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鄉人

鎖定
明鄉人(越南語:Minh Hương/明鄉),是指17世紀遷入越南南部的華人明朝遺民。 [1] 
中文名
明鄉人
外文名
Minh Hương
所    指
17世紀遷入越南南部華人明朝遺民
國    籍
中國

目錄

明鄉人發展歷史

西元1679年,中國大陸的”三藩之亂”接近尾聲,滿清軍隊勝利在望,乘”三藩之亂”之機反攻大陸的鄭經部隊也節節敗退,在大陸已無法立足,鄭氏南海艦隊的基地廣東雷州半島岌岌可危。三千多忠於明朝的遺民迫於無奈,在南明將領陳上川楊彥迪、鄭懷仁以及鄚玖等率領下,搭乘五十艘戰船遷入當時由高棉人所控制的下高棉(今日越南南部)地區,隨後南明復辟無望,這些移民於是在越定居。明鄉人原稱明香,意指明朝香火,1827年才被阮聖祖明命帝下令改稱“明鄉”。
這些明鄉人曾先後開拓今天南越兩個經貿重鎮胡志明市及美荻,在胡志明市第五郡第11坊堤岸同慶大道陳興道路380號(380 Trần Hưng Đạo, 11, Quận 5,)有一座已於1993年1月7日被越南政府列為國家保護的文化古蹟的”明鄉嘉盛會館”(Ban Quản Trị Hội Đình Minh Hương Gia Thạnh)。”明鄉嘉盛會館”其實是一座廟,1863年曾獲阮翼宗嗣德帝賜匾,正門口一副對聯這樣寫着:
”明王治南天,天光日化;鄉里居越地,地利人和。”
又有一副漢字門聯這樣寫着:
嘉獻復振基光舊,盛德長留廟貌新。
”明鄉嘉盛會館”正殿供的是中國明朝的歷代皇帝,從明太祖朱元璋崇禎皇帝的神位,殿前一副主要對聯這樣寫着:
“明聖先王,越國亦聞聲教;鄉黨宗族,亞洲同此冠裳。”
正殿旁邊供的是關羽和”明鄉人”的始祖陳上川將軍等人的神位。在陳上川將軍靈位兩邊的一副對聯,寫着:
“恥作北朝臣,綱常鄭重;寧為南國客,竹帛昭垂。”
“明鄉會館”裏還有許多明代歷史文物,即使今天在中國境內也很難見到了的,例如三百五十多年前明代官員戴的布帽子、穿的布靴,明代士兵戴的堅硬竹編鑲鐵皮軍帽,都還完好地保留了下來。 [2] 

