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朝瓷器

鎖定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而景德鎮瓷器產品佔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徵的是景德鎮瓷器。
明代景德鎮瓷器是非常輝煌的,尤其是青花瓷,可以算得上是明代瓷器的代表,燒製工藝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發展的頂峯 [1] 
中文名
明朝瓷器
外文名
The Ming dynasty porcelain
產    地
景德鎮
分    類
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
代    表
青花瓷、五彩瓷
成    就
中國瓷器發展頂峯

明朝瓷器發展綜述

明朝瓷器 明朝瓷器
中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豔的態勢經由元代過度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景德鎮瓷器產品佔據了全國的主要市場,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徵的是景德鎮瓷器。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以景德鎮的青花為例:洪武時期青花色澤偏於黑、暗,紋飾上改變了元代層次較多,花紋繁滿的風格,趨向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時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頗負盛名,其所用青料為進口的蘇麻離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為國產的平等青;嘉萬時期青花藍中泛紫,髮色豔麗濃重,其青料為回青或回青與石子青混合使用;萬曆後期,天啓至明末青花藍中泛灰,青料為國產浙料。
在青花瓷發展的基礎上,明代的彩瓷發展也有一個新的飛躍。明代永樂宣德之後,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彩繪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應歸功於白瓷質量
明朝瓷器 明朝瓷器
的提高。明代釉上彩常見的顏色有紅、黃、綠、藍、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為成化鬥彩,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例如成化鬥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種多且能據畫面內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雞冠的紅色幾乎與真雞冠一致,葡萄紫色則幾乎是紫葡萄的再現。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貴,如舉世聞名的成化鬥彩雞缸杯等。
在成化彩瓷基礎上,嘉靖、萬曆時期的五彩器又揭開了彩瓷發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鬥彩瓷,色彩鮮豔,畫染風格以疏雅取勝;嘉萬時期的五彩則是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為常見,彩色濃重,其中紅、綠、黃三重為主,尤其是紅色特別突出,因而使得嘉萬時期的五彩器在總體上有翠濃紅豔的感覺,極為華麗。明代除青花、鬥彩和五彩之外,其單色釉也有突出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紅釉、藍釉、成化的孔雀綠和弘治的黃釉。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慶、萬曆各朝的大龍缸、方鬥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明代瓷器裝飾手法已從元以前的刻、劃、印、塑等轉為彩繪為主要手法。繪畫紋飾的內容更加複雜多樣,植物、動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鳥、魚及蟲等無不入畫。明代早期以寫意畫為主,畫風自由、奔放、灑脱;明後期以寫實為主,畫面抒情達意,簡約輕快,極有漫畫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書寫為主,官窯款工整端莊,民窯款則多種多樣,以吉祥語款為多見。

明朝瓷器藝術特點

明代瓷器的特徵
明朝瓷器 明朝瓷器
1.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2.胎體,琢器指立體造型,如瓶,尊等,都較厚重。圓器指平面造型,如盤,碗等,其胎體也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
4.永樂,宣德瓷器的裏子很規矩,俗稱“淨裏”,其他時期的盤,碗類,內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琢器的腹部有多至肉層的銜接痕跡。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在明顯,正德以後,到嘉靖,隆慶,萬曆及明末各朝,胎體接痕特別顯露,民窯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處(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紅斑痕跡的現象。
6.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品種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數器物釉面潔白外,其餘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這種白中閃青釉面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器口及足邊微有垂釉痕跡。
7.紋飾多為寫意,畫面豪放生動,畫龍多兇猛,咀巴象豬咀,俗稱“豬咀龍”,怒發前衝,爪部團成圓形,有三爪,五爪,晚期龍紋有衰老之態。前期所繪鳳紋與元代一樣,頸部無發毛,在龍,獅及獸身上多帶有火焰紋。嘉靖以後所畫兒童形象,頭部很大,額角及後腦勺凸出。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文字裝飾有回紋,百壽字,富字。
8.器足,大件器足,多為砂底,永樂,宣德大盤均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圓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狀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為明顯。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卧足,台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淺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書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物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在民窯器上有圖記款,吉祥語款,私家人名款,款字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朱書等。除永樂,宣德,弘治,萬曆有篆書外,其餘多為楷書款,以六字雙行和四字雙行為主,亦有極少數為單行橫款,環形款,豎款,一般格式為“大明XX年制”,隆慶時期多為“大明隆慶年造”,書寫位置,一般寫於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所有青花書寫的款字,色調都較深沉,無飄浮感。

