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拉亞

鎖定
李拉亞(1955-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孫冶方獎獲得者。湖南湘潭人。1961年隨父母遷居岳陽。1957年其父被劃成右派,全家遭到社會的歧視。“文化大革命”中,3個哥哥都上山下鄉了,他留在父母身邊,但沒有一個單位願意錄用他,被迫自己謀生,燒窯、跑堂、餵豬都幹過。同時,開始涉獵哲學經濟學、數學等科學領域,以知識為基礎,思索人生和社會發展的問題。鑽研《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加強英語和數學的訓練。著名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遜的《經濟學》,當時當作大批判材料內部翻譯印發,他弄到一冊,讀得津津有味。 [1] 
中文名
李拉亞
出生日期
1955年
畢業院校
岳陽師專
主要成就
孫冶方獎獲得者
出生地
湖南湘潭
學    位
博士

目錄

李拉亞求學經歷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給他帶來了轉機。他的考試成績超過了清華、北大的錄取分數線,卻由於父親的問題未能錄取,岳陽師專(今湖南理工學院)愛憐這個高材生而錄取了他。他在挫折中奮起,又連續三年以在校生的身份報考研究生,成績優良,仍與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失之交臂,第三年終於被慧眼識人才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錄取為“文革”後第一批碩士研究生。在這裏,他有了用武之地,畢業時以《馬克思再生產圖式的數學模型》的碩士論文,奠定了其在本領域中的領先地位。數量所決定留他,他卻執意要考經濟所楊堅白先生的博士研究生。

李拉亞成就

他的導師楊堅白先生在經濟學界很有影響,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他遵循導師關於"理論要超前"和“不要急着寫,要多讀”的教導,潛心攻讀三年,只發表了5篇論文,每篇均有一定的影響。1988年,他成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培養出來的第一個經濟學博士,到國家經濟信息中心工作。當時發生全國性的搶購風,於是一頭扎進通貨膨脹問題的理論研究中。其論文《中國通貨膨脹問題的綜合治理》發表後,受到政府的重視,中央財經小組組織了10多位專家專題論證,以供決策時借鑑。1989年治理整頓以後產生了較嚴重的市場疲軟,他努力找出解決通貨膨脹與市場疲軟問題的有效辦法,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1990年得到美國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去斯坦福大學做訪問學者。有人擔心他一去而不歸,但他完成課題後便很快攜帶成果回國了。他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的課題資助,完成了多項關乎國計民生的經濟學研究項目,取得了令學術界矚目的科研成果。1993年春,1991一-1992年度中國經濟學最高獎一一孫冶方獎的第五屆評選結果揭曉,38歲的他,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通貨膨脹機理與預期》列入4部獲獎著作之中。1993年《中華英才》雜誌對他的事蹟作了專題報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