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華羣

鎖定
曾華羣,男,廈門大學歷史學學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 [4]  曾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舊金山大學、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美國威拉姆特大學、美國三藩市大學、中國香港大學、瑞士比較法研究所、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台灣東吳大學、中國澳門大學、研修和講學。 [4-5]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層次人選”,獲評“福建省優秀專家”“福建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福建省優秀教師” 。 [5] 
現任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國際法高等研究院聯席院長, [3]  《國際經濟法學刊》副主編。 [4] 
兼任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會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國際經濟法學刊》副主編,世界銀行集團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ICSID)調解員等。 [4] 
主要從事國際經濟法理論、國際投資法、世界貿易組織法和涉港澳台法的教學和研究。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 [4]  曾獲“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項、“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三次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和福建省歷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教學成果獎多項。 [4-5] 
中文名
曾華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廈門
出生日期
1952年7月
畢業院校
廈門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國際經濟法理論、國際投資法、世界貿易組織法和涉港澳台法 [4] 
職    務
廈門國際法高等研究院聯席院長 [3] 
主要成就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5] 

曾華羣人物經歷

曾華羣教育經歷

  • 1978.02-1982.01 廈門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本科生,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 1982.02-1984.12 廈門大學法律系國際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獲法學碩士學位
  • 1987.02-1990.04 廈門大學法律系國際經濟法專業博士研究生,獲法學博士學位 [5] 

曾華羣工作經歷

  • 2015.09-- 中國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教授。
  • 1984.12-- 廈門大學法律系/法學院任教,歷任講師(1986-1988)、副教授(1988-1991)、教授(1991--)、博士生導師(1994--)。
  • 1987.11-1988.12 美國烏伊拉姆特大學法學院研修。
  • 1993.03-1993.06 中國香港大學法學院研修。
  • 1995.09-1996.02 瑞士比較法研究所研修、講學。
  • 1996.02-08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法律系和英國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研修、講學。
  • 1998.07-1999.09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劍橋大學勞特帕特國際法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修、講學。
  • 2000.02-- 廈門大學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
  • 2004.05-2004.05 中國台灣東吳大學法學院講學。
  • 2005.04-- 廈門國際法高等研究院董事會董事兼聯席院長。
  • 2008.06--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 2009-2012 期間 中國澳門大學法學院講授研究生課程“國際經濟法專題”。
  • 2013.06-2013.07 美國斯坦福大學法學院訪問研修。
  • 2014.06-2014.07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法學院訪問研修。
  • 2015.05-2015.06 美國舊金山大學法學院訪問研修。 [5] 

曾華羣社會兼職

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會常務副會長(2006-)
中國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2000-)
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常務理事(2001-)
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理事(2007-)
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所專家廈門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2003-)
廈門國際法高等研究院首屆董事會董事兼聯席院長(2005-)
廈門大學歐洲研究中心輪值主任(2007)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委會委員Editor,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2-)
Research Associate, East Asian Institut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2008-)
香港學術評審局學科專家和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海外評審人福建省人民政府法律顧問(2001-)
廈門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7-2002)
廈門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2-2007)
廈門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2007-)
廈門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98-2002)
廈門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2-2007)
廈門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7-)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員(1995-)
廈門仲裁委員會仲裁員(1996-)
廈門羣賢律師事務所律師、廈門聯合信實律師事務所律師(1985-)。 [2] 

曾華羣學術觀點

國際經濟秩序的新舊更替和國際經濟法的破舊立新是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中產生和發展的,是由發展中國家率先發動,發達國家消極應付的。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如同逆水行舟,每一個進步,都需要艱辛的鬥爭和努力,稍有懈怠,已取得的成果可能得而復失或名存實亡。對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法新規範的長期性和艱鉅性,發展中國家應有戰略的眼光和充分的準備。中國屬於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國際經濟法的研究服務於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決定了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界在吸收西方國家有關研究成果的同時,應有符合本國國情和目標的研究方法。從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發展的經驗看,今後應繼續堅持和發展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立足本國實際的方法;歷史和現實結合的方法;綜合研究的方法;比較研究的方法;法律與經濟相結合的方法。 [2] 

