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敬則

鎖定
朱敬則(635年~709年),字少連,亳州永城(今河南省永城市)人。 唐朝大臣、史學家。他好學,重節義,愛助人。唐高宗時,任右補厥。
武則天稱制,廣開密告之門,羅織誣陷,誅殺大臣。敬則進諫,武后採納他的建議,並提升他為正諫大夫、兼修國史。不久,檢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恆國公張易之的陷害被判處死刑,朝內的大臣都因懼怕張的權勢而不敢挺身諫阻,唯有朱敬則向武則天勸阻説:“元忠對朝廷忠心耿耿,對他所加的罪名沒有事實,如果殺了他,會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則天從諫,魏元忠才得赦免。
後來,官至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治理國家事務常以用人為先決條件。但因他的性情直爽,觸犯了時政,被貶為鄭州刺史。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一人一馬別無所有。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年)去世,享年75歲。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唐睿宗即位後,追贈其為秘書監,諡號為元。
(概述圖片來源 [1] 
本    名
朱敬則
少連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朝
出生地
亳州永城
出生日期
635年
逝世日期
709年
主要作品
《十代興亡論》《五等論》
主要成就
勸諫武則天濫殺,選拔大量人才
官    職
同鳳閣鸞台平章事、鄭州刺史
追    贈
秘書監
諡    號

朱敬則人物生平

朱敬則孝悌世家

朱敬則家祖輩均以孝義被世人稱揚,從北周到唐朝,三代旌表,地方上都讚美。朱敬則瀟灑倜儻,很重節義,年輕時就以辭賦知名。他與其堂兄弟同住,財產不分。又與左史江融、左僕射魏元忠特別交好。
唐高宗咸亨年中(672年),唐高宗李治聽到朱敬則的美名就召見他,與他交談,很看重他,將要提拔任用,但被中書舍人李敬玄所貶毀,只授了洹水縣尉。 [2] 

朱敬則勸諫女皇

長壽年中,朱敬則長時任右補闕。因武則天臨朝稱帝,改唐為周,天下頗多流言異議,到長壽年便漸漸地寧靜下來,為了絕滅告密羅織他人罪名這一類的情況,他上疏説:“我聽説李斯做秦國丞相的時候,實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視法家學説,限制私人勢力,擴張公家權勢,杜絕沒有實效的花費,減少並不急需的官職,珍惜時間講究功效,積極備戰致力農耕。人多財富之後,就開始消滅諸侯割據勢力,這才是拯救弊病的辦法。所以説:嚴刑峻法可以用於努力向上時期,機變詭詐可以用在攻城野戰方面。天下已經太平,所以可以用寬鬆代替嚴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來潤澤百姓。秦朝卻不是這樣,荒淫暴虐更加厲害,實行下去就不再改變,最後到了土崩瓦解的結局。這是不懂得變通的禍患。陸賈、叔孫通侍奉漢高祖,在滎陽、成皋一帶打仗的時候,糧餉匱乏,智窮力竭,他們不曾敢提出一種主張,進獻一個奇謀,只是推薦一些狡猾殘暴的人。等到社會剛安定下來,就擺出《詩》《書》,宣揚禮制,開闢仁政之道。高帝生氣地説:‘我是從馬上得到天下的,哪裏用得上《詩》《書》呢?’他們回答説:‘馬上得到天下,可以馬上治理天下嗎?’高帝默然不語。於是陸賈編著《新語》,叔孫通制定禮儀,這是懂得變通的好處。如果高帝斥退這兩個人,拋棄《詩》《書》,一味重視攻城野戰,看重殺敵數量,那麼滿路都是爭功的人,為爭論功勞鬧得劍拔弩張,國家連片刻時間都不能保有,哪來十二個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説,仁義是聖人暫住的旅館;禮樂,是先王遺留的舊跡。祭祀禱告結束了,芻狗就應該拋棄;醇酒已經流出來了,糟粕就要丟掉。仁義尚且這樣,何況那些沒有它重要的東西呢?”武則天看了認為很好。 [3] 
長安三年(703年),朱敬則調任正諫大夫,代理宰相之職。當時,御史大夫魏元忠、鳳閣舍人張説被張易之兄弟陷害,將要受到重刑,宰相們不敢直言,只有朱敬則抗疏申理:説“元忠、張説一向忠正,加在他們頭上的罪無根據。如果這樣處以重刑,豈不失天下之望?”這樣二人得免死刑。四年,他以年老多病辭宰相職務,批准了,又調任冬官侍郎,依舊兼修國史。張易之、張昌宗曾經命畫工畫武三思和納言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監王紹宗等十八人肖像,號稱為高士圖,他們每拉朱敬則參與,朱敬則都固辭不就。高潔守正達到如此境界。 [4] 
朱敬則任宰相時,每以用人為先。桂州蠻叛,他薦裴懷古;鳳閣舍人缺,他薦魏知古;右史缺,他薦張思敬,武則天認為他知人識才。 [5] 

