙觀”中,一面行醫,一面教子讀書,不時讓孩子們幫助謄抄一下藥方。李時珍耳濡目染,對行醫的知識技能越來越熟,興致也越來越濃,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開父親的醫書,讀得津津有味。《爾雅》中的《釋草》《釋木》《釋鳥》《釋獸》等篇,他都背誦如流。
一天,李言聞應病家之邀,帶着長子出診去了,玄妙觀中只剩下時珍一人。這時,來了兩位病人,一個是火眼腫痛,一個是暴瀉不止。李時珍思索了半晌,告訴他們父親要到晚上才能回來。要不先給開個方子試試,那瀉肚子的病人難受極了,就同意了。李時珍便果斷地開方取藥,打發病人走了。李言聞回到家中,發現了小兒子開的藥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上,問李時珍開的藥方,李時珍小聲回答了。李言聞一邊聽,一邊不住地點頭,這才知道,兒子不僅讀了不少醫書,還能在治病實踐中加以運用,對症下藥,確實是塊當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覺又驚又喜。這時,做兄長的果珍在旁邊聽着弟弟大談藥性,十分羨慕,暗自下決心定要幹件漂亮事,讓父親看看誰的醫道高明。
事有湊巧,沒過幾天,又有兩個眼痛和痢疾病人前來就診,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診所。他一見這兩人和弟弟説起過的那兩人病情一樣,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做了處理。不料,第二天一早,這兩個病人就找上門來,説服藥後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聞看看是怎麼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相告。李言聞一聽就連呼“錯矣”。果珍還不服氣,李言聞告訴兒子,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實質卻不一樣。接着,把為什麼那天時珍要以艾草為主藥,而今兒這兩個病人卻應該以黃連為主藥的道理講了一遍,把李果珍説得心服口服。

李果珍親屬成員

祖父李曉山:精通醫術,名聞鄉里 [2]  。是一位“鈴醫”(也稱“走鄉醫”“串醫”或“走鄉藥郎”),自福建上杭遷至蘄州,每日身負藥箱、手搖串鈴,奔走於村市街巷,為百姓治病 [3] 
父親李言聞,是當地一位名醫,曾任太醫院吏目(皇家醫院的醫官),娶妻張氏,有兩子一女,長子李果珍,次子李時珍。
母親:張氏
弟弟:李時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