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之璉

鎖定
朱之璉(?-1730年),字商玉,號蒼巖, [2]  奉天(今瀋陽)人, [3]  明朝宗室後裔。 [2]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中進士,同年敕封為亳州知府。朱之璉“絕請託,寡宴會,治梗頑,不累民,重農桑鐵面無私”。 [3]  其重文、賑農,在亳州兩次為官達18年,政績卓著。 [2]  後改赴安慶府任職。崇禎時洪承疇軍敗,其祖父朱彝某為監軍,與侄朱文元被俘降清,隸鑲白旗下。雍正二年(1724年),朱之璉被世宗封為一等侯,抬入正白旗漢軍,世襲罔替,春秋負責前往昌平、江寧明皇陵祭祀;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 [2]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亳州百姓為其建生祠-朱公書院,以示紀念。 [3] 
商玉
蒼巖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奉天
逝世日期
1730年
本    名
朱之璉
旗    籍
漢軍正白旗

朱之璉人物生平

朱之璉為世襲一等侯,康熙31年(1692年)中進士,同年敕封為亳州知府。他“絕請託,寡宴會,治梗頑,不累民,重農桑,鐵面無私”,後改赴安慶府任職。康熙46年(1707年)亳州百姓為其建生祠——朱公書院,以示紀念。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亳地水災,温疫四起,民不聊生。朱之璉又被調回亳州,帶領人民渡過了災害。朱之璉在亳州人民心目中又一次留下美好印象。朱之璉兩次知亳州長達十八年。
崇禎時其祖父朱彝某為洪承疇監軍於松山,洪承疇軍敗,朱彝某與其侄朱文元被俘,降清,隸鑲白旗下。朱之璉生於康熙年間,入仕,官正定知府。為官政績尚可,頗有民望。雍正時,察訪明裔,得朱之璉。雍正二年,賜朱之璉一等延恩侯,抬入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朱之璉雖有司明孝陵延春秋案掃之命,卻無服明服,行明朔,用明禮之實。春秋二祭,都有必須“呈明前往”。可以説是有名無實。朱之璉卒於雍正八年。此後其後代世襲延恩侯,至清末。

朱之璉人物事蹟

朱公書院 朱公書院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朱之璉任亳州知州。當時有人勸他説亳州地區民風彪悍,重武輕文,不好治理,還是不去為妙。朱之璉回答説為政之要在於因地制宜,不能帶有成見。上任伊始,朱之璉訪農家,察民情,捉拿地痞惡棍十餘人,立地嚴懲,諸奸猾之人懾服,悔過自改,此後無人敢亂髮犯禁。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鄉紳民眾集資為其建了一座祠堂,曰“朱公祠”。但朱之璉感到自己“以薄德牧斯土,體聖主憂勞、百姓之意,愧未稱職”,受到民眾如此擁戴有些擔待不起,於是決定把祠堂改為書院,以供鄉民讀書之用。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朱之璉升為安慶府同知。當時有人想再次請求朝廷將其留任,但鄉民普遍認為,他這次調任是升遷,是榮譽,我們不能阻攔。臨行之時,羣眾帶着果蔬、酒肉,夾道送行,“渦水兩岸無隙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黃河氾濫,亳州被大水淹沒,民不聊生。巡撫知道朱之璉在亳州威望較高,很得民心,於是徵召朱之璉到亳州賑災,就這樣他又一次出任亳州知州。再一次到亳州,看到窮困潦倒的民眾,他潸然淚下,曰“吾子弟乃窮困至此矣”。為了加快救災進度,他一邊向朝廷申請賑災物資,一邊設法籌措糧食,不分晝夜奔波在救災一線,使民眾度過了災荒。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又被調回安慶,又在那裏任職六年。後來被推薦出任直隸宣化府知府。十年後,因為奉公守法,口碑良好,特調任正定府知府。
雍正二年(1724年),封朱之璉為“一等延恩侯”,隸屬正白旗,世襲罔替,負責祭祀明代皇陵。
雍正八年(1730年),因病去世。 [1] 

朱之璉延恩侯世表

朱之璉[漢軍正白旗]。雍正二年十二月,以明代後裔,由正定知府特賜一等侯。八年卒。乾隆十四年八月,贈一等延恩侯,世襲。
朱震。之璉子。雍正八年十一月,襲一等侯。
朱紹美。震子。乾隆十一年二月,襲一等侯。十四年八月,改襲一等延恩侯。緣事革。
朱儀鳳。紹美從子。乾隆四十年十二月,襲。
朱毓瑞。儀鳳子。嘉慶二年襲。
朱秀吉。毓瑞子。
朱秀祥。秀吉弟。道光八年襲。
朱貽坦。秀祥族祖。道光十六年襲
朱書桂。貽坦族叔。道光十六年,襲。
朱鶴齡。書桂繼子。
朱誠端。鶴齡族孫。同治八年,襲。
朱煜勳。誠端子。光緒十七年,襲。
參考資料
  • 1.    亳州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知州  .中國亳州網[引用日期2015-10-31]
  • 2.    章建. “品讀.文化安徽”系列.書院安徽[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7.01.第22頁
  • 3.    汪東恆主編.亳州四名.名人.名言·名勝·名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