朱敬則被貶去世

神龍元年(705年),朱敬則調出朝廷到鄭州任刺史。不久告老還鄉。第二年(706年),因侍御史冉祖雍一向與朱敬則不和,便誣告説他與王同皎親善,貶為盧州刺史。經數月,等繼任者到來,他便還鄉。還鄉時,身邊無淮南一物,只有乘馬一匹,他的子侄都步行跟隨歸鄉。朱敬則重然諾,善與人交,每救人急難,不求其報答。他與他的堂兄弟同居四十多年,財產不分彼此。他很能識才知人,凡是他品評的人,後來都如他所評論的。
景雲三年(712年)五月,朱敬則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五歲。 [6] 

朱敬則死後哀榮

唐睿宗李旦即位,曾對侍臣説:“神龍年以來,李多祚、王同皎恢復原官,韋月將、燕欽融都有褒贈,不曉得現在還有什麼人還含有冤曲的。”吏部尚書高幽求回答説:“原鄭州刺史朱敬則,過去在武則天時任正諫大夫,主持政事,忠貞義烈,為天下人所推崇。神龍年時,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誣陷,貶授盧州刺史。長安年中,他曾對我説:‘相王一定會承運受命,我們應當盡節侍奉。’到韋庶人篡權干擾朝政,臣於是見危赴難,希望有今天的振興,雖然是武則天造成,也與朱敬則先開啓我的思想分不開。現在陛下龍興寶位,兇黨就戮,但朱敬則還含冤九泉。未蒙昭雪。”唐睿宗同意劉幽求的話,追贈朱敬則秘書監,諡號為元。 [7] 

朱敬則人物評價

劉昫:①朱敬則文學有稱,節行無愧,諫諍果決,推擇精真,苟非洞鑑古今,深識王霸,何由立其高論哉?惜乎相不得時矣!②少連為絕。守道安貧,懷遠當仁。 [8] 
歐陽修:敬則一諫,而羅織之獄衰,時而後言者歟! [9] 
劉幽求:故鄭州刺史朱敬則,往在則天朝任正諫大夫、知政事,忠貞義烈,為天下所推。神龍時,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誣構,左授廬州刺史。長安年中,嘗謂臣雲:“相王必膺期受命,當須盡節事之。”及韋氏篡逆幹紀,臣遂見危赴難,翼戴興歷,雖則天誘其事,亦是敬則先啓之心。今陛下龍興寶位,兇黨就戮,敬則尚銜冤泉壤,未蒙昭雪。況復事符先覺,誠即可嘉。 [8] 
毛澤東:朱敬則,政治家、歷史家,年七十五。賈誼雲:‘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0] 

朱敬則個人著作

朱敬則曾經蒐集魏、晉以來羣臣成敗之事,著述了《十代興亡論》。又以前代文士所論的廢五等封爵的文章,又據秦之得失,認為還可折衷,又寫了《五等論》來評封爵之事。 [11] 

朱敬則家族成員

朱敬則一族出自沛國朱氏。 [12-13] 

朱敬則長輩

祖父:朱憎寧(字子須,隋朝濉州太守);
父親:朱操(字道濡,唐朝開封府儀同);
母親:趙氏。

朱敬則兄弟

兄:朱仁軌(字德容,官太子洗馬);
弟:朱玘(官著作郎禮部尚書)、朱瑉(官太子典膳);

