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未名四老

鎖定
燕園曾經住着4位老先生,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人稱“未名四老”。4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後湖,那地方叫朗潤園。所以卞毓方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又稱這4位先生為“朗潤園四老”。那時候,他就很喜歡在未名湖畔散步,後來搬家就很少回燕園了。如今,四老已先後仙逝。
中文名
未名四老
概    述
住着4位老先生
金克木
字止默,筆名辛竹
季羨林
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
鄧廣銘
中國歷史學家

目錄

未名四老金克木

未名四老簡介

金克木 金克木
金克木(1912~2000 )字止默,筆名辛竹,1912年8月14日生於江西,祖籍安徽壽縣。中學一年級就失學,若論學歷不過小學畢業。1935年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做圖書管理員,自學多國語言,開始翻譯和寫作。1938年任香港《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任湖南桃源女子中學英文教師,同時兼任湖南大學法文講師。 1941年先生經緬甸印度,在加爾各答遊學,兼任《印度日報》及一家中文報紙編輯,同時學習印度語和梵語。1943年到印度佛教聖地鹿野苑鑽研佛學,同時學習梵文和巴利文,走上梵學研究之路。1946年回國,應聘武漢大學哲學系。1948年後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隨後娶歷史學家唐長孺之妹為妻。歷任第三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五屆至第七屆常委,宣傳部部長。2000年8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臨終遺言:“我是哭着來,笑着走。”

未名四老作品

金克木先生一生筆耕不輟,30年代就開始發表作品,留下學術專著三十餘種,主要有:《梵語文學史》、《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等等。他的詩、文,文筆清秀,寓意深刻,有詩集《蝙蝠集》、《雨雪集》,小説《舊巢痕》、《難忘的影子》,散文隨筆集《天竺舊事》、《燕口拾泥》、《燕啄春泥》、《文化獵疑》、《書城獨白》、《無文探隱》、《文化的解説》、《藝術科學舊談》、《舊學新知集》、《圭筆輯》、《長短集》等。翻譯作品《伐致呵利三百詠》、《雲使》、《通俗天文學》、《甘地論》、《我的童年》、《印度古詩選》、《莎維德麗》、《梵語文學史》等。

未名四老季羨林

未名四老簡介

季羨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中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2009年07月11日八時五十分,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因突發心臟病逝世。

未名四老作品

幾十年來,季羨林辛勤從事英文、德文、梵文等文學作品的研究與翻譯,發表、出版的譯作將近四百萬字。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印度簡史》、《羅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簡明東方文學史》、《糖史》、《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等。主要譯著:譯自德文的有馬克思著《論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説集》等;譯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詩《羅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劇《沙恭達羅》和《優哩婆濕》、印度古代民間故事集《五卷書》等;譯自英文的如梅特麗耶·黛維的《家庭中的泰戈爾》。此外,季羨林還主編過《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書。其著作已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未名四老鄧廣銘

未名四老簡介

鄧廣銘 鄧廣銘
鄧廣銘(1907~1998)中國歷史學家。字恭三。1907年3月16日生於山東臨邑。1936年國立北京大學史學系畢業,畢業論文《 陳龍川傳 》,深受指導教授胡適的讚賞。留校任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和史學系助教。先後發表《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註》、《宋史職官志考正》、《宋史刑法志考正》等,陳寅恪為《宋史職官志考正》作序。1943~1946年,任復旦大學史地系教授,撰寫了《岳飛》一書,把岳飛傳記的寫作提高到學術研究的水平。1950年起任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至今。在此期間,修訂出版了《辛稼軒年譜》、《稼軒詞編年箋註》,先後兩次重寫了《岳飛傳》,並寫成《辛棄疾(稼軒)傳》、《王安石》等書。同時還發表了《唐代租庸調法研究》、《唐宋莊園制度質疑》、《南宋對金斗爭中的幾個問題》等論文。60年代初,執筆撰寫了《中國史綱要》中宋遼金史部分,成為高校文科的首選教材之一。從1954年起,先後擔任北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歷史系主任等職。1980年當選為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和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1981年任博士生導師,曾任北大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系主任、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中國史學會主席團成員、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名譽會長、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98年1月10日上午9時50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歲。

未名四老評價

鄧廣銘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唐宋遼金史的研究。他治學嚴謹,領域寬闊,勇於探索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學術文化史各方面的重大課題,精於歷史人物傳記之作,在古籍整理方面,亦有精深的研究。他提出的治史入門的四把鑰匙:職官制度、歷史地理、年代學、目錄學,一直受到史學界的重視。他因其在宋史方面超越前人的成就,成為宋史學界的一代宗師。

未名四老張中行

未名四老簡介

張中行 張中行
張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原名張璇, 出身農民家庭,193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後在中學和大學任教。1949年以後,他一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任職,從事中學語文教材的編輯工作。張中行一生清貧,85歲的時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裏擺設極為簡陋,除了兩書櫃書幾乎別無一物。可老人對此卻從未有怨言,甚至還為自己的住所起了個雅號叫“都市柴門”,安於在柴門內做他的布衣學者。 2006-02-23 凌晨兩點左右,國學大師張中行在北京解放軍305醫院安然辭世,享年98歲。

未名四老作品

他一生筆耕精勤,著述頗豐,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著有《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月旦集》、《禪外説禪》、《順生論》、《流年碎影》等。張中行研究國學,邏輯學、哲學,不僅思索老莊、孔孟、佛學,而且研究羅素、培根,這在當代文人中並不多見,其成就令眾人仰視。與張老有半個多世紀交情的好友啓功這樣評價張中行:“説現象不拘於一點,談學理不妄自尊大。”熟悉他的人評價他是性格耿直,心地善良,有長者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