明朝瓷器瓷器品種

釉下彩、釉上彩、單色釉等明代景德鎮瓷器的品種:
釉下彩。明代景德鎮青花瓷的釉下彩已經發展到最高階段了,尤其是在永樂年間以及宣德年間,青花瓷更是已經達到了巔峯,這個時期也被稱作是青花的黃金時代。所謂釉下彩,主要指的是青花,釉裏紅,青花釉裏紅,藍地白花等等。釉裏紅是在元代被創燒成功的,到了洪武時期就有了非常大的發展,洪武時期的釉裏紅可以説是已經到了極盛的階段了。青花瓷在明代呈現出來了精彩紛呈的局面,直到今天,明代景德鎮青花瓷還一直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釉上彩。釉上彩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釉上單彩,還有一種是釉上多彩。釉上單彩包括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金彩,黃地紅彩,黃地青花,青花紅彩等等;釉上多彩包括鬥彩和五彩。鬥彩和五彩都是非常出名的,鬥彩是釉下彩以及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它發明於宣德時期,在成化時期極富盛名。
單色釉和雜色釉。單色釉和雜色釉在中國陶瓷史上是與青花彩瓷並重的。永樂時期與宣德時期的銅紅釉大放異彩,十分成功, 更是被世人稱之為是“寶石紅”、“霽紅”等等。永樂的藍釉有“寶石藍”、“霽藍”的美稱,雖然在之後的各朝都有燒製過,但是質量遠遠不及明代。甜白釉也非常出名,它是永樂景德鎮御窯廠燒製的半脱胎白釉瓷。紅、藍、白、三種單色釉是明代的單色釉中最為名貴的。 [1] 

明朝瓷器瓷器貿易

參考消息網9月26日報道,2018年9月24日,考古學家探索葡萄牙沿海地區時發現一艘約有400年曆史的沉船殘骸,據信船隻當時從印度載香料回來後在里斯本附近沉沒,船上還發現載有明朝瓷器。
據路透社報道,考古計劃主任弗萊雷説:“從遺產的角度來看,這次可謂十年難得一見的發現。在葡萄牙,這是歷來最重要的發現。這艘沉船在水面下約12公尺處,潛水員在船內和周圍發現香料、9個刻有葡萄牙國徽的青銅炮管、中國陶瓷以及用作貨幣的貝殼,這是一種在殖民時代用來交易奴隸的貨幣。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報道,這些中國瓷器出自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到1620年)。
弗萊雷表示,9月3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區沿海城市卡斯凱什外海發現的這艘沉船和物品“保存狀況非常良好”。
報道稱,弗萊雷和他的團隊認為這艘船是在1575年至1625年間沉沒,當時葡萄牙與印度的香料交易處於顛峯期。 [2] 