朱敬則妻子

妻:戈氏。

朱敬則子孫

子:朱光順、朱光迪;
孫:朱守温、朱守同、朱守和、朱守滔。

朱敬則後裔

四十一世裔孫: 朱本龍(朱敬則二孫守同公支系,入閩光啓公支系,閩東朱氏福州琅山支系,琅山祿房右信支後裔)
從已知的史料,唐代朱氏入閩有三支,一支是唐宰相朱敬則第七代裔孫户部尚書朱光啓從河南永城入閩,居福州(就是本人這支),後其長子朱璣在福州抗擊黃巢叛軍有功,被任命為古田令,後遷入莆田黃石琳井;一支是唐宰相朱敬則第七代裔孫朱玖,於唐末從河南固始入閩,居永泰毗坑(即永陽玉尺 );一支是唐宰相朱敬則第六代裔孫朱澥,於唐末從河南南陽避地侯官,後遷居仙遊黨田,其第八代孫朱王醜遷居莆田黃石石阜。在唐代,先後入閩的三支朱氏,均為唐宰相朱敬則之後,但三支入閩朱氏是再從兄弟關係,不是同胞兄弟關係。
唐末黃巢叛亂,光啓公遷敬則公墓與福州(今福州倉山區淮安村桃源山)。據統計,在福州地區的朱敬則後裔達到十萬以上(就本島就有朱敬則後裔三萬左右)。 [14] 