明鄉人國籍

在1820年代後,他們與越南人享有同樣的政治權利,一些阮朝官員更以明鄉人自居,但阮朝不允其參加華僑商會及自稱華僑華人法屬印度支那時期,容許明鄉人繳交一筆費用就能改籍,結果許多的明鄉人選擇了中國新移民一樣身份,從此變成華僑
二次世界大戰後,明鄉人曾成為中法外交角力中的主題,中國與法國兩國都希望把明鄉人視為己國之公民。
根據法國的統計數據,1921年南越約有4.65萬明鄉人,佔當地有中國血統居民總數的42%。到1950年,這個數字增至7.5萬人,但只佔南圻華人總數的10%左右。明鄉人在華人總數比例下降,是因為在20世紀20至40年代有大批中國新移民湧往當地。然後,中方估計之明鄉人口遠高於此數,究其因應該是中法兩國對明鄉人,有不同定義。 [1] 
17世紀中期,隨着滿清入關和朱明王朝崩塌,有很多漢人選擇流亡海外。從東北亞的朝鮮、日本,到東南亞的安南、柬埔寨、暹羅,乃至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羣島,都有這些流亡者的身影。 [3] 
初到當地的這些明人,依舊保留着自己的髮式和文化特色,保留着從故鄉帶來的會黨和宗族組織。而東南亞各土著政權,或者因為之前與明朝的密切聯繫,或者因為看重漢人的經濟實力,或者因土著統治者自身實力有限,不足以直接統治這些有一定軍事性質的移民集團。所以包容了這些華人自治組織的存在。
新加坡出土的“氵月”字墓碑
比如新加坡的“山仔頂”,出土過一些清代墓碑。上面寫有 “氵月”字,有一種解釋是“清”字沒有了右上角的“主“字,意思是滿清是僭主。另一層意思是這些人遠走海外,右半邊的月字象徵着明,表示陸地上的明朝已經崩潰。但是“海上明朝”依舊存在。當時的東南亞地區,有很多這樣流落的遺民小團體。
在越南則有着被稱為“明香人”的明朝後裔團體。他們大都是因為滿清入關而避難越南的漢人移民,本身有一定的宗族或者軍事組織。在南下之初依然十分強調自己的文化傳統,他們的稱號“明香”就是延續明朝香火的意思,其聚居的社羣則被稱為“明香社”。
19世紀的越南明鄉人照片 現藏於明鄉人會館
越南史書的記載,規模最早而且較大的明鄉人團體,有相當一部分是明軍的殘餘部隊。當時越南北部後黎朝當政的鄭主,擔心收容明朝遺民會引發清朝的不滿。就在其治下地區,要求中國移民改變北俗,遵守越南的風俗習慣,不能隨意改變居住地。而南方的阮主政權則遠離清朝的領土,而且需要有人幫忙壯大實力與開墾土地。所以對明朝遺民採取的是以寬待為主而不忘提防的政策,後來越南的明鄉社主要分佈於越南的南方。
據《大南實錄》的記載,第一個明香舍成立於1650年前後,大約集中了5000左右的明朝遺民。隨後又不斷有明朝殘兵流落到越南。
逃亡越南的明朝殘部往往以水軍居多
廣東雷州的明朝遺民鄚玖,在1671年率400餘部屬和家眷乘船抵達柬埔寨南部的水真臘。獲國王同意後負責開墾荒地,在河仙一帶召集流民,將該地經營得比較繁榮。在鄚氏父子的自治下,這裏的移民組建獨立的武裝,建立城寨自我保護。還設立起文武官署,並規劃街市、招攬貿易,甚至徵收過被稱為“花枝”的博彩税,宛如一方諸侯。
1708年,鄚玖歸順越南南部的阮主政權。將先前開墾的土地獻上,並且受封為“何仙鎮總兵”。其在柬埔寨開拓的河仙一帶,後來成為越南的河仙省。河仙政權因為完全複製明朝的文化,通粵語、識漢字、蓄長髮、建文廟,建立書院傳授漢文經典。所以被時人稱為小廣州,也被周邊的柬埔寨等部族稱之為港口國。
河仙鎮政權發行的貨幣:安法元寶
1679年,鄭成功舊部楊彥迪與陳上川總兵帶着3000餘士兵,乘50餘艘船隻在順化地區登陸,請求越南的阮主收容。同一時期,另有170多名鄭成功集團的成員自台灣流亡至會安。
阮主政權擔憂收留明朝人會招致清朝不滿,加之又不放心讓這些明朝將士駐紮於腹地,故命其遷居水真臘。陳上川一行人在水真臘致力於農耕蠶桑,很快將當地開拓為商業港口,吸引了更多華商前往。1698年,阮主正式將嘉定一帶納入版圖,設置嘉定府。 越南國王看重漢人的經濟開墾能力,但又不希望明鄉人保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所以阮主的態度是允許華人組成被稱之為“明香社“的基層組織,但在政治級別上低於普通的縣。
當今越南的陳上川祠堂
越南統治者根據所屬地區和對政權的貢獻情況,免除他們的兵役和勞役,讓他們致力於經濟發展和開荒活動。利用他們和兩廣還有福建的經濟聯繫,開展國際貿易。同時也繼承東南亞政權對於華人知識分子的招誘政策,讓明鄉人獲准參加越南的科舉考試。有的明鄉人以此獲得官爵,成為了越南的户部尚書和兵部尚書等官員。
1869年法國人繪製的河仙城圖
在經濟上,這些人較早歸附越南。這些人在方言和地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上,大致與兩廣和福建地區是相通的。所以他們作為有着外貿屬性的小社羣,是維繫對華貿易的主體。直到18世紀末,明鄉人承擔着檢查船隻、秤斤、價值。華船或外國船來會安時擔任通事,並設訂價格的職責。因為有着特殊的經濟貢獻,雖然他們也是越南的編户齊民,但在賦税方面享有不同程度的優惠。
除了開墾 明鄉人的大量依靠為貿易服務為生
由於他們與越南女性通婚。因此明鄉人不單保有最初“明朝香火”的含義,也被用以泛指一些與越南人通婚的華人之後代。
在文化上,這些人的祖輩在初來乍到之際,依舊維繫着嶺南的文化傳統。明鄉社民的衣冠和生活用品大致還有着前朝的影子。在他們的日曆上,還保留着端陽、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
明鄉社的祭祀活動表
在西山起義和阮朝建立時期中,華人的作用顯著,這也促使阮朝比較優待華人。明命帝諭令明鄉人不得加入越南人的村舍。每省僅有明鄉社組織,其納税較外國人為輕,且得仕公職。為了防止北俗的侵襲,阮氏皇帝甚至下詔禁止明香人自稱為華人。明香人如果要自己結社,需要上報名冊,並且不許像滿清臣民一樣剃髮蓄辮。這些人的户籍應該與清朝移民區別開來。最後,明香人夫婦在越南落地生根之後,就不許北返了。
當然,這樣做不是為了保留大明衣冠,而是單純地為了維護自己的主體意識,並加速對這些明朝遺民的同化進程。所以最後到了1826年的阮朝時代,明香二字被改為明鄉,意思是這些人逐步成為紮根于越南本土的越南人,要逐漸與華人身份脱鈎了。
出身明鄉人的潘清簡 1863年代表越南出使法蘭西帝國
到了殖民時期,法國人力圖切斷越南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和各種聯繫。於是將有着漢人血統的明鄉人極力算入越南人,以區別於華人。經過了歷代的本地化和法國的殖民教育之後,這些明鄉人在語言文化上最終與京族區別不大。和華人相比,他們和越南的主體族羣反而更加接近。
今天的明鄉人,已經不會説廣東話和閩南話了,也只有老一輩的人才認識漢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