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晁姓

鎖定
晁姓是我國重要的姓氏之一,人數眾多,分佈於世界各地。晁姓宗族,在漢代時因為出了一位高官晁錯而有所興盛。而在宋朝時又因為曾出現一位“晁半朝”——晁迥,晁宗愨父子,而使晁氏家族再揚威名,同時宋朝時還出過著名學者晁端禮、晁補之、晁説之、晁泳之、晁載之、晁衝之,南宋有藏書家晁公武,晁公遡、元代時有兵部尚書晁顯、明有祖孫三代翰林晁德龍、晁瑮、晁東吳,清有翰林院庶吉士晁子管、藏書家晁貽端、革命家、教育家晁哲甫等等,為華夏民族的歷史增色不少。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73位。
中文名
晁姓
郡    望
京兆
堂    號
京兆
名    人
晁錯晁蓋晁補之,晁愛福
百家姓排名
373位

晁姓歷史發展

晁姓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是周景王庶長子朝的後代,以祖名為氏。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寵愛庶長子王子朝,於是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但是事情還沒有辦完的時候景帝就心臟病突發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個兒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於是他乘這個機會暗中勾結晉國的君臣作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爭奪王位。這時,執政的卿士單氏和劉氏擁立了另一個王子猛作為國君,稱為周悼王。王子朝發動周都部分貴族和失去官位的舊貴族的子弟起兵,趕走了悼王。這時晉國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歸國復位。不久以後,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繼位,稱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貴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趕走了敬王,自立為王。三年以後,周敬王在晉軍的幫助下復位。王子朝帶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國。王子朝的子孫後代後來並以朝為姓,稱為朝氏。晁是鼂、朝的古字,因而又寫做晁、鼂氏。晁與鼂、朝古代的時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源流二
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為姓。春秋時期,衞國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晁作為他們的姓氏。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初期秦國上卿大庶長嬴鼂,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戰國初期,秦國有大庶長嬴鼂。大庶長,為秦國二十等爵中第十八等爵,為卿大夫,官秩一萬二千石,下屬有左庶長、右庶長。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朝魯圖德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朝魯圖德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的一個分支,漢義“永恆的岩石”,實際上是成吉思汗的侍衞,後成為一個勢力龐大的蒙古部落,其原封居地在今內蒙古包頭市的朝魯圖德一帶,以地名為部族姓氏。
明朝中期,該部遊牧於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阿爾達額爾蘇(今黑龍江勃力)、布爾噶蘇台

晁姓得姓始祖

王子朝。從歷史文獻上考證,在中國古代,晁、鼂(鼂)、朝三字的讀音完全相同,所以,經常被混為一用。依照《風俗通》上記載,晁姓是衞大夫史晁之後。而《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説:“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通志·氏族略》一書指出,這個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兒子王子朝,或是衞國大夫史晁(又作史鼂)。據《鼠璞》上記載,認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綜合上述記載,可以知道推算起來,他們的得姓至少已經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追本求源,他們還是周文王珠姬姓後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東)。故晁氏後人奉王子朝為晁姓的得姓始祖。

晁姓發源地

據史書記載,晁姓源出兩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支源於周代時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在幾位王子爭位的過程中,子朝以失敗告終。因為古代“朝”和“晁”通用,而“晁”又是“朝”的古字,因此成為主要的晁姓支源,此後子朝的子孫就以晁為姓。另一支源於春秋時衞國的一位大官史晁,他的後代就以祖宗的名字作為姓,一直流傳後世。《華夏姓氏考》裏面記載晁姓的起源是出自姬姓,與朝同,是以字為氏的。周景王的兒子墨胎初,字子朝,是孤竹國(今河北盧龍一帶)國君,他的後代就用他的字“朝”為氏。古代“朝”“晁”通用,後來就寫成了晁字。另據《通志·氏族略》所記:周景王少子名朝,周景王死後,王子朝在爭奪王位中失敗,逃往楚國,其後代遂以朝為姓。又因朝與晁同音,後來又改為晁姓。
為什麼説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是晁姓發源地呢?原因就落在周景王的小兒子“子朝”身上。前文已經説了,子朝在王位爭奪之中以失敗告終,而失敗以後子朝就逃離了都城洛陽,向楚國逃去,《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載:“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最後定居在楚國的西鄂,就是石橋鎮。定居在石橋鎮的依據何在呢?所有史書中是沒有明文記載的,但是我們有有力的證據可以斷定子朝最後定居在西鄂(石橋鎮)。
《史記·晁錯傳·索隱》上記載説:“晁氏出南陽,今西鄂晁氏之後也”。司馬遷在此明確的指出了晁姓起源於西鄂,這是司馬遷經過當時的史料記載甚至實地考察所得出結論。
據《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載:魏文帝曹丕時“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叢,凡千餘篇”。其中記載:“(王)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由此可以推斷子朝奔楚之後定居在西鄂,並葬於此。
通過上述兩個史料的佐證,可以斷定,子朝奔楚之後定居在了西鄂縣,今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並且死後葬於此地。其後代子孫遂以“晁”為姓,並且逐漸遷徙到各地,成為“晁”姓最早最重要的支源。