明朝瓷器款識特點

明朝瓷器 明朝瓷器
明代時期,隨着景德鎮官窯的建立和發展,瓷器上的款識趨於系統化、規範化。民窯瓷器的款識則多種多樣,紛繁複雜。以下介紹一些明代瓷器的款識特點。
洪武
洪武一朝,未發現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民窯也極少見,僅見有青花書寫“福”、“壽”款者。此外,江西省玉山縣發現“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紀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識刻劃在罐腹,系罕見的具有明確洪武年款的器物。
永樂
明清兩代,在瓷器上書寫帝王年號作為款識,始於永樂。款式僅見有“永樂年制”四字篆書款一種,未見有楷書款。上海博物館收藏一方明永樂時翰林學士沈度的端視,硯底刻“永樂乙未秋翰林沈度識”十字篆文,經仔細比較,與瓷器上永樂款識字體相似。因此,永官款可能由當時的翰林學士沈度書寫後,再交工匠臨摹寫在瓷器上。永樂官器署款者不多,僅見有青花、白釉、青釉及紅釉等瓷器上。青花器物中寫帝王年號款的只見於壓手杯上;此外,早年流失日本的一對永樂青花蓋瓶,器身書“內府”二字,顯系宮內用器。單色釉器,有刻款和印款兩種體式。民窯青花器上有書寫“福”、“祿”、“壽”等字的。
宣德
宣德時期,帝王年號款激增,大多數為楷書,也有與永樂一脈相承的篆書款。款式僅見有“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兩種。大多數是六字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書,“宣德年制”四字款少見。刻款有楷有篆,以楷為主。未見有印款。款識外常圍有單線圈、雙線圈、長方框及長方框外加雙圈等,也有無框圈的。宣德瓷器落款位置比較隨便,底足、口沿、耳部、柄流、裏心、器蓋等處都有落款的,因此,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説法。款識還見有“大德吉祥場”、“敬權”等,民窯青花中見有“福”、“壽”等字款。
正統、景泰、天順
正統、景泰二朝未見任何帶年款的官窯器。正統一朝,迄今僅見民窯器楷書“正統元年”和“正統捌年”款二例。景泰朝一件未見。天順朝僅見四件:一件印“天順年造”款卵釉雲鳳紋瓷盤,為官窯器,現收藏於英國達維護特基金會。另兩件書“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一件書“天順年”三字,三件器物都是青花三足筒爐。
成化
 弘治黃釉青花折枝花卉紋盤  弘治黃釉青花折枝花卉紋盤 [3]
以青花楷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款為主,款識外,有的加雙圈,有的加雙方框,也有無圈框的。官窯罐類,還有在底足寫“天”字款的。民窯款識有寫“大明成化年造”、“大明年造”的。
弘治
 弘治黃釉盤(底)  弘治黃釉盤(底) [3]
以青花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兩行款為主。另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款,多為刻款。尚有以紅彩寫“弘治年制”和“上用”款的,亦系官窯器。民窯器有寫干支年款的,如“壬子年制”(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也有寫“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吉語款的。
正德
正德官款主要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楷款和“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其中以四字款居多。有書寫款,也有刻劃款。除了用漢文外,此時亦有用阿拉伯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民窯器常見“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還有“長命富貴”、“天下太平”等吉語款。
嘉靖
明朝嘉靖年間瓷器 明朝嘉靖年間瓷器
嘉靖官款一般都在底足書寫“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兩行楷款,並帶有雙圈;器口邊書寫六字橫款者少見,但大盤、大缸等的口沿處也見有。款式有青花、紅彩、刻字塗金等數種,均為楷書,未見篆書。款字的排列形式,有兩行直款、單行橫款,也有環形和十字形六字款的。民窯器中有寫“嘉靖製造”、“大明年造”年款的。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東書堂”等。人名款激增,如“陳守貴造”、“鄧奎自造”等等。吉語款也增多,如“富貴佳器”、“福壽康寧”、“國泰民安”等等。另有寫“金大蘸壇用”款的器物,系當時的道教用器。
隆慶
所見官窯年款都寫“大明隆慶年造”六字兩行楷款,“隆慶年造”四字兩行款少見。款外常圍以雙圈或方框。隆慶款識有青花和紅彩兩種,紅彩款多用於彩器上。
萬曆
官款以“大明萬曆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主,四字兩行款少見。有的款外帶雙圈,也有不帶圈的,或六字款呈環形。有青花和刻劃款。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增多,如“徐慶堂”、“純思堂”、“程廷梓造”、“萬福攸同”等等。
天啓
官款以“大明天啓年制”六字兩行楷款為主,也有書“天啓年制”的。民窯中書紀年款的見有“天啓元年”、“天啓八年”、“天啓三年唐氏制”以及“大明天啓米石隱制”等等。堂名款、吉語款有“竹石居”、“白玉堂”、“同樂佳器”、“仁波佳器”等等,還常見圖案款,如兔子、靈芝、方勝等等。
崇禎
崇禎時期署官款的器物少見,有“大明崇禎年制”及“崇禎丁丑”(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等。民窯盛行堂名款、人名款、吉語款,如“翔鳳堂”、“甲戊春孟趙府造用”、“富貴佳器”等等。