曾華羣研究理念

國際經濟法學是世界性的,中國國際經濟法學是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有賴於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也不能缺少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參與和奉獻。中國國際經濟法學者應繼續借鑑和吸收外國的相關研究成果,積極主動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在國際學術論壇上,對國際經濟法學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中國學者的見解,表明中國的立場,為世界性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學者,應從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出發,具有破舊立新的歷史責任感、決心和勇氣,既不能對西方法律觀念亦步亦趨,更不能對少數發達國家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踐踏民主的霸權行徑熟視無睹、束手無策,而應當擺脱阻礙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西方法律觀念的羈絆,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而創建和發展新的法律概念、觀念和理論。 [2] 

曾華羣承擔課題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促進與保護我國海外投資的法律體制研究”(項目批准號:09&ZD032)(2009-2012),項目聯合首席專家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2. 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重點課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研究”(課題編號:09SFB1008)(2009-2011),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3. 教育部“經濟學類、管理學類和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項目”“國際經濟法人才的國際化培養模式”(2005-2008),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4. 司法部法治建設與法學理論研究部級重點項目“WTO與我國對外貿易法律制度的改革”(項目合同號:02SFB1015)(2002-2005),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5. 教育部博士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入世’後的中國外資法體系和內容研究”(項目批准號:01JB820002)(2002-2005),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6. 福建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項目“WTO與中國外資法的發展” (項目批准號:2001B027)(2001-2003),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7. 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2002年研究課題“WTO經典案例編譯”(2002-2003),(批准時間:2002年5月20日),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8. 廈門大學 WTO研究中心項目“WTO體制與中國經貿法制的發展”(2002-2003),(批准號:WTOZZ005),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9. 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項目“WTO爭端解決機制研究”(2001-2002),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10. 中歐高等教育合作項目“中歐相互直接投資的新法律框架與實務問題研究”,(1997- 2000),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
11. 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三次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項目“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涉外經濟法律的比較研究”(1992-1997),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之一。
12. 國家教委“八五”博士點基金項目“外資企業法律的理論與實務研究”(1993-1996),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
1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國際合營企業法律問題的比較研究”(1990-1992),課題負責人及主要承擔人。 [2] 

曾華羣代表性成果

曾華羣主要著作

1.《WTO 與中國:法治的發展與互動——中國加入 WTO 十週年紀念文集》,中國商務出版社 2011 年 11 月出版,ISBN978-7-5103-0575-7,全書 41.6 萬字,聯合主編。
2.《國際經濟新秩序與國際經濟法新發展》,法律出版社 2009 年 4 月出版,ISBN978-7-5036-9325-0,全書 87 萬字,主編。
3. 《國際經濟法導論》(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法律出版社 2007 年 6 月出版,ISBN7-5036-7369-6, 全書 44.8 萬字,獨著。
4. John WONG, ZOU Keyuan, ZENG Huaqun (ed.), China-ASEAN Relations: Economic and Legal Dimensions,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ISBN981-256-657-0,pp.337, 2006.
5.《WTO 規則與中國經貿法制的新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4 月出版,ISBN7-5615-2528-1/D.297,全書 35.8 萬字,主編。
6.《WTO 與中國外資法的發展》,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3 月出版,ISBN7-5615-2541-9/D.299,全書 36.3 萬字,獨著。
7.《WTO 與中國外貿法的新領域》,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出版,ISBN7-301-10195-3/D,全書 39.3 萬字,主編。
8.《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修訂版)],本人任國際經濟法學科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6 年 1 月出版。
9.《國際投資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11 月出版,ISBN7-301-03998-0/D.404,全書 60 萬字,主編。
10.《香港經貿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1 月出版,ISBN7-5620-1391-8 D.1351,全書 21 萬字,獨著。
11.《國際投資法概論》,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6 月出版,ISBN 7-5615-1022-5/D.73,全書 22.1 萬字,獨著。
12.《中港公司法律實務》,商務印書館(香港)1994 年 8 月出版,ISBN 962-07-6176-6,第一作者。
13.《中外合資企業法律的理論與實務》,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1 年 6 月出版,ISBN7-5615-0373-3/D.15,全書 24 萬字,獨著。
14.《國際投資法》,鷺江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出版,1988 年 12 月再版,ISBN7-80533-051-4/D.7,全書 29.3 萬字,主要撰稿人。 [5] 