晁姓遷徙分佈

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七十三位門閥。晁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晁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周景王寵愛小兒子王子朝。當他正打算立王子朝為太子時,自己卻暴病身亡。景王死後的幾年內,幾個王子力爭奪王位互相爭鬥。最後在晉國的干預下,王子句坐穩了王位,這就是周敬王。王子朝逃往楚國,他的子孫稱為朝氏。由於晁是朝的古字,所以朝氏又寫作晁氏。晁氏的望族居住在潁川(河南省長葛、許昌一帶)、京兆(陝西省長安以東)。
今河南省的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鞏義縣、漯河市、鄢陵縣、開封市、開封縣、駐馬店市泌陽縣、虞城縣、焦作市温縣、濟源市,新鄉市獲嘉縣,河北唐山市、辛集市、南宮縣,山東省的德州市、菏澤市牡丹區、單縣、曹縣、鄆城縣、棗莊市、泰安市肥城市、臨沂市,濟寧市微山縣、嘉祥縣,江蘇省的新沂市、徐州市、泗陽縣、濱海縣,浙江省的餘姚市,江西省的臨川縣、進賢縣,安徽省的蕭縣、六安市、穎上縣、寧國市、黃山市、宿州市、淮南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橫江縣,黑龍江省的五常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北京市的密雲縣,河北省的唐山市樂亭縣、灤南縣,陝西省的扶風縣、寶雞市陳倉區、西安市、咸陽市禮泉縣、興平市,甘肅省的隴西縣、永登縣,青海省西寧市,海東市,樂都區,晁馬家村,崗溝晁家村,瞿曇鎮斜溝上,中,下村,斜溝門村,窯莊村、晁家村,民和縣,廣東省的梅州市,山西省的太原,台灣省等地,均有晁氏族人分佈。

晁姓傳統文化

晁姓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南陽郡:即今河南省南陽市。
潁川郡:
堂號
潁川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澶州晁氏寶文堂:以祖藏書樓立堂。
澶州晁氏國安堂:宋仁宗賜文莊宗愨公“國安堂”飛白大字,其澶州晁氏後裔以此立堂。
智囊堂:漢朝晁錯,為太學掌故,漢文帝派他跟伏生學習《尚書》。漢景帝的時候他是御史大夫,人稱他為智囊,其後人因以為堂號。
學書堂:同智囊堂。
拱翠堂:晁補之在安徽蕭縣北山聖泉寺親起的堂號。