明朝瓷器藝術成就

明朝瓷器 明朝瓷器
中國瓷器在元明之前的發展,往往是名窯輩出工藝水準大都在伯仲之間。從明代起,景德鎮便成為名副其實的瓷都。雖然此時河北彭城(邯鄲)、浙江處州(龍泉)、福建德化、江蘇宜興都有特色瓷器的大童生產,但都不如景德鎮器瓷器業的全面發展。
明代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體現在全面繼承了青瓷白瓷胎釉的燒製技術,還把高温、低温色釉充分用於彩瓷的燒製之中,從明代起,各種彩抽瓷和彩繪瓷(其中以青花瓷佔有主要地位)逐漸流行,徹底改變了明以前以單色瓷為主的局面;在器形方面也豐富多彩,達到無物不備的程度。明代景德鎮的民窯也興旺發達,形成了官民競市的局面。
明代官窯的藝術成就突出,如:永樂官窯以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早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宣德官窯則以青花瓷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兩顆相映的燦爛明珠。成化官窯仿哥窯五彩彩瓷,精妙絕倫,成化鬥彩則達到了歷史頂峯,典型器物有雞缸杯,高士杯等,以後各朝鬥彩瓷望塵莫及,以致留下“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之説。弘治官窯的嬌黃釉瓷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為歷朝黃釉瓷所不及,並又出現了黃釉綠彩和黃釉青花等名貴彩瓷。萬曆官窯以品種豐富多彩,達到了“製作日巧,無物不備”的程度而著稱,是明代瓷器的鼎盛時期。

