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能鴻

鎖定
朱能鴻(1939年11月10日—2024年3月8日),出生於上海市,祖籍江蘇蘇州。天文光學望遠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 [1] 
朱能鴻於1960年從同濟大學畢業後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工作,先後擔任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1983年至199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長 [2]  ;1989年主持設計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架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2年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3] 
朱能鴻長期從事光學望遠鏡研製和天文光學干涉儀的研究 [4] 
2024年3月8日13時58分,朱能鴻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 [16] 
中文名
朱能鴻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市
出生日期
1939年11月10日
逝世日期
2024年3月8日 [16]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職    業
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祖    籍
江蘇省蘇州市

朱能鴻人物生平

朱能鴻
朱能鴻(5張)
1939年11月10日,朱能鴻出生於上海,祖籍江蘇省蘇州市。
1956年9月,考入同濟大學光學技術與儀器專業。
1960年6月,從同濟大學畢業,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工作,先後擔任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5] 
1983年—199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副台長 [6] 
1989年,主持設計研製成功中國第一架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
1991年—1993年,應邀去位於德國慕尼黑但屬於歐洲共同體的歐洲南方天文台,參加地面光學望遠鏡——16m望遠鏡的研究工作。
1995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7] 
2024年3月8日13時58分,朱能鴻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5歲。 [16] 

朱能鴻主要成就

朱能鴻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朱能鴻於20世紀60—70年代研製成功使月球及其定標星同時被拍攝在一張底片上的月球雙速照相機,20世紀70—80年代研製成用於測定恆星赤經和赤緯的真空照相天頂筒。1989年主持設計並採用了當時的先進技術研製成中國第一架口徑最大的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望遠鏡工作穩定、性能優良、定位精度高,在1994年7月彗木相撞中拍攝了600多張極具科學價值的照片。1991—1993年被國際上規模最大的屬於歐共體的歐洲南方天文台僱為高級工程師,設計了光干涉合成望遠鏡方案 [4]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2006年—2009年
斐索型天文光學干涉望遠鏡的原理分析、總體方案和關鍵技術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8] 
2006年
斐索型天文光學干涉望遠鏡的原理分析、總體方案和關鍵技術研究
上海市地方匹配資金資助項目 [9]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8年
真空照相天頂筒
國家科技大會一等獎 [6] 
1979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1990年

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1年
口徑為1.5米的光學天文望遠鏡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3年

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朱能鴻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5年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
1990年
中國科學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3年
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之一

1993年
上海市科技精英稱號

199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會 [6] 
2016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優秀共產黨員 [10] 

2019年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紀念章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朱能鴻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01年05月
上海反邪教協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2001年10月
2005年02月
2007年
上海市徐彙區科學技術協會第七屆主席 [13] 
2008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學術委員會委員 [14] 

朱能鴻人物評價

朱能鴻主持和參加了真空天頂筒、第一架月球照相機、1.56米天體測量望遠鏡和低緯度子午環等大型天文儀器的研製,為中國天文望遠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他不僅親自主持設計工作,還經常與年輕的科研團隊一起參加現場調試和外協工作,為項目順利進展提供了堅強的支持與保障。在項目研製過程中,他也經常帶病工作,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大家、激勵着大家,展現了一位老科學家、老黨員甘於奉獻的精神品質 [15] (中國科學院評)
朱能鴻院士是中國著名的天文光學望遠鏡專家,六十餘年來為促進中國天文儀器和空間科學事業發展以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做出了突出貢獻。朱能鴻院士一生熱愛祖國,忠誠於黨的科技事業,追求真理、服務人民,他敬業守正、淡泊名利、誨人不倦,為中國天文望遠鏡事業的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新民晚報》評)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