晁姓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姓啓子朝;
望出潁川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晁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文章典麗;
法律嚴明。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澶州清豐人晁説之,字以道,號景迂,元豐年間進士,因文章典雅秀麗被蘇推薦,官至徽猷閣待制。博覽羣書,通六經,尤精《易》、《傳》,能詩詞,又善畫山水。著有《儒言》、《晁氏客語》、《景迂生集》等。下聯典指西漢政論家晁錯,潁川人,曾跟從張恢學習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學説。文帝時,官太常掌故,曾奉命跟秦博士伏生學《尚書》。後為太子(景帝)家令,深受信任,號稱“智囊”,景帝時官御史大夫,提出很多鞏固中央集權的建議,幾乎都被採納,後在吳楚七國叛亂中被殺。所著政論有《論貴粟疏》等,議論犀利,分析深刻。
景承文獻;
世掌絲綸。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澶州人晁公遡,字子西,紹興年間進士,官朝奉大夫。文章雄健深沉而典雅,名重一時,著有《新刊嵩山居士集》。下聯典指北宋清豐人晁迥,字明遠,晁説之的高祖父。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真宗時官工部尚書集賢院學士,當時詔令多由他起草,官至太子少保,封南安郡開國公,終太傅,諡文元。為官正直,從不挾私情而害公務,真宗多次稱他為“好學長者”。著有《道院集》、《翰林集》、《耆智餘書》等。他兒子晁宗愨,字世良,封穎川侯,龍圖閣大學士,權知開封府,天聖年間官尚書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參知政事。父子曾同時執掌詔誥的起草。“絲綸”,指皇帝的詔書。
風流別駕;
昭德先生。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蘇軾稱晁補之為“風流別駕”。下聯典指宋晁公武為興元知府,束吏受民,人稱“昭德先生”。
學精太數;
世號智囊。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晁崇精於天文數術。下聯典指漢晁錯太子家令,號“智囊”。
五言通用聯
六朝尚書府;
九世進士堂。
兄弟五進士;
父子兩尚書。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晁端友、晁端稟、晁端彥、晁端禮、晁端申五兄弟,皆中進士。下聯典指宋代晁迥,真宗時累官工部尚書,其子宗愨天聖中累遷尚書祠部員外郎。
七言通用聯
昭德晁氏分三眷,
澶淵名門第一家。
老去功名意疏轉;
獨騎瘦馬取長途。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宋代詩人晁衝之《夜行》詩句聯。
十言通用聯
經術深治,雄文天下第一;
詞鋒銛利,奇才海內無雙。
——佚名撰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狀元晁補之事典。下聯典指宋代京兆府司錄晁説之事典。

晁姓家譜文獻

宋宗元晁氏世譜,(宋)晁端彥撰修,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閏五月首創晁氏宗譜,宋元譜序猶存,原譜已佚。
明晁氏足徵錄,(明)翰林晁瑮撰修,嘉靖二十八年,濮陽晁氏寶文堂刻本。今收藏於美國哈佛大學漢籍館。
晁氏宗譜,(明)濮陽晁瑮,臨川晁維東合修,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木刻活字印本。
晁氏家乘,(清)晁玉相、晁伏武、晁合宜主修,乾隆三十五年手抄本,今藏於濮陽晁家寨。
晁氏家乘三眷通譜,(清)晁載典、晁世倫主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藏於江西臨川中眷晁氏族人處
晁氏宗譜三眷通譜,(清)晁載典主修,乾隆五十年(1785年)六安體澤堂木刻活字印本,今藏於濮陽縣晁家寨村。
晁氏宗譜三眷通譜,(清)晁尚忠主修,嘉慶二十五年,六安體澤堂木刻活字印本,今藏於濮陽晁樓,北晁寨各一套。
浙江慈溪梅川晁氏宗譜,(清)晁席珍創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手抄本三份;(清)晁銘重輯,胡炳芝(梅邨)主筆政,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部,以“繼體守文緒垂奕葉”八字編號;民國年間再次譜印十部,以天干編號,現存“丙”字號。
晁氏宗譜三眷通譜,(清)晁貽端等主修,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藏於安徽六安晁氏後人家中,清豐武藝寨也有藏。
澶淵晁氏家乘,(清)晁伏武修,嘉慶十六年手寫本,今藏於濮陽晁家寨。
澶州晁氏宗譜,(清)晁體敬、可興、欽齋主修,清道光十年手寫本。今藏於濮陽中眷晁氏族人處。
澶州晁氏宗譜,(清)晁明齋、晁俊川主修,道光二十六年抄本。今藏於濮陽徐鎮晁家寨。
晁氏宗譜,(清)晁燕明修,光緒二十三年修,今藏於濮陽晁屯村
晁氏宗譜濮陽支譜,晁金書主修,1952年寫本,現收藏於濮陽各支晁氏處。
浙江慈溪梅川晁氏續修宗譜四卷,(民國) 晁才元編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3年)繼緒堂木活字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滸山街道天香橋村晁王埭晁氏族人處。
山東晁氏宗譜中眷菏澤支譜,(現代)晁氏族人合修,1950年手寫本。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菏澤市晁氏宗族會理事兼秘書長晁中徽處。

