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世俊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鎖定
李世俊,男,滿族, [1]  號鍥齋、懷虛堂主人,民建中央委員;出生於天津,遼寧海城人,現居北京。編審、教授、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現任職務: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國書法出版社社長,中國書法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
中文名
李世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滿族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58年
畢業院校
中國美術學院
主要成就
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中國書法出版社社長
中國書法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

李世俊人物評價

現任職務: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中國書法出版社社長,中國書法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個人傳略載入《中國美術年鑑》《中國書法今鑑》《中國古今書畫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書法家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大辭典》《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中國當代青年名人大辭典》《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當代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等。
曾任文藝職務: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教授。
曾任工作職務:遼寧省政協常委、副秘書長,省政協文化文史委員會副主任;民建中央委員,民建遼寧省委駐會副主委兼秘書長;遼寧省新聞出版局、遼寧省版權局副局長。
曾任社會職務:中華職教社理事,遼寧省中華職教社副社長,中華商會遼寧商會副會長,遼寧省貿促會副會長,遼寧海外聯誼會理事。

李世俊藝術歷程

書學歷程
書學歷程(13張)
李世俊學書初始於傳統,取法魏晉,得沈延毅楊仁愷等書法大家的指導。
1986年李世俊參與組織了遼寧省書法第三梯隊的“北園”二十人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進京書法展,那時的創作是比較純正的魏晉風格,字體雋秀,文雅大方。1987年李世俊書法作品入選了全國第三屆書法展,同年其所臨寫的《嵩高靈廟碑》作品入選了首屆國際臨書大展,引起了全國書法界的關注。因為那時國家大型書法展還不設獎項,全國性的書法熱處於高温階段,入選國家級書法展是許多書法作者夢寐以求的理想。李世俊的書法藝術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實現了第一次飛躍,創造了同齡書法家中不多見的輝煌。
然而,李世俊並不滿足於已有的藝術成績,他冷靜思考,着眼於藝術的大作為,他首先意識到的是作為傳統藝術的書法,要想站得住腳,得在前人基礎上有所突破,沒有雄厚的文化底藴是無法實現的,他決定暫時放棄已有的職位,下大功夫進行傳統文化的“充電”。1989年他進入當時被譽為畫家和書法家搖籃的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進行深造。師從陸儼少、劉江、陳振濂朱關田諸先生學習書法、篆刻、中國畫。江浙文化,瑰麗多姿;浙派藝術,是人文藝術淵藪之一;浙江美術學院,正是人文藝術的搖籃,一代代人文大家,如黃賓虹潘天壽沙孟海陸維釗等都生活於此。蘇東坡、李叔同、吳昌碩等即為楷模。李世俊將自己的文化信念、藝術理想融入這天堂般美麗的生活狀態。在浙江美術學院求學的時間裏,李世俊涉獵多種書體,融合南北書風,主宗“二王”兼取魏碑、魏晉造像筆意,以行草、行書見長,講究疏密開合,質樸自然。
2004年,李世俊迎來了他書法藝術的又一個黃金期,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表現的內涵發生了變化,過去是“二王”一路的純傳統,這一次,他有了一些新的具有某些時代特點的東西,成功地表現了自我,在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展中他獲得了銅獎。此後不久,同樣的作品風格又入選了“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全國書法展”。古人説“筆墨當隨時代”,李世俊的書法藝術發展脈絡標誌着他對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成功實踐。這不是生硬的雜糅,而是他兼收幷蓄,長期文化積累與思辨的結果。
2011年,李世俊一個嶄新的書法時代正式開啓。這一年李世俊的書法藝術成就碩果累累,引起了全省、全國的高度關注和好評。2011年1月他當選遼寧省文聯兼職副主席,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書法作品在首個新聞出版行業書畫展中獲書法組佳作獎;代表遼寧省優秀書法家參加由中國文聯、中國書協主辦的“送歡樂下基層中國書法新疆行”活動。同年9月和11月舉辦兩個書法展:“紀念九一八事變爆發80週年·七人行書法展”、“李世俊、李暉瀋陽故宮書法展”。
2014年4月28日,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公司在京揭牌,正式宣告成立。作為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書法出版社社長,中國書法報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書法雜誌社社長的李世俊自然也就成為了人們聚焦的熱點人物,並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此前,業內僅知道李世俊是一位久負盛名的書法家,其身份為遼寧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遼寧省版權局副局長;遼寧省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文化文史委員會副主任;遼寧省文聯副主席,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等要職。而今,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書法家、統戰、政治協商、新聞出版、董事長、總經理、社長、總編輯這一組關鍵詞,大體上勾勒出了這位藝術家、學者的人生閲歷。 [2] 

