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子春

(朝鮮桓祖)

鎖定
李子春(朝鮮語:이자춘,1316年—1361年),字子春 [12]  ,蒙古名吾魯思不花,朝鮮王朝開國君主朝鮮太祖李成桂之父。他本為元朝管領雙城等處軍民達魯花赤,1356年歸順高麗,官至高麗朔方道萬户兼兵馬使,卒於任上。朝鮮太祖追尊為“桓王”,朝鮮太宗上廟號桓祖,諡號淵武聖桓大王。葬於定陵,位於今咸鏡南道咸興市
本    名
李子春
別    名
吾魯思不花(蒙古名)
子春
所處時代
高麗王朝
民族族羣
高麗人
出生日期
1316年
逝世日期
1361年
諡    號
淵武聖桓大王
廟    號
桓祖
陵    墓
定陵

李子春人物生平

李子春承襲父職

李、趙聯姻圖 李、趙聯姻圖 [23]
李子春是元朝管領雙城等處軍民達魯花赤李椿(孛顏帖木兒)的次子,李椿先娶斡東百户樸光之女(敬順王后),生了李子興(塔思不花)和李子春,後移居和州(今朝鮮咸鏡南道金野郡),娶了與高麗王室有親戚關係的雙城總管之女趙氏,生下完者不花(李子宣)和那海兩子。 [1] 
李子春擅長騎射,長大後“顏如渥丹,美鬚髯”。 [12]  元統二年(1334年),李椿中風,打算傳位於李子興,但在趙氏請求下讓完者不花代理。 [2]  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李椿去世。李子興向開元路請求襲職,開元路同意他襲職,但李子興在九月就去世,其子咬住(李天桂)年幼,那海利用母家雙城總管趙小生的威勢,趁機偷走印信,企圖襲職,但境內民眾不附。李子春勸大嫂樸氏去開元路上訪,自己也和咬住一起前去。至正三年(1343年)正月,元朝判定完者不花和那海非嫡妻所生,沒有承襲權,而咬住幼弱,故由李子春承襲管領雙城等處軍民達魯花赤之職,同時處死那海。 [3]  後來咬住長大,李子春想把職位讓給他,但咬住推辭。 [4] 

李子春歸順高麗

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子春來開京朝見高麗恭愍王,恭愍王讚賞了他祖父、父親都曾朝見高麗王之事,並表示將“玉汝於成”,暗示讓李子春為高麗未來的反元事業服務。跟他一起來朝咬住留下,任於達赤 [4-5]  恭愍王讓他負責安撫流亡至雙城總管府境內的高麗民眾。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子春再次朝見恭愍王,這次明確要求一旦有變,要聽高麗方面的指揮。 [6-7] 
同年五月,恭愍王誅殺奇轍等親元派,並派柳仁雨以討伐奇轍餘黨為名進軍雙城總管府,並派兵馬判官丁臣桂傳密旨於李子春,任命他為少府尹,官階中顯大夫,要他充當內應。李子春便帶兵與柳仁雨會合,驅逐雙城總管趙小生及千户卓都卿(九十八年前將鐵嶺以北獻給蒙元的高麗人趙暉、卓青的後代)。恭愍王大喜,加授李子春為太中大夫、司僕卿,移居開京。 [8] 

李子春卒於任上

至正二十年(1360年)任判軍器監事,出為西江兵馬使,防備倭寇。又加通議、正順二大夫,拜千牛衞上將軍。 [9]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二月,以榮祿大夫判將作監事,出為朔方道萬户、兼兵馬使。御史台認為李子春原籍在東北面,不宜讓他出鎮此地,但恭愍王不允,賜宴送行。 [10]  四月三十日卒於任上,享年四十六歲 [11]  [15]  (另有記載稱死於前一年四月十八日 [16]  )。
後李子春因其子李成桂而被追贈為純誠勁節同德輔祚翊贊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門下侍中、判典理司事、完山府院君。李成桂篡位後,追尊為“桓王”。 [13]  朝鮮太宗追上廟號“桓祖”,諡號“淵武聖桓大王”。 [14] 

李子春人際關係

  • 父親李椿(後追尊朝鮮度祖)
  • 母親:樸氏(樸光之女,追尊敬妃、敬順王后)
  • 胞兄:李子興(蒙古名塔思不花,追贈完昌大君)
  • 妻妾:李氏(情況不明,或為“鄉妻”之一,朝鮮王朝稱她為婢女,名“內隱藏” [18-19]  )、崔氏 (崔閒奇之女,高麗封三韓國大夫人 [19]  ,朝鮮追贈懿妃、懿惠王后)、金氏(高麗封貞安宅主 [19]  ,朝鮮王朝封定安翁主,1404年卒 [21]  ,朝鮮高宗追贈定嬪 [22]  ,朝鮮王朝稱她為婢女,名“古音加” [18] 
  • 兒子李元桂(李氏所生)、李成桂(崔氏所生)、李和(金氏所生,封義安大君,官至領議政府事)、李英(庶子,母不詳,封正尹) [20] 
  • 女兒:李氏(崔氏所生,嫁趙仁璧,高麗時封貞和宅主,後追封貞和公主)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