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

鎖定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宋神宗熙寧六年為杭州廣嚴寺住持禪師湛師和尚所作的組詩。這兩首詩抒寫詩人遊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前一首寫詩人羨佛慕靜之意,後一首寫詩人夜宿寺院的心境。全詩承轉清晰,相生相悖,從表面的羨佛中透露出痛苦矛盾而又迷茫無依的複雜心緒。
作品名稱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
作品別名
書雙竹湛師房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作品原文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
其一
我本江湖一釣舟,意嫌高屋冷颼颼
羨師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盡日留。
其二
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釭
白灰旋撥通紅火,卧聽蕭蕭雨打窗。 [1]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註釋譯文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詞句註釋

⑴雙竹:即杭州的廣嚴寺。司馬光《詩序》雲:“杭州廣嚴寺,有雙竹相比而生,舉林皆然。其尤異者,生枯樹腹中,自其頂出,森然駢聳,樹如龍蛇相縈。”廣嚴寺乃後唐清泰元年(934)建,舊名瑞隆。湛師:其人不詳。
⑵江湖:一作“西湖”。
⑶冷颼颼,寒冷的樣子。
⑷方丈:寺廟住持所居之室。本意為一丈見方的居室。《維摩經》雲:“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入維摩方丈室中,無所妨礙。”
⑸宋何汶《竹莊詩話》題作《宿餘杭山寺》。
⑹釭:燈,一作“缸”。
⑺白灰:灰燼。旋:立即。 [2]  [3-4]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白話譯文

其一
我本是西湖上的一葉漁舟,覺得高大的房屋冷氣颼颼。古詩百科~羨慕大師方丈今日才來到,一炷馨香的輕煙終日長留。
其二
報時的鐘鼓自在那裏擊撞,閉門獨卧對着將熄的燈光。白灰一撥又亮起通紅之火,躺牀上靜聽冷雨打着寒窗。 [4]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為杭州廣嚴寺住持禪師湛師所作,全詩寫湛師和尚的禪房牆壁之上。 [1]  [2]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作品鑑賞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文學賞析

這兩首抒寫詩人遊宿山寺的日常生活情景的小詩,獨具藝術匠心。作者不是先寫出遊山寺的景物與情事,而是從“我”落筆,抒發情懷。這種寫法在其他題畫詩中亦可見到,如《書晃説之〈考牧圖〉後》中所寫:“我昔在田間,但知羊與牛。”由抒發情思而進入題畫。這裏第一首起二句“我本江湖一釣舟,意嫌高屋冷颼颼”亦是同樣的構思。“一釣舟”是化用杜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川》“天入滄浪一釣舟”的詩意。浪跡江湖之上並非詩人本意,不過反映了政治上受壓抑的失意情緒。緊接着“意嫌”一句,對深居高屋感到意冷心寒。這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正是詩人內心對官場生涯的厭倦情緒的流露。在熙寧變法的革新浪潮中,蘇軾因政見不合,自請離京外任,企圖暫時避開這紛繁複雜的鬥爭漩渦。他在《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絕》中説:“眼着時事力難任,貪戀君恩退未能。”他就是懷着抑鬱不得志但又不忍隱退的矛盾心情來到山清水秀的杭州。起二句正是他那煩惱心緒的真實寫照。三四句“羨師此室才方丈,一灶清香盡日留”。詩人運轉筆鋒,寫住持禪師清淨的坐禪之處。據宋人所編《集註分類東坡詩》引《維摩經》言:“三萬二千師(獅)子座入維摩方丈室中,無所妨礙。”詩人欽羨這了無塵俗的方丈之室,那飄散着的一股淡淡的香霧雲煙,終日在禪房四周繚繞不止,顯現出一種清淨而肅穆的氣氛。這種情調並不意味着作者欲皈依佛門,而只是藉以排遣鬱積內心的煩惱。
第二首,寫詩人夜宿寺院的心境。起二句“暮鼓朝鐘自擊撞,閉門孤枕對殘紅”,承接上首。寺僧暮鼓晨鐘,參禪禮佛,而詩人對此是閉門不問,任他自起自息,只是對着漸漸暗淡的燈光,孤枕而眠。三四句“白灰旋撥通紅火,卧聽蕭蕭雨打窗”,細緻地刻畫了作者住宿山寺的情景。在這風雨之夜,山寺內殘燈將滅,詩人亦將就寢。他剛撥開一層白色的煙灰,就發現裏面還有一團通紅的火焰,旋撥旋起。這既是寫爐火,但又是寫詩人心中難以熄滅的熱情之火。雖然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苦惱,時而消沉,但他“奮厲有當世志”的意願並沒有消失。這種矛盾複雜的心情使他久久不能入眠。那蕭蕭風雨打窗聲,彷彿把他帶進了熙寧變法的浪潮中。變法初期,時議紛爭,他數次上書陳述政見,然而不為執政者所容忍。當他離京赴杭州時,他的表兄弟文同為之擔憂,並作詩規勸説:“北客若來休問事,西湖雖好莫吟詩。”然而“口快筆鋭”的詩人是聽不進去的。此時夜宿山寺,輾轉不寐,又在吟詩了。詩篇以“卧聽”句收結,與上篇首聯的抒懷相呼應,餘韻不盡,耐人咀嚼。
這兩首詩意脈連貫,充分反映了詩人“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力未免更留連”(蘇軾《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的情意。南宋何汶在《竹莊詩話》卷十七引《冷齋夜話》説:“山谷(黃庭堅)嘗言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然吾特疑端為我輩所設。……東坡《宿餘杭山寺》詩云雲。人以山谷之言為確論。”從詩中所寫寧靜、清淡的境界來看,作者不僅在於客觀地再現山寺的清景,而且融情於景,通過清新脱俗的語言,抒寫了主觀情思,表現了超曠的襟懷,有一種雋永的意趣。在平淡的詩意中,包含了清新脱俗的雋永的意味。 [1]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名家評價

紀昀:“意自尋常,語頗清脱。” [5] 
王水照:“全篇語句清新通脱,準確地表現了這種難得的清景,也表現了作者十分超脱、寧靜的情懷,值得細細咀嚼。錢鍾書在他的《宋詩選注》中,選了這首詩,其用意或者在這裏。” [4] 

書雙竹湛師房二首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5] 
參考資料
  • 1.    曹濟平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61-362
  • 2.    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第二版):96
  • 3.    孫凡禮 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63-64
  • 4.    王水照 朱剛.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6
  • 5.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2-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