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昭通地區

鎖定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雲、貴 川、三省結合部;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大理 昭通 昆明】,素有 小昆明 之稱。
中文名
昭通地區
別    名
小昆明
氣候條件
亞熱帶、暖温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
方    言
西南官話

昭通地區昭通概況

昭通地區2001年8月撤地設市,現為昭通市,具體調整為:
(1)撤銷昭通地區和縣級昭通市,設立地級昭通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昭陽區。
(2)昭通市設立昭陽區,以原縣級昭通市的行政區域為昭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愛民路。
(3)昭通市轄原昭通地區的魯甸縣巧家縣、鹽津縣、大關縣永善縣、綏江縣、鎮雄縣、彝良縣威信縣水富縣和新設立的昭陽區。(國務院2001年1月13日批准國函[2001]6號)
昭通地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與貴州、四川兩省接壤,地勢南高北低,最低海拔267米,最高海拔4040米,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昭通曆史上曾是雲南通向川黔兩省的重要門户,是中原文化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為我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衝,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
昭通地區轄1市10縣,由於受金沙江、牛欄江等江河的縱橫切割,境內懸崖峭壁聳立,山箐深邃,氣候多樣。江邊河谷屬熱帶、亞熱帶,高山屬冷涼高寒帶,俗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稱。
昭通的旅遊景點,在市區或市郊區有漢碑、清關亭、圓寶山、葡萄井等景點可供遊覽。不過,目前以大關黃連河風景區的知名度為高。民族風情方面,苗族花山節也較為熱鬧。
昭通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在這兒繁衍生息,至西漢時更是創造了燦爛的朱提文化,它介於巴蜀文化與夜郎文化、滇文化的交匯點,又受中原文化影響,因而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及其區域特色,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蹟。
昭通地區的土特名產也非常多,烏夢馬、昭通醬、翠華茶、天麻等也馳名省內外。
昭通市距昆明400多公里,昆明各汽車客運站有班車前往。昆明有直飛昭通的航班

昭通地區市情簡介

昭通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幅員2.3萬平方公里。2001年8月撤地設市,轄1區10縣172個鄉鎮(辦事處)。2004年末總人口524萬人,有彝、苗、回等23個少數民族52萬人。
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昭通古稱“朱提”、“烏蒙”,自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後,便成為中原文化傳入雲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雲南文化的三大發祥地之一,為我國“南絲綢之路”的要衝。近現代以來,這裏曾誕生和哺育了一大批傑出人才。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區位特殊,地處要衝。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着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具雛形。
地形複雜,氣候多樣。昭通居於雲嶺高原與四川盆地的結合部,屬典型的山地構造地形,山高谷深,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4040米(巧家縣藥山),最低海拔267米(水富縣滾坎壩)。氣候屬亞熱帶、暖温帶共存的高原季風立體氣候,年平均氣温12.6℃,年平均日照1900小時,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
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裏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我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資源富甲雲南,水能藴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國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
境內規劃有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昭通是一片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熱土。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全市各族人民以加快發展為主題,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艱苦奮鬥、開拓進取,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45.6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6.97億元,比上年增長23.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1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71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2%和10.5%;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由2000年的67.18萬人減少到39.98萬人。全市主要發展指標創多年來的最好水平。
黨的十六大召開後,市委、市政府認真分析我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確定了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基本消除貧困,為後十年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併力爭有更大發展,達到全省中等發達地區小康社會水平,人民羣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完備,人口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良好,社會秩序穩定,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隨着形勢的發展變化,市委、市政府提出,在2020年前,把昭通建設成為雲南重要的能源、重化工、農特產品加工基地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昭通地區歷史沿革

