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文渝

(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科學突破獎”得主)

鎖定
李文渝,女,1945年出生於重慶,博士,全球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的先驅,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獲得“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之“生命科學突破獎”。
中文名
李文渝
外文名
Virginia Man-Yee Lee
出生年月
1945年
出生地
重慶
性    別
學位/學歷
博士

李文渝人物簡介

李文渝(Virginia Man-Yee Lee),1945年出生於重慶,教授。二戰結束之後,他們全家移居香港:父親在香港與美國西海岸之間來回經商,母親則在家照顧孩子。10多歲那年,李文渝的大部分親人都跟隨父親去了美國,只有她和一名哥哥留在香港的祖母家,以完成高中學業。在母親的安排下,高中畢業後,李文渝前往英國學習鋼琴表演。離開英國時,她卻帶着生物化學碩士學位。後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獲得了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
2019年,因“發現了額顳葉痴呆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中TDP-43蛋白的聚集,並揭示帕金森病和多系統萎縮中,不同類型細胞內α-突觸核蛋白具有不同形式”而榮獲“科學突破獎”。 [1] 

李文渝個人生活

李文渝的父親是一名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在二戰期間志願加入空軍,回到中國抗擊日本的侵略。在一次戰鬥中,他的座機被擊落,本人也因此負傷,由此結識了李文渝的母親。兩人婚後共育有三個子女,李文渝是家中的小女兒。
李文渝教授與約翰·特羅揚沃斯基教授 李文渝教授與約翰·特羅揚沃斯基教授
在波士頓,李文渝遇上了自己一生的伴侶——約翰·特羅揚沃斯基(John Trojanowski),他是一位優秀的神經病理學家,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的聯合主任。 [1] 

李文渝主要成就

1991年,李文渝的團隊證實神經原纖維纏結裏的特異性蛋白正是tau蛋白。這項研究刊登在了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刷新了人們對tau蛋白的認知。
後來,團隊又找到了一種叫做TDP-43蛋白。抗體結合實驗證實,這種蛋白在患者的病灶處有着大量積聚。隨後,這支團隊用基因改造的方法,開發了一種小鼠動物模型,使其表達突變的TDP-43蛋白。果不其然,這些動物表現出了和人類患者類似的痴呆症狀。進一步的分析則確認,無論是在突變的小鼠還是人類的患者中,TDP-43蛋白都失去了正常的細胞核定位,出現在了細胞質中。這是一種RNA結合蛋白,參與了轉錄和翻譯的調控,與常見的α-突觸核蛋白tau蛋白的功能截然不同。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RNA結合蛋白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tau蛋白TDP-43蛋白外,李文渝教授與特羅揚沃斯基教授夫婦也在α-突觸核蛋白上做出了許多突破性的發現。“我們把合成的α-突觸核蛋白纖維注射入了野生型小鼠的大腦內,發現它們能夠在細胞之間傳播,併產生類似於路易小體的結構。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這個實驗儘管簡潔,卻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讓我們能夠確認“路易小體產生”與“多巴胺能神經元退化”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帕金森病領域的重大突破。它在2012年同樣登上了《科學》雜誌。
2018年,這支團隊又在《自然》雜誌上公佈了另一個重磅發現:在帕金森病多系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中,患者的腦區裏雖然都有大量α-突觸核蛋白積聚,兩者的結構與性質卻迥然不同。“我們發現同樣是α-突觸核蛋白,其不同的變異體(strain)可能由於翻譯後修飾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摺疊構象,導致不同的疾病形態,” 李文渝教授解釋道:“所以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有可能是致病蛋白的不同變異體所導致的,這改變了我們過去的簡單認知。” [1] 
她在2006年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首次發現了一種被稱為TDP-43蛋白聚集在額顳葉痴呆(FTLD)和漸凍症(ALS)中的作用,這篇文章被引用超過4000次。 [2] 

李文渝獎項榮譽

曾獲得“科學突破獎”。 [1]  是2019年“生命科學突破獎”5名得主中唯一一名女性。 [1] 
2022年9月,獲得科睿唯安2022年度引文桂冠獎的生理學或醫學獎。 [2] 
2023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舉行第三十一屆學位頒授典禮,李文渝獲頒授“理學榮譽博士”學位。 [3] 

李文渝人物故事學位

棄鋼琴而學生物化學
高中畢業後的李文渝在母親的安排下前往英國學習鋼琴表演。離開英國時,她卻帶着生物化學的碩士學位。説到這一令人驚訝的轉變,李文渝教授袒露了選擇背後的思考:“我不想學鋼琴。在高中時我就很喜歡科學,所以就跑去倫敦的大學裏學科學。一開始我選的是化學,但後來我覺得純化學有點枯燥,最後改成了生物化學。” [1] 
丈夫的鼓勵與自信
“我們那一代的女性,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我的丈夫告訴我,你有足夠的天賦和勇氣,應該去嘗試科學道路。他給了我很多自信,我們之間也合作得非常愉快。” [1] 
鎖定神經退行性疾病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李文渝教授與特羅揚沃斯基教授夫婦將研究方向定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當時,阿爾茨海默病的社會負擔正逐漸呈現,吸引了無數科學家的關注。“30多年前,我們對神經退行性疾病背後的致病蛋白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阿爾茨海默病的沉積裏頭有着β-澱粉樣蛋白,不知道神經原纖維纏結裏是tau蛋白,也不知道路易小體裏有α-突觸核蛋白,” 李文渝教授回憶道:“但我和John的技能非常互補,所以我們決定合作,看看能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出貢獻,找到疾病背後的致病分子。” [1]  [4-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