朱敬則墓地

朱敬則墓位於福州倉山區建新鎮懷安村桃源山。墓從東南向西北,墓埕佔地面積約104平方米,二層墓埕,封土用紅磚砌造,內填黃土。墓牌高0.625米,寬0.38米,上刻楷書:“唐故丞相敬則朱公之墓。光緒庚子立,裔孫仲冬修”。墓前有石刻文臣武將一對,各高2.6米。石獬一對,一高0.70米,長1.06米;一高0.75米,長0.93米。墓磚、石翁仲、石獸均為唐代遺物。據其後裔説,此墓是唐末朱敬則七世裔孫朱光啓入閩遷過來的。 [14] 
參考資料
  • 1.    像取自1930年修《安徽歙東朱氏宗譜》。
  • 2.    《舊唐書》:朱敬則,字少連,毫州永城人也。代以孝義稱,自周至唐,三代旌表,門標六闕,州黨美之。敬則倜儻重節義,早以辭學知名。與三從兄同居,財產無異。又與左史江融、左僕射魏元忠特相友善。咸亨中,高宗聞而召見,與語甚奇之,將加擢用,為中書舍人李敬玄所毀,乃授洹水尉。
  • 3.    《舊唐書》:長壽中,累除右補闕。敬則以則天初臨朝稱制,天下頗多流言異議,至是既漸寧晏,宜絕告密羅織之徒,上疏曰:臣聞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門,張公室,棄無用之費,損不急之官,惜日愛功,疾耕急戰,人繁國富,乃屠諸侯。此救弊之術也。故曰:刻薄可施於進趨,變詐可陳於攻戰。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況鋒鏑已銷,石城又毀,諒可易之以寬泰,潤之以淳和,八風之樂以柔之,三代之禮以導之。秦既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返,卒至土崩,此不知變之禍也。陸賈、叔孫通之事漢王也,當滎陽、成皋之間,糧饋已窮,智勇俱困,不敢開一説,效一奇,唯進豪猾之材,薦貪暴之客。及區宇適平,干戈向戢,金鼓之聲未歇,傷痍之痛尚聞,二子顧眄,綽有餘熊,乃陳《詩書》,説《禮樂》,開王道,謀帝圖。高皇帝忿然曰:“吾以馬上得之,安事《詩事》乎!”對曰:“馬上得之,可馬上理之乎?”高皇默然。於是陸賈著《新語》,叔孫通定禮儀,始知天子之尊,此知變之善也。向使高皇排二子而不用,置《詩書》而不顧,重攻戰之吏,尊首級之材,複道爭功,張良已知其變,拔劍擊柱,吾屬不得無謀。即晷漏難逾,何十二帝乎?亡秦之續,何二百年乎?故曰:仁義者,聖人之蘧廬;禮經者,先王之陳跡。然則祝祠向畢,芻狗須投;淳精已流,糟粕可棄。仁義尚舍,況輕此者乎?自文明草昧,天地屯蒙,三叔流言,四凶構難。不設鈎距,無以應天順人;不切刑名,不可摧奸息暴。故置神器,開告端,曲直之影必呈,包藏之心盡露。神道助直,無罪不除;人心保能,無妖不戮。以茲妙算,窮造化之幽深;用此神謀,入天人之秘術。故能計不下席,聽不出闈,蒼生晏然,紫宸易主。大哉偉哉,無得而稱也!豈比造攻鳴條,大戰牧野,血變草木,頭折不周,可同年而語乎?然而急趨無善跡,促柱少和聲,拯溺不規行,療飢非鼎食。即向時之妙策,乃當今之芻狗也。伏願覽秦、漢之得失,考時事之合宜,審糟粕之可遺,覺蘧廬之須毀。見機而作,豈勞終日乎?陛下必不可偃蹇太平,徘徊中路。伏願改法制,立章程,下恬愉之辭,流曠蕩之澤,去萋菲之牙角,頓奸險之鋒芒,窒羅織之源,掃朋黨之跡,使天下蒼生坦然大悦,豈不樂哉!則天甚善之。
  • 4.    《舊唐書》:長安三年,累遷正諫大夫,尋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御史大夫魏元忠、鳳閣舍人張説為張易之兄弟所誣構,將陷重闢,諸宰相無敢言者,敬則獨抗疏申理曰:“元忠、張説素稱忠正,而所坐無名。若令得罪,豈不失天下之望也?”乃得減死。四年,以老疾請罷知政事,許之,累轉冬官侍郎,仍依舊兼修國史。張易之、昌宗嘗命畫工圖寫武三思及納言李嶠、鳳閣侍郎蘇味道、夏官侍郎李迥秀、麟台少監王紹宗等十八人形像,號為《高士圖》,每引敬則預其事,固辭不就,其高潔守正如此。
  • 5.    《舊唐書》:敬則知政事時,每以用人為先。桂州蠻叛,薦裴懷古;鳳閣舍人缺,薦魏知古;右史缺,薦張思敬。則天以為知人。
  • 6.    《舊唐書》:神龍元年,出為鄭州刺史,尋以老致仕。二年,侍御史冉祖雍素與敬則不協,乃誣奏雲與王同皎親善,貶授廬州刺史。經數月,洎代到,還鄉里,無淮南一物,唯有所乘馬一匹,諸子侄步從而歸。敬則重然諾,善與人交,每拯人急難,不求其報。又嘗與三從兄同居四十餘年,財產無異。雅有知人之鑑,凡在品論者,後皆如其言。景龍三年五月,卒於家,年七十五。
  • 7.    《舊唐書》:睿宗即位,嘗謂侍臣曰:“神龍已來,李多祚、王同皎並復舊官,韋月將、燕欽融鹹有褒贈,不知更有何人,尚抱冤抑?”吏部尚書劉幽求對曰:“故鄭州刺史朱敬則,往在則天朝任正諫大夫、知政事,忠貞義烈,為天下所推。神龍時,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誣構,左授廬州刺史。長安年中,嘗謂臣雲:‘相王必膺期受命,當須盡節事之。’及韋氏篡逆幹紀,臣遂見危赴難,翼戴興歷,雖則天誘其事,亦是敬則先啓之心。今陛下龍興寶位,兇黨就戮,敬則尚銜冤泉壤,未蒙昭雪。況復事符先覺,誠即可嘉。”睿宗然之,贈敬則秘書監,諡曰元。
  • 8.    《舊唐書·列傳四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24]
  • 9.    《新唐書·列傳四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24]
  • 10.    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1-24]
  • 11.    《舊唐書》:敬則嘗採魏、晉已來君臣成敗之事,著《十代興亡論》。又以前代文士論廢五等者,以秦為失,事未折衷,乃著《五等論》。
  • 12.    朱氏出自曹姓。顓頊之後有六終,彥六子,其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俠於邾,附庸於魯,其地魯國鄒縣是也。自安至儀父十二世,始見春秋。齊桓行霸,儀父附從,進爵稱子,桓公以下,春秋後八世而為楚所滅,故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前漢大司馬長史詡生浮,字公叔,大司馬、大司空、新息侯。生下邳太守永,永九世孫吏部尚書尚,尚生質,司徒。質二子:禹、卓。禹,司隸校尉、青州刺史,坐黨錮誅,子孫避難丹楊,丹楊朱氏之祖也。卓生扶風太守翻,翻生上洛太守越,越字元勝。越八世孫丞相行參軍詢。二子濟,濟生沖,沖生威則,散騎常侍、給事中。生騰,字龍懷,陳郡太守。三子:憲、斌、綽。綽字祖明,西陽太守。二子:齡石、超石。騰裔孫建,後周太子洗馬。生僧寧,隋睢陽太守。生操。
  • 13.    新唐書 卷七十四 表第十四 宰相世系四(朱氏):(朱)敬則,相武后。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1-27]
  • 14.    朱本龍《福州市志》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