一、昭通曆史文化悠久
昭通這塊古樸神奇的土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1982年,昭通市北郊過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經鑑定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約10萬年,稱作“昭通人”,填補了雲南省猿人階段到晚期智人階段之間的空白,説明昭通市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大約距今一萬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約六千年時間裏,居住在這裏的先民們已廣泛使用磨製石器,並懂得了製陶、紡織、農業和放牧等技術,開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時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務農”,帶去了先進的農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擁戴,當了蜀王,號“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開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進一步經略雲南,派常頷將李冰開鑿的焚道延伸至建寧(今曲靖),史稱“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漸,今昭通地處“五尺道”樞紐,得風氣之先,是雲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
公元前135年(西漢武帝建元六年),漢武帝改變漢初“閉蜀故徼”的封閉政策,重開“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區設置郡縣,擴大中原與西南邊遠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西漢王朝在今昭通市設朱提縣(郡),昭通首次被納入中央政權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運銷,漢文化影響蔚然成風,昭通社會經濟文化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自西漢建元六年至唐天寶年間,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為縣治,或為郡治,或為犍為南部、犍為屬國都尉治所,前後達800餘年。其間,漢晉兩代,發達的農業經濟、燦爛的青銅文化特別是白銅的發明、聞名全國的朱提銀、儒學的興起和傳播,表明朱提地區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這從漢孟孝琚碑和晉霍承嗣壁畫墓等的出土發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證。尤其是漢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內第一石”之美譽,著名學者梁啓超、羅振玉、袁嘉穀、黃膺、趙藩、方樹梅、謝飲澗等學者對此碑紛紛進行過考證,該碑是迄今為止雲南所發現的唯一一塊漢碑,其碑圖、碑石、碑文為研究雲南古代文化史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參證。霍承嗣壁畫中的“夷漢部曲”的寫實畫
像,是現存晉代壁畫的唯一,對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漢晉時期雲南民族關係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荊楚等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但其表現的主要文化特徵仍然屬於成熟的漢文化體系。也就是説,朱提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同時包容了多種周邊文化因素的複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兩個地方政權先後稱雄於雲南地區,昭通既與中原文化疏離,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詔、大理文化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關袁滋題紀摩崖,是作為封建統一國家的唐中央政權與南詔地方政權關係史中一項重要的實證文物,又是唐貞元間中原、巴蜀與雲南交通史的真實記錄。學術界認為袁滋題紀摩崖有“維國家之統、定疆域之界,鑑民族之睦、補唐書之闕,正載籍之誤、留袁書之跡”六大歷史價值。已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碑在今鹽津縣豆沙鎮境內,刻石高約60釐米,寬約25釐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計一百二十二字,釋文為:“大唐貞元十年九月廿日,雲南宣慰使內給事俱文珍,判官劉幽嚴,小使吐突承璀,持節冊南詔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龐頎,判官監察御史崔佐時,同奉恩命,赴雲南冊蒙異牟尋為南詔。其時,節度使尚書右僕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韋皋,差巡官監察御史馬益,統行營兵馬,開路置驛,故刊石紀之。袁滋題。”宋封烏蒙。元置烏蒙路。明代置烏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歸流後,改烏蒙為昭通。上溯唐、宋兩代行羈縻之治時中斷中央政權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稱“烏蒙”(阿猛)前後千餘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漸完備,因用兵、屯田、民族遷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同樣值得關注,同樣是昭通曆史文化資源中極為寶貴的財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實行改土歸流,“詔改烏蒙府為昭通府”。歷雍正、乾隆、嘉慶三代,實施了一系列安定社會、發展生產、繁榮文化的方針政策,昭通社會經濟文化又步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以興修
水利和高產農作物引進種植為代表的農業開發;朱提銀銅的再度輝煌;因大規模銅運而推進的水陸交通建設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儒學的日漸復甦;非本土宗教文化的進入等等,昭通曆史文化彷彿又走進了繁榮的朱提文化的又一個輪迴。可惜,匆匆而來的晚清鹹同年間的動亂,又一次斷送了昭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大好前程。
民國時期的昭通,成為雲、貴、川三省邊區的經濟文化中心,時有“小昆明”之美譽。昭通湧現出了中共早期雲南地方組織領導人劉平楷、李國柱,中國中央軍委確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三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昭通又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黨中央在這裏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
二、昭通曆史文化文化遺存多樣
昭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全市有新石器遺址20餘處,著名的有魯甸野石山遺址、馬廠遺址和巧家小東門新石器遺址,時代在四千年左右。據1983年中國科技大學科研處編的《科研情況簡報》第六期及有關論文公佈,對安陽殷王武丁妻子婦好墓出土的部分青銅器進行檢測,説明距今三千年前殷朝鑄造青銅器的銅礦來自今天雲南的永善和巧家一帶。戰國至秦漢,許多墓葬出土的器物,有的具有滇文化因素,有的含巴蜀文化因素,有的近似邛都文化。有意義的是,昭通市盤營、水井灣、白沙地出土的陶器不少有“刻畫符號”,或者是一種古代少數民族文字。著名的《孟孝琚碑》出土就與“粱堆”相關;崖墓分佈九個縣(區),近千座,為雲南之最。昭通市北坡,鎮雄縣城北,現存東漢以來彝族烏蒙部、芒部部分遺址。鹽津豆沙關、威信棺木巖、永善橋灣,遺留着眾多懸棺墓。石板墓分佈於巧家、綏江、鹽津、大關、鎮雄、彝良、威信,早至新石器時代,晚至明代。
三、昭通曆史文化發揚顯著
昭通市繼20世紀50年代初以漢磚、石室墓為主的考古發掘後,在70年代以來,先後發掘了大關縣岔河崖墓羣、昭陽區象鼻嶺崖墓羣,魯甸縣馬廠新石器時代遺址,昭陽區灑漁營盤村戰國西漢土坑墓羣和小彎子崖墓羣,水富縣樓壩、箭刀灣崖墓羣,以及張灘壩戰國西漢土坑墓羣,巧家縣小東門新石器時代石棺墓羣,魯甸縣野石新石器時代遺址,威信縣瓦石、舊洞懸棺葬。這些考古發掘,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對研究雲南、昭通的歷史,甚至在中國考古學上都有重要意義。
四、昭通曆史文物眾多
全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滋題記摩崖石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野石山遺址、孟孝琚碑、羅炳輝故居、扎西會議舊址、水田寨中央紅軍總部駐地舊址、鐵爐紅軍標語、魯甸拖姑清真寺、觀斗山石雕羣、霍承嗣壁畫墓等。
五、昭通館藏文物豐富
市文物管理所和11個縣(區)的文管所、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的館藏文物有17497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件。例如:“孟琴”三聯子母銅印、“建初元年”雙魚銅洗、巫師陶俑等;國家二級文物10件,例如:騎鹿銅俑、帶蓋提樑銅壺、馱羽人寶瓶青銅朱雀、天王鎮小鬼銅像等,國家三級文物278件,一般文物517件。昭通已是雲南省文物藏品富集的地區。
六、昭通人文歷史璀璨
從古至今,昭通人文歷史羣英薈萃。杜宇傳播和農耕文明的傳説,孟碑被譽為“海內第一石”,“天下絕”的觀斗山石雕,近現代史上名垂青史的劉平楷、羅炳輝、龍雲,盧漢和國學大師姜亮夫、著名學者肖
瑞麟、鄧子琴、張希魯、謝飲澗,時代英雄徐洪剛等一大批雄才俊傑使昭通山水殊勝,人文增輝。
眾多歷史文化資源的存在,為昭通文化產業的開發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資源和潛力,也是昭通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也給現在的昭通人以豐厚的文化營養,昭通這塊土地現在形成昭通作家羣現象,不是偶然的,與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文化氣息的滋潤是分不開的。

