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替罪羊

(漢語成語)

鎖定
替罪羊,是漢語中一則來源於外國典故的成語。典故出自《聖經·舊約·利未記》。中國古代也有類似替罪羊的記載,見於《孟子·梁惠王上》。 [1]  [4-5] 
替罪羊原指古代猶太教祭禮是替人承擔罪過的羊,比喻代人受罪過的人。其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等,含貶義。 [1]  [3-4] 
中文名
替罪羊
外文名
scapegoat
拼    音
tì zuì yáng
近義詞
替死鬼
出    處
《聖經·舊約·利未記》
語法功能
作賓語、定語等

替罪羊成語出處

“替罪羊”成語出自《聖經·利未記》16:“亞倫把兩隻山羊安置在會幕門口,為那兩隻羊拈鬮,一鬮歸與耶和華,一鬮歸與阿撒瀉勒。歸與耶和華的羊獻為贖罪祭,歸與阿撒瀉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華面前,用以贖罪,打發人送到曠野去,歸與阿撒瀉勒。將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愆,把這罪都歸到羊的頭上,藉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曠野去。要把這羊放在曠野,這羊要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處。” [5] 
中國古代也有類似替罪羊的記載。《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歟?’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4] 
後來,“替罪羊”作為一個具有悲劇色彩的成語流傳開來。

替罪羊成語故事

在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説,挪亞後有個叫亞伯拉罕的閃族人。上帝為了看亞伯拉罕是否真的忠誠自己(因為上帝即將給予他一個很大的承諾)。所以吩咐他,請他帶着他的獨生子以撒到一個指定的地方,並把以撒殺了作祭牲獻給上帝。以撒是亞伯拉罕和撒拉九十多歲有的第一個兒子,因為是上帝賜給他的,所以他對上帝有信心,知道上帝是正義的,他的信心一定帶來好的結果。
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備上驢,帶着兩個僕人和兒子以撒,也劈好了獻祭的柴,就起身往上帝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到了第三日,亞伯拉罕舉目遠遠地看見那地方。亞伯拉罕對他的僕人説:“你們和驢在此等候,我和童子往那裏去拜一拜,就回到你們這裏來。”亞伯拉罕把獻祭的柴放在他兒子以撒身上,自己手裏拿着火與刀,於是二人同行。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説:“父親哪!”亞伯拉罕説:“我兒,我在這裏。”以撒説:“請看,火與柴都有了,但獻祭的羊羔在哪裏呢?” 亞伯拉罕説:“我兒,神必自己預備作獻祭的羊羔。”他們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亞伯拉罕在那裏築壇,把柴擺好,捆綁他的兒子以撒,放在壇的柴上。亞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殺他的兒子。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説:”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他説:”我在這裏。” 天使説:”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一點不可害他。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不給我。這是你獨生的兒子,留下,不要給我。” 亞伯拉罕舉目觀看,不了,有一隻公羊,兩腳釦在稠密的小樹中,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獻為祭牲,代替他的兒子。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意思就是”耶和華必預備”),直到今日人還説:”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
在《聖經·新約》中又説,耶穌為救贖世人的罪惡,寧願釘死在十字架上,作為“犧牲”(祭品)奉獻天主,並囑咐他的十二門徒,在他死後也照樣去做。因為這是仿效古猶太人在向主求恩免罪時,往往殺一隻羔羊替代自己供作“犧牲”,所以教會通常又稱耶穌為贖罪羔羊。 [2]  [5]  [9] 

替罪羊成語寓意

替罪羊現象最初在初民社會中產生,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像可以轉嫁負擔一樣,罪惡也可以轉移到其他非生物乃至人身上。替罪羊可以幫助人們免除這些罪過。把自己的罪孽和痛苦轉嫁給別人,讓別人替自己承擔這一切,是野蠻人頭腦中熟悉的觀念。這種觀念的產生是由於非常明顯地把生理和心理的、物質和非物質的現象混淆了起來。因為人們可以把一捆柴、一塊石頭,或其他東西從自己的背上轉移到別人的背上,所以,野蠻人就覺得同樣也可能把自己的痛苦和哀愁轉移給別人,讓別人替自己受苦。要解脱災禍不一定要轉嫁給一個人,也完全可以轉嫁給一種動物或一樣東西。根據人類學家的廣泛考察,這種用動物為人類替罪的習俗遍佈世界各地。
替罪羊儀式背後其實隱藏着一種無意識的替罪羊機制:通過犧牲一個人,從而保障整個羣體的利益與社會秩序的穩定。替罪羊機制其實是一種暴力運作規則,其目的是藉助於集體暴力,殺掉一個無辜的受害者羣體將替罪羊視為社會危機和災難的製造者,除掉了這個替罪羊,就恢復了瀕臨崩潰的社會秩序,整體利益從而得以保障。在替罪羊機制中,暴力的執行者是全體成員,而暴力的承受者則是一隻替罪羊。聖經中的山羊、耶穌、俄狄浦斯等都充當了替罪羊。這是全體對於個體的迫害,只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它以一種比較隱秘的方式隱藏在文化中。在替罪羊機制啓動的沸點上,人羣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一般不會自我指責,而是指責他人,指責整個社會,他們可以信口雌黃,編造各種罪名,讓人覺得作為替罪羊的人特別有害,而替罪羊往往被指控犯有特殊的罪孽。雖然指控的罪狀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很容易找到它們的統一性一一通過犧牲一個人的利益來實現社會的穩定。 [5]  [6] 

替罪羊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替罪羊”一詞是舶來品。世界各地都習慣於用“替罪羊”一詞來比喻代人受過的人。這則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1]  [3-4] 
運用示例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美國習慣於把別國當成自己國內經濟問題的替罪羊,否認自身結構性問題,自欺欺人,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和如今的中國都是這一做法的受害者。(《 人民日報 》) [7] 
光明日報記者楊志清:一位從事歐盟事務報道已經20多年的資深記者一針見血地説:這是歐洲的一場滑稽戲,桑特只是充當了替罪羊。(《光明日報》)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