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朗克密度

鎖定
物理學裏,普朗克密度普朗克單位制的密度單位,具體定義請參見正文。
中文名
普朗克密度
外文名
Planck density

普朗克密度簡介

普朗克密度標記為
。用方程式表達,普朗克密度是
,其中,
普朗克質量
普朗克長度
光速
普朗克常數
萬有引力常數
1普朗克密度大約等於
太陽擠壓入一個原子核般大小空間的密度,其大小約為
㎏/㎥。所以,這個密度單位非常大。在宇宙大爆炸後 ,1 單位普朗克時間後,宇宙的密度大約為1 單位普朗克密度。 [1] 

普朗克密度普朗克單位制

普朗克單位制是一種計量單位制度,由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最先提出,因此命名為普朗克單位制。這種單位制是自然單位制的一個實例,經過特別設計,使得某些基礎物理常數的值能夠簡化為1,這些基礎物理常數是萬有引力常數
約化普朗克常數
,在真空裏的光速
庫侖常數
,其中
真空電容率,也就是電常數,玻爾茲曼常數
上述每一個常數都至少出現於一個基本物理理論:
廣義相對論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量子力學
狹義相對論
靜電學
統計力學熱力學。實際上,以上的五個常數在許多物理定律的代數表達式中多次出現,因此引入普朗克單位制可以將這些代數表達式簡化,普朗克單位制也因此成為了理論物理學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在統一理論方面的研究,特別如量子引力學中,普朗克單位制能夠給研究者一點大概的提示。 [2] 

普朗克密度參閲

參考資料
  • 1.    Barrow, John D. (2002), The Constants of Nature; From Alpha to Omega – The Numbers that Encode the Deepest Secrets of the Universe, Pantheon Books, ISBN 0-375-42221-8
  • 2.    Pavšič, Matej (2001). The Landscap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A Global View.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p. 347–352. ISBN 0-7923-7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