昭通地區資源優勢

昭通鍾靈毓秀,物產豐饒。這裏青山育翠,黑土藏金,有資源“金三角”的美譽,開發潛力大。礦產資源種類多、品位高,已知礦產資源33種,現已探明儲量22種。煤、硫儲量居全省首位,其中煤炭儲量165.82億噸,探明儲量102.27億噸,昭通盆地褐煤儲量達81.98億噸,為我國南方第二大褐煤田。鉛鋅礦已探明儲量166.92萬噸。硫鐵礦為全國五大礦區之一。有色金屬為雲南三大基地之一。水能資源富甲雲南,水能藴藏量為208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612萬千瓦,國家在金沙江下游昭通境內規劃有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三座巨型電站。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中國南方最大的優質蘋果基地,昭通蘋果、天麻、杜仲、魔芋、花椒、苦丁茶等特色產品馳名省內外。

昭通地區昭通學校

昭通市實驗小學昭陽區第一小學、昭陽區第四小學、威信縣扎西小學、威信縣第二小學、鹽津縣鹽井小學、彝良縣示範小學被評為優級乙等學校。昭陽區第三小學、鹽津縣普洱中心小學、鹽津縣黃葛槽小學、彝良縣角奎中心小學、彝良縣奎香中心小學、彝良縣小草壩中心小學、昭陽區北閘中學被評為優級丙等學校。評估意見認為,這批督導評估的優級學校,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克服辦學經費和條件的不足,充分整合教育資源,強化常規管理和養成教育,使學校辦學逐步走上了規範化和制度化的軌道,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逐步提高,使更多的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