曾華羣主要論文

1.《論我國“可持續發展導向”雙邊投資條約的實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 0438-0460 CN35-1019/C,2015 年第 1 期。
2. Bal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Innovative Path for BIT Practi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Oxford) ISSN 1369-3034, Vol.17, No.2, 2014.
3.《“可持續發展的投資政策框架”與我國的對策》,《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 0438-0460 CN35-1019/C,2013 年第 6 期。
4.《論香港雙邊投資條約實踐》,《國際經濟法學刊》第 19 卷第 3 期,ISBN978-7-301-21424-4,2012 年。
5.《ECFA:兩岸特色的區域貿易協議》,《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 4 期。
6.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ECFA,Kor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SSN2005-9949, Vol.8, No.2, 2010.
7. ECFA: Internal RTA with Cross-Strait Characteristics,Sungkyunkwan Journal of Science & Technology Law, ISSN1976-1422, Vol.4, 2010.
8.《多邊投資協議談判前瞻》,《國際經濟法學刊》第 17 卷第 3 期,ISBN978-7-301-18034-1,2010 年。
9. Initiative and Implications of Hong Kong’s 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ies,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 Trade, ISSN 1660-7112, Vol.11, No.5, 2010.
10.《論雙邊投資條約實踐的“失衡”與革新》,《江西社會科學》,ISSN1004-518X,2010 年第 6 期。
11.《港外經濟協議實踐及其法律依據》,《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0438-0460 CN35-1019/C,2009 年第 1 期。
12. Unprecedented International Status: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HKSAR’s External Autonomy, 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 Trade, ISSN 1660-7112, Vol.9, No.3, 2008.
13. “One China Four WTO Memberships”: Legal Grounds, Relations and Significance, The Journal of World Investment & Trade, ISSN 1660-7112, Vol.8, No.5, 2007.
14.《論 WTO 體制與國際投資法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 0438-0460 CN35-1019/C,2007 年第 6 期。
15.《變革期雙邊投資條約實踐述評》,《國際經濟法學刊》第 14 卷第 3 期,ISBN 978-7-301-12736-0/D.1864,2007 年。
16. WTO Rul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ASEAN FTA Agreement, in John WONG, ZOU Keyuan, ZENG Huaqun (ed.), China-ASEAN Relations: Economic and Legal Dimension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ISBN 981-256-657-0, 2006.
17.《國際經濟法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ISSN1001-960X,2006 年第 4 期,第一作者。
18.《外資徵收及其補償標準:歷史的分野與現實的挑戰》,《國際經濟法學刊》第13 卷第 1 期,ISBN7-301-10644-0/D.1483,2006 年。
19.《WTO 規則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 0438-0460 CN35-1019/C,2005 年第 6 期。
20.《論內地與香港 CEPA 之性質》,《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 0438-0460 CN35-1019/C,2004 年第 6 期。
21.《我國國際法學當前應當重點研究的若干問題》,《法學研究》,ISSN1002-896X, 2004 年第 2 期,合著者之一。
22. Promoting a New Bilateral Legal Framework for China-EU Economic Relations,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ISSN 1540-1650, Vol.3, No.1, 2004.
23. Hong Kong’s Autonomy: Concept, Develop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ISSN 0219-7472, Vol.1, No.2, 2003.
24.《兩岸四地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法律思考》,《國際經濟法論叢》第 7 卷,ISBN 7-5036-4265-3 / D.3983,2003 年。