李世俊藝術成就

1987年被鐵嶺市人民政府評為鐵嶺市文藝振興特等獎。
1990年被評為鐵嶺市十大優秀青年。
1994年獲遼寧省首屆青年科技文化成果博覽會優秀文化成果獎。
1987年書法作品在全國商業職工書法、繪畫、篆刻作品展覽中獲一等獎。
2002年被聘為鐵嶺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
1986年書法作品獲全國足佳杯書法展一等獎。
1987年書法作品被選入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
1987年書法作品在首屆國際臨書大展中獲優秀獎。
1987年書法作品入選“絲綢之路”國際書畫展。
1987年書法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參加遼寧(北園)二十人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近京書法展。
1988年書法作品在日本東京、蒲河展出。
1990年被聘為《中國硬筆書法家詞典》編委。
1990年書法作品在國際文化交流賽克勒杯中國書法競賽中獲得青年組二等獎。
1991年書法作品入選遼寧省慶祝建國70週年書畫聯展。
1992年書法作品入選首屆國際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
1995年書法作品入選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家作品展覽。
1995年書法作品在日本東京、宇都宮展出。
1998年書法作品參加中日韓書法展。
1999年在法國巴黎羅浮宮舉辦書法展。
2004年書法作品在全國第五屆楹聯書法作品展中獲三等獎。
2004年書法作品入選首屆全國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
2004年書法作品入選紀念鄧小平誕辰一百週年全國大型書法展覽。
2005年理論文章被評為遼寧新聞獎第十一屆遼寧省政協好新聞二等獎。
2006年書法作品入選紀念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25週年書法展。
2007年書法作品獲遼寧省第二屆蘭亭獎書法展蘭亭創作提名獎。
2011年書法作品獲首屆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首個書畫展書法組佳作獎。
2011年9月18日為紀念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80週年,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舉辦了李世俊等七人行書法展。
2011年11月10日在瀋陽故宮博物館舉辦了李世俊、李暉書法展。
2011年12月10日李世俊應台灣世新大學、嘉義大學邀請參加了民建中央畫院代表團在台北和彰化的書畫展覽。
書法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被許多博物館收藏。