晁姓姓氏名人

晁姓古代

晁錯
西漢潁川人,漢文帝與漢景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晁崇
字子業,遼東襄平人。家世史官。崇善天文術數,知名於時。為慕容垂太史郎。
晁懿
晁崇弟,明辯而才不及崇。以善北人語內侍左右,為黃門侍郎,兄弟並顯。懿好矜容儀被服僭度,言音類太祖。左右每聞其聲,莫不驚竦。太祖知而惡之。後其家奴告崇與懿叛,又與亡臣王次多潛通,招引姚興,太祖銜之。及興寇平陽,車駕擊破之。太祖以奴言為實,還次晉陽執崇兄弟並賜死。
晁迥(951-1034)
字明遠。晁佺之子,晁説之高祖。當工部尚書的高官時,其子晁宗愨舉為進士,和他同朝執事。而隨後晁迥的五個曾孫輩(晁端友、晁端彥、晁端稟、晁端禮、晁端申),都為進士,當時人都讚歎不已。且晁家的族中人,也有許多為進士的,又或者以文才出名的,或在當官的,那時人們誇張説:“晁半朝”,就形容朝廷中似乎一半是晁家人。
晁宗愨(985-1042)
字世良。以父蔭為秘書省校書郎,屢獻歌頌,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召舍人院賜進士及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除館閣校勘兼註釋御集檢閲官。
晁仲衍
字子長。晁迥之孫,晁宗愨長子。明道中試禮部中選,遇期喪,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祖父晁迥特為上奏,恩准御試。後召試西掖,賜同進士出身,慶曆初年,晁仲衍通籍於朝,正逢仁宗宴皇屬於太清樓,並觀燈於翠芳亭,撫州又進金山等盛事。晁仲衍為歌頌以進獻,三次受到仁宗褒獎。
晁端友(1029—1075)
端友,字君成。澶州清豐人。晁佺玄孫,晁迪曾孫,宗簡之孫,仲偃之子,補之之父。宋代詩人。仁宗皇佑五年(1053)進士,知上虞。
晁端彥(1035~1095)
字美叔,澶州清豐(今屬河南濮陽)人。晁佺玄孫,晁迥曾孫,宗愨之孫,仲衍之子。仁宗嘉祐四年(1059)進士,娶盛氏,盛文肅孫女,生子二説之、詠之。
晁端稟(1045~1090)
字大受,號寂默居士。晁迥曾孫,宗愨之孫,仲衍之子。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進士。調博野主簿,保德軍、洺州推官,知堯山縣。哲宗元祐五年卒,年四十六。
晁端禮(1046-1113)
字次膺。晁佺玄孫,晁迪曾孫。先世澶州清豐(今屬河南省濮陽)人,徙居彭門(今江蘇省徐州)。宋代詩人。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為大晟府協律而卒。其詞多詠物、頌諛之作,常與晁補之唱和,風格近周邦彥,氣魄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緻。在創制新調方面有一定貢獻。著有《閒適集》已佚,今傳《閒齋琴趣外篇》。
晁端中(1051~1100)
宇元升,鉅野(今山東鉅野)人。晁佺玄孫,晁迪曾孫,宗簡之孫,仲偃之子。十歲能為古詩,草聖奇異 。哲宗元祜六年(1091)進士。調趙州平棘尉,遷雄州防禦推官。元符三年,知潁州沈邱縣,將行而卒,年五十。事見《雞肋集》卷六八《雄州防禦拾官晁君墓誌銘》。
晁補之(1053-1110)
字無咎,字無咎。宋濟州鉅野人。晁迪玄孫,宗簡曾孫,端友之子。元豐二年進士,元佑初為大學正,後以禮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號歸來子。善做文章,才氣飄逸,好學且不知疲倦,擅長於書畫,他的字體深得當時的人的好評。與秦觀、黃庭堅、張來等人稱為蘇門四學士,為蘇軾所稱道。大觀四年逝世,終年57歲。有部分著作傳世。
晁詠之(1055-1106)
字之道。澶州清豐人。晁迥玄孫,宗愨曾孫,端彥之子,説之弟,晁補之之從弟。約生於宋仁宗至和中,約卒於徽宗崇寧末,年五十二歲。以蔭入官。調揚州司法參軍,未上。時蘇軾守揚州,補之悴州事,以其詩文獻軾。軾嘆為奇才。復舉進士,又舉宏詞,為河中教授。元符末(公元一一oo年)應詔上書論事,罷官。後為京兆府司錄事。秩滿,提點崇福宮,卒。詠之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晁説之(1059—1129)
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馬光之為人,自號景迂生。晁迥玄孫,宗愨曾孫,端彥之子,詠之之兄,晁補之之從弟。娶朝請郎盛觀仲女,生子二公壽、公耄。
晁衝之