25.《略論 WTO 體制的“一國四席”》,《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 0438-0460 CN35-1019/C,2002 年第 5 期。
26.《國際經濟法涵義再探——由楊紫烜教授的“國際經濟協調論”引發的思考》,《國際經濟法論叢》第 5 卷,ISBN7-5036-3715-3/D.3350,2002 年。
27.《香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芻議——對外事務實踐的視角》,《比較法研究》,ISSN1004-8561 CN11-3171/D,2002 年第 1 期。
28.《略論國際經濟法的合作發展原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ISSN1002-4034 CN11-3645/F,2002 年第 1 期。
29.《調整中歐經濟關係的法律框架初探》,《歐洲》,ISSN1004-9789 CN11-3211/C,2001 年第 4 期。
30.《我國對外資實行國民待遇原則的法律實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 0438-0460 CN35-1019/C,2001 年第 4 期。
31.《歐共體明示與隱含締約能力淺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ISSN0438-0460 CN35-1019/C,2000 年第 1 期。
32. Chinese Foreign Investment Laws: Recent Developments towards a Market Economy, East Asian Institute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 No. 29, World Scientific and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ISBN981-02-4224-7 (pbk), 1999.
33.《論國際經濟法學的發展》,《國際經濟法論叢》第 2 卷,ISBN 7-5036-2692-5 / D.2399,1999 年。
34.《仲裁解決中外投資爭議的新發展》,《中國外資》,ISSN1004-8146 CN11-3073/F,1999 年第 5 期。
35.《仲裁解決中外投資爭議:法制的發展與實踐的考慮》,《東亞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ISSN0219-1415 ISBN981-04-1810-8,第 16 期,1999 年。
36.《中國外商投資法律的“市場經濟型”發展及其意義》,《東亞論文》(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ISSN0219-1415 ISBN981-04-1319-1,第 12 期,1999 年。
37. O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China-EU Economic Relatio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Political Issues and Legal Considerations, EAI WORKING PAPERS,ISSN0219-1318 ISBN981-04-1896-5,No. 29,1999.
38.《中國國際經濟法學的創立與發展》,《中國法學》,ISSN1003-1707 CN11-1030/D,1998 年第 5 期,第一作者。
39.《略論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高度對外自治權》,《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0438-0460 CN35-1019/C,1998 年第 1 期。
40.《過渡期香港雙邊條約實踐初探》,《國際經濟法論叢》第 1 卷, ISBN7-5036-2371-9/D.1934,1998 年。
41.《試析“港荷投資協議”的特徵》,《比較法研究》,ISSN1004-8561 CN11-3171/D,第 9 卷第 3 期,1995 年。
42.《香港與外國民航協議芻議》,《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0438-0460 CN35-1019/C,1994 年第 2 期。
43.《歐共體“單一銀行執照制”初探》,《歐洲》,ISSN1004-9789 CN11-3211/C,1993年第 4 期。
44.《中外合營者之間爭端的解決方式評析》,《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0438-0460 CN35-1019/C,1992 年第 1 期。
45.《跨國公司參與合營企業的股權策略淺析》,《南開經濟研究》,ISSN1001-4691,1990 年第 5 期。
46.《中外合資企業技術轉讓條款探討》,《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0438-0460 CN35-1019/C,1990 年第 1 期。
47.《合營公司的管理機構:中美日有關法制的比較》,《比較法研究》,北京新聞出版局內部準印證號:891051,1989 年第 3 -4 期。
48.《事實上控制的預防——與跨國公司簽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的考慮》,《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ISSN0438-0460 CN35-1019/C,1987 年增刊。
49.《合資企業的事實控制問題》,《法學研究》,代號:2-528;國外代號:Bm164,1987 年第 2 期。
50.《中外合營企業管理權分享探討》,《法學評論》,湖北省報刊登記證第 146 號,1985 年第 5 期。 [5] 

曾華羣所獲榮譽

1992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三次高等學校青年教師基金”。
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7年入選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層次人選”。
2002年評為“福建省優秀專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