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昭君出塞圖

(元代王思廉七言絕句)

鎖定
《昭君出塞圖》是元代王思廉創作的一首詩。
作品名稱
昭君出塞圖
作    者
王思廉
創作年代
元朝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昭君出塞圖詩歌鑑賞

昭君出塞圖詩歌原文

馬上琵琶掩淚聽。
漢室御戎無上策,
錯教紅粉怨丹青。
王思廉:元朝初年詩人,歷經宋、金滅亡等歷史事件。
龍庭:指匈奴集會祭天的地方。
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將王昭君的悲劇歸為畫工之責,故有“怨丹青”的説法。
用“黃沙”“堆雪”營造氣氛,襯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淚聽”琵琶之悲傷襯托彈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

昭君出塞圖創作背景

這首詩將矛頭指向漢朝統治者,哀痛由於國家民族的衰亡,導致婦女成為犧牲品。實際這是與正史不符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於《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大致情節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後單于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 [1] 
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巔峯時期,而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輪番打擊早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並且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也是第三次朝覲天子時“自請為婿”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賞賜於他 [2-3]  。而北匈奴郅支單于也在不久前被漢朝遠征軍陳湯、甘延壽等人誅滅,所以不存在“漢室御戎無上策”這種情況。而且漢元帝也並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或“明妃”。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説和文人詩篇都經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後的《後漢書》並未採用這一傳説;而此後的筆記小説和文人詩篇,不僅採用這一傳説,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王昭君變文》一反正史的記載,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敍述了畫工畫圖,單于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後,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
顯然該詩不是取材於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説、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的成就,然後確定自己的創作意圖,構思劇本的情節和人物的。

昭君出塞圖作者簡介

王思廉(1238—1320),字仲常,獲鹿人。生於元太宗十年,年八十三歲。幼年好問,至元十年,(公元一二七三年)世祖召見,頗見優待,累遷典瑞太監。嘗建議柬宮“殿下府中宜建學,宮俾左右近侍常親正學,必能裨輔明德”太子深以為是,官終正奉大夫,卒謐文恭。思廉能詩,頗為當時文人所重。
昭君出塞圖 昭君出塞圖
王思廉,字仲常,真定獲鹿人。幼師太原元好問。既冠,張德耀宣撫河東,闢掌書記,復謝歸。至元十年,董文忠薦之,世祖問文忠曰:“汝何由知王思廉賢?”對曰:“鄉人之善者稱之也。”遂召見,授符寶局掌書。十三年,姚樞舉為昭文館待制,遷奉訓大夫、符寶局直長。十四年,改翰林待制,嘗進讀《通鑑》,至唐太宗有殺魏徵語,及長孫皇后進諫事,帝命內官引至皇后閣,講衍其説。後曰:“是誠有益於宸衷。爾宜擇善言進講,慎勿以瀆辭煩上聽也。”每侍讀,帝命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兒、太師月赤察兒、御史中丞撒裏蠻、翰林學士承旨掇立察等鹹聽受焉。帝嘗御延春閣,大賚羣臣,俾十人為列以進,思廉偶在衞士之列,帝責董文忠曰:“思廉儒臣,豈宜列衞士!”
十八年,進中順大夫、典瑞少監。十九年,帝幸白海,時千户王著矯殺奸臣阿合馬於大都,辭連樞密副使張易。帝召思廉至行殿,屏左右,問曰:“張易反,若知之乎?”對曰:“未詳也。”帝曰:“反已反已,何未詳也?”思廉徐奏曰:“僭號改元謂之反,亡入他國謂之叛,羣聚山林賊害民物謂之亂,張易之事,臣實不能詳也。”帝曰:“朕自即位以來,如李璮之不臣,豈以我若漢高帝、趙太祖,遽陟帝位者乎?”思廉曰:“陛下神聖天縱,前代之君不足比也。”帝嘆曰:“朕往者有問於竇默,其應如響,蓋心口不相違,故不思而得,朕今有問汝,能然乎?且張易所為,張仲謙知之否?”思廉即對曰:“仲謙不知。”帝曰:“何以明之?”對曰:“二人不相安,臣故知其不知也。”
昭君出塞圖
昭君出塞圖(20張)
二十年,升太監。思廉以儒素進,帝眷注優渥。嘗疾,賜御藥,顧問安否;扈蹕,失所乘馬,給內廄馬五匹;盜竊所賜玉帶,更以玉帶賜之。裕宗居東宮,思廉進曰:“殿下府中,宜建學官,俾左右近侍,嘗親正學,必能裨輔明德。”裕宗然之。裕宗嘗欲買甲第賜思廉,思廉固辭。二十三年,改嘉議大夫、同知大都留守,兼少府監事。籓王乃顏叛,帝親征,思廉間謂留守段貞曰:“籓王反側,地大故也,漢晁錯削地之策,實為良圖,盍為上言之?”貞見帝,遂以聞,帝曰:“汝何能出是言也?”貞以思廉對,帝嘉之。二十九年,遷正議大夫、樞密院判官。大德元年,成宗即位,遷中奉大夫、翰林學士,仍樞密院判官,以病歸。三年,起為工部尚書,拜徵東行省參知政事。七年,總管大名路。八年,召為集賢學士。十一年,授正奉大夫、太子賓客。仁宗即位,以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致仕。延祐七年卒,年八十三。贈翰林學士承旨、資德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右丞、上護軍,追封恆山郡公,諡文恭。

昭君出塞圖作品賞析

本詩在描寫上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黃沙”“堆雪”營造氣氛,襯托昭君愁苦的心境;用旁人“掩淚聽”琵琶之悲傷襯托彈琵琶的昭君的悲苦、哀怨。《西京雜記》將罪過推到畫工身上,意在説明個人的不得志,是小人嫉賢妒能造成的。而這首詩將矛頭指向漢朝統治者,哀痛由於國家民族的衰亡,導致婦女成為犧牲品。這首詩以國家和民族危亡為主題,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義。
參考資料
  • 1.    王珍梅主編;尤學文,張軍副主編,大學語文[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6.06,第211-212頁
  • 2.    《漢書·匈奴傳》“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
  • 3.    《後漢書·南匈奴傳》“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