字叔用,又字用道,宋澶州清豐(今屬河南)人。晁迥玄孫,晁宗愨曾孫,晁仲衍之孫,端方之子,晁補之從弟,晁公武之父。舉進士。其詞聰俊明媚,與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趙萬里輯其詞十六首為一卷,名《晁用叔詞》。
晁謙之(1090~1154)
字恭道。其先澶州清豐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晁迪玄孫,宗簡曾孫,端仁之子。高宗紹興九年(1139),為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右司員外郎、權屍部侍郎。十年,移工部侍郎。十一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十五年,起知撫州,改知建康府。二十四年卒於信州。清乾隆《廣信府志》卷二二有傳。
晁公武
字子止。祖籍澶州清豐(今屬河南省)。出身書香世家。五世祖晁迥為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高祖晁宗愨、曾祖晁仲衍,也是飽學之士。父衝之,字叔用,擅詩名,為江西詩派作家,族父晁補之,字無咎,從父説之,字以道,均為著名學者,以名節文章盛名於世。
晁公遡
字子西。宋澶淵清豐人。公武弟。高宗紹興八年進士。著有《新刊嵩山居士文集》五十四卷。
晁公諤(1105-1165)
其先澶州清豐人,居信州(今江西上饒)。晁謙之之子。其資性穎異,篤於孝友,學刲股以治母病。以其父謙之恩補將仕郎、新城縣主薄,沆州司法參軍。宦情素薄,監事守正不撓,為時所稱。
晁子健(1107-1177)字強伯,濮陽清豐人,五世祖説之公子公壽之子,右奉議郎,右朝請大夫,朝散大夫,權知汀州軍州主管學事兼內勸農使借紫荊湖南路提點刑獄,權通判蘄州軍州事,毗陵太守等,宦遊江、浙、蜀、淮、荊、襄,監覃州南嶽廟,蘄春通判。娶韓元吉叔祖韓球女,子一百川。
晁瑮(1507~1560)字君石,號春陵,又號鏡湖,開州人,宋太傅晁迥十七世裔孫。性至孝,少失恃,奉繼母以孝聞,及長愽極載籍,工於詞賦,高古衝雅,出漢唐諸名家右。嘉靖辛丑(二十年)中沈坤榜三甲第五十七名進士第,選翰林院庶吉士,一時海內俊髦,悉推讓焉!尋任檢討、專制誥、修會典、絲綸密勿多所裁定,分主會試甄選尤精。繼以父疾,懇疏求養得告,家居於城隅之西,築精舍,奉養其間親卒,哀毀盡禮服闋,升洗馬,旋授國子司業,嘉靖三十九年,以疾卒於官,年五十四歲。隆慶二年,郡守鄭旻舉入鄉賢祠。著有《晁氏昭德宗譜》、《晁氏足徵錄》、《鏡湖文集》、《新修清豐縣志》、《晁氏寶文堂書目》。刻有《晁氏三先生集》、《晁文元法藏碎金錄》、《晁文元昭德新編》、《晁文元道院集要》、《晁氏客語》、《晁氏儒言》、《晁具茨先生集》等
晁東吳
晁東吳(1532~1554),字叔泰,號次山,翰林院檢討晁瑮次子。幼負奇質,弱冠登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讀中秘書,操觚翰雅道,秦漢語恥與俗軌軒輊。尤善榻古書法,每自心得偶臨作趙松雪書,以散置散卷中,明者莫能辨也。在館中相劘切,必曰:強學慎行,宰相以下折節與交比之,黃叔度雲:鹹以卿輔不足,而得年二十三耳,當甲寅上書移疾歸,遂以其年冬困篤,檢討君大慟哭曰:兒至性孝友,不妄言笑,卓然有當世志,嘗睹時事非是之憤,愠不食者,竟日尋其端,萌知其末,緒斯非純碩,而可以詣遠者耶!手錄其遺文總四卷《墨跡》一卷,名之曰:《識痛錄》嗟乎!吳以天年早終,使大業不究。然宗族稱孝鄉黨,歸仁斯其大節,可睹士有闇然之德,見述於世者,豈在行事哉!

晁姓近現代

晁福寰(1942-——) ,女。原籍湖北省,出生於天津市。著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專業技術少將,軍事醫學專家。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4年7月22日晉升為少將軍銜。
晁浩建
(1955年2月14日~):出生於陝西省西安市,旅居阿根廷的男高音歌唱家,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晁恩祥
(1935年~):現任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內科首席專家。全國第三、第四批老中醫繼承人工作指導教師,中央保健會診專家。全國中醫內科肺系學科帶頭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