李世俊風格特徵

一、書家本色
李世俊少年學書,從唐人楷則起步。開始便以傳統的經典作為自己師法的根本。及長,便向遼海耆宿、書法大家沈延毅、楊仁愷先生請益。沈老對於北碑的見地和創作實踐,深深地影響和啓發了青年李世俊。尤其是沈延毅先生豐富的用筆方法和卓爾不羣的風格取向,都在李世俊心靈深處打下了堅實的烙印。從那時起,舉凡北碑中的經典,如《龍門二十品》《張猛龍》《鄭文公》《張玄墓誌》等無不臨習。甚至對那些書法史上名不見經傳,但風格獨特的作品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舉辦的“首屆國際臨書大展”中,李世俊臨習的北魏《嵩高靈廟碑》,以其凝重典雅並饒有新意的創造性臨寫,獲得了當年的全國書法獎項。此碑楷法中間雜隸書筆意,與遠處雲之南的“二爨”相類,在北朝的碑版中,就風格而言它算是個“異類”。但其格調高古,奇而不怪,作為一個尚未“而立”的青年書家能於此處專注留心,足以見其審美的品質與格調之一斑。
應該説,對於北碑的傾情研習,為李世俊的書法之路開啓了一個重要的里程。同時,也奠定了他藝術創造的審美基調。大樸不雕的從容與淡然,率性揮灑的激昂與磊落,拙中見奇巧,厚裏得天趣。這種歷來被人詬病的所謂“氈裘”之氣,在李世俊的筆下竟是那樣一片燦然的境界。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在書法尚處於啓蒙的當代書壇,他的取法和祈尚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可以毫不誇飾地説,在遼海地區乃至於全國書壇,能得碑體三昧者,李世俊可算得上其中的佼佼者。
眾所周知,碑學自清際中興以來,一度成為“顯學”並與傳承有緒的“帖學”傳統分庭抗禮。鄧石如、何紹基、張裕釗、趙之謙乃至稍後的于右任先生皆得其沾溉而成為一代宗師。究其原因,帖學重因循其傳承側重於法,碑學主創造其發揚主旨在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語雖是比況丹青,但於翰墨一途同樣貼切。應當説,由技法的薪傳到心靈的寫照正是碑學對於中國書法的滋補之功。更是中國文化中“由技進乎道”這一偉大理想的明確闡揚。
因此説,李世俊的書法信念和審美理想正是沿着這一敞亮的新途而展開的。
在此基礎上,李世俊開始上溯秦漢、魏晉,下啓宋元。其行書深入“二王”、懷素堂奧,尤以懷素《小草千字文》用功最久。其作品化纖穠為勁健,取纏繞作簡明,其以小草創作的大量作品,先後入選“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等大型展事,並與幾位當年書壇同輩共同引領了“遼寧小草書風”的興起與流行,成為當代書法史上一段傳奇和佳話。
近 年,李世俊的情趣,又轉回到清末民初的碑學傳統。在他看來這叫“重温經典”。尤其是對於右任先生的研習更是他一個重要的選擇。棄刀師筆、帶燥方潤、草情篆意、縱橫捭闔,這些都是他從中得到的深刻啓示。
縱觀李世俊的藝術歷程,大體分作醖釀期、求索期與成熟期三個階段。分別以漢隸唐楷、北碑定格局,“二王”、懷素、宋人等添氣象,于右任個性抒發化氣質。這三個階段的變化與轉折,其實也正是他人格心智的成長經歷。
總之,李世俊的書法立足於碑學傳統,氣象恢弘,並以一如既往的審美祈尚抗拒世俗。不討巧,不造作,不炫技。然正如前人所謂的“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他的書法正如他的為人之道,圓融無礙、率性開張,真正體現了書法藝術傳統中“正大”與“光明”的人生情調與格局。無疑,他的思考與追求,連同他的創造在繁花照眼的當代書壇更具有了一種別樣的光彩與風華。
二、文人情懷
作為當代久負盛名、影響深遠的一位書法家,李世俊在人生的每個時段,始終葆有濃郁的文人情懷。他一直將於右任先生的一個聯句置之座右以自省:“筆墨精良,人生樂事。氣質變化,學問深時。”
他嚮往古人“晴窗消日”中的雅人深致,那種讀書和寫字所交織出的人生情調是他的一個夢想。所以他總會在忙碌的餘暇中到畫室去安寧片刻,在閲讀與臨池中讓心小憩一下。
提及他的讀書生涯,還得追溯到80年代。當時的他不僅身為共青團市委副書記,而且作為一位書法家已經聲名鵲起了。但他仍感到文化的匱乏。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毅然選擇了赴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深造學習,開始了一段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之旅。在那裏他得以邂逅沙孟海、陸儼少、劉江、盧坤峯、朱晗、任道斌、章祖安、朱關田、陳振濂諸位先生。請益之餘,他不僅增長了見聞,豐富了知識,同時江南
悠久的人文歷史和優雅的自然環境更陶冶了他的氣質,並使得他對書法藝術傳統的理解以及審美視野的開拓都有了一個更加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他至今仍清晰地記得朱關田先生的話:“書法是一種載體藝術,一是載於政治,一是載於學問。”這樣的一句話,讓他受益終生。在他的體會中,書法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的層面上,它更應當承載一種人生中的“道義”,表達出一種深刻的人生情懷和精神力量。歷史上那些名垂青史的大書家皆有強烈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他們的書寫所映現出的正是內心深處的“浩然之氣”。而那些僅以書名稱世的書家到頭來仍是個“書匠”,其“技藝”僅止於“雕蟲”。正是在這樣的信念指引中,李世俊最終堅定地樹立起了自己在藝術上的世界觀,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政治觀。從那時起,他從共青團到政協統戰、到外事僑務乃至於後來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領導幹部,這都與他這段不平凡的經歷攸息相關。幾十年來,從政之餘,不廢臨池、勤于思考,他把自己的興趣和藝術創作與本職工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並將藝術的直覺和宏觀把握事物的能力運用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去,充分發揮了一位領導幹部在統一戰線、參政議政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也體現了“文以載道”這樣一個優良的傳統和文化價值觀。
三、轉身,不需要“華麗”
2012年,李世俊調任中國文聯,負責籌建“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這對於他又是個機會同時也是一個挑戰。機會是,作為一位出色的書法家,他深諳書法,且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同時他又有着多年新聞出版戰線上的豐富經驗,由他擔綱“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組建”的重任應該是輕車熟路。挑戰是,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探索沒有現成的參照,還須“摸着石頭過河”。而且將中國書法出版社、中國書法報社、中國書法雜誌社等新創重組又需要各種社會資源的協調與配合,而且他所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公司的盈利模式,還有中國書法的文化傳播和推介職責。所以,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那樣:“這的確是一次轉身,但我不需要‘華麗’,只要能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做些喜歡做的事兒,圓一個夢想,體現了人生價值就好。”這話,很樸實,也很由衷。
30年間,“中國書法出版傳媒集團的創建,中國書法報社的創建”算是圓了中國書法人的一個夢想。同樣,這一次的轉身,也圓了李世俊40年來對於書法藝術深情顧盼的一個夢……

李世俊相關採訪

2014年10月30日,
李世俊在書法學博士、教授王鵬江的陪同下在山東濟南舜耕山莊專訪首都師範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名譽
院長、教授、老藝術家歐陽中石先生。

李世俊書法作品

作品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