明朝瓷器藝術鑑賞

洪武時期鑑賞
明朝瓷器 明朝瓷器
1、元明兩代瓷器的砂底,露胎處均可見星點裝或大片火石紅斑。這種火石紅斑,自元代開始出現,經明代,沿續到清代乾隆以後才完全消失。
2、釉面多為青白色,色澤清雅、柔和悦目。
3、所繪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多為五爪龍。元代所繪的折枝或纏枝蓮葉紋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到洪武時則明顯縮小。
4、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遺傳。
5、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嫺熟,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麗,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風格。
永樂時期鑑賞
永樂瓷器 永樂瓷器
1、在我國的陶瓷工藝史上,此時的鮮紅釉、甜白釉和青花瓷器獨樹一幟,佔有特殊地位,成為明清兩代的典型。
2、永樂瓷器的造型清芳、圓潤、靈巧。
3、永樂時胎土淘煉精細,胎體輕重適度,尤其以白砂底之細膩而著稱。
4、釉麪肥厚,瑩潤平淨,無桔皮紋。臼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歸白色或黃色,和l汁手聚處閃淺談和蝦青色。
5、青花器造型工整精緻色調凝重古雅,絢麗鮮豔,體態優美俊秀,用進口“蘇泥勃青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形成濃重凝聚的結晶斑點,呈凸凹不平狀。
6、圓器中的口沿,以手試之有鋒利感。而後仿的口沿多圓潤,不見稜角。這種器口特點,是我們斷定年代初區分真偽的主要依據之一。
7、琢器胎體接痕微露,不及元代與明初時期明顯。
8、常見器足有:裏直外收式圈足、齊平式圈足、高深外撇式圈足,圈足露胎處多泛火石紅斑。盤碗類,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狀。
9、永樂時,開始書寫帝王年號款,均為四字篆書。
宣德時期鑑賞
宣德瓷器 宣德瓷器
1、永樂為明代瓷器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而宣德則為鼎盛時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説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細,釉汁均淨,造型工整,凝重渾厚,胎質細膩,多細砂底,器形多樣,青花濃豔,紋樣優美而久負盛名。琢器接口少見,胎體比永樂時厚重、堅緻。
2、釉面特點為桔皮紋。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與後期釉面稍白,中期為青白色,釉面均很細潤。
3、青花用三種色料;①進口蘇泥勃青料,②國產料,③進口和國產混合料。青花自然暈散,形成濃重的凝聚結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謂青花之冠。
4、磯紅彩始於宣德,瓷釉為宣德創新品種之一,仿哥釉也是從宣德時開始的,黃釉是宣德時燒製成功的,青金蘭釉又稱“雪花蘭”或“灑蘭”,為宣德時景德鎮能工巧匠又一傑作。
5、紋飾一改永樂時的纖細風格,顯得粗重豪放,筆法蒼勁。尤以龍紋猙獰兇猛之狀,可為明、清兩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較永樂時顯著增多。一般為六字楷書款,亦有四字的,書寫部位不定,全身均可書寫,亦採用篆書。曾有宣德款識“滿器身”的説法。
7、彩瓷楷書寫“德”字無“心”上一橫,篆書寫“德”字,“心”上都有一橫。
8、器足、琢器多細砂底,無釉、無旋痕,泛有火石紅斑。盤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盤底,於足脊處滾圓如“泥鍬背”狀。
成化時期鑑賞
成化青花瓷器 成化青花瓷器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着,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一件衣”的説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髮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説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一條則顯清談。可用這一點來做鑑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橫不越刀。
弘治時期鑑賞
弘治時期瓷器 弘治時期瓷器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麪肥腴滋潤,潔白光亮。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裏圈足承託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牆比成化時略矮,內牆直立,深淺不一。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一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徵。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正德時期鑑賞
正德時期瓷器 正德時期瓷器
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
2、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緻、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回教、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一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處一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較淺的器足多向裏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徵。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迴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徵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嘉靖、隆慶時期鑑賞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
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稜形的造型。
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徵。
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
7、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玲瓏薄胎器皿一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
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一般多於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一拋一捺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拋捱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
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濃重豔麗。在嘉靖、隆慶、萬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這點可作鑑定判別隆慶青花器的主要依據。
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曆時期鑑賞
萬曆時期瓷器 萬曆時期瓷器
1、萬曆瓷器,一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並開始採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畫面不考究,佈局繁亂,比例失當。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個別平底或淺寬圈足,底部落款處常略微凹陷,並於中心施釉如臍。盤碗之類,足徑較闊,底部多施釉,無釉的砂底,可見明顯的放射狀跳刀痕與火石紅色,官窯圈足多處理為滾圃,民窯則多斜削,並出現了通常認為是康熙時才有的那種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渾重豔麗,蘭中泛紫。中期蘭中閃灰,髮色漸淺。晚期蘭色灰暗,多有暈散。
天啓、崇禎時期鑑賞
天啓、崇禎時期瓷器 天啓、崇禎時期瓷器
1、器型大多不規整。此時出現了日本風格的造型。崇禎時,器型不規正的現象較天啓時更為突出,一般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並且多有粘砂。
2、胎質粗糙為多,淘煉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細,並有萬曆遺風。
3、釉面亮青程度明顯減弱,施釉稀薄。崇禎時,器口普遍施加黃色醬釉。
4、青花有四種不同色調,其中暈散和黑灰的與那種纖細輕淡的色調相差懸殊。崇禎時,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啓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較鮮亮明快或類似天啓時談描色澤。
5、紋飾中多反映出日本風格,如扇面紋、皮球花紋等。另外,明末清初時盛行的題詩聯句風氣,在此時亦有表現。此時流行的豪放誇張的減筆寫意畫,與萬曆那種密麻零亂的紋飾構圖,形成鮮明對比。
6、器足可見裏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狀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類似明初器底的小乳頭,此時底足不施釉的較多,但沾有砂粒。多為細潤白砂底足,足邊修切圓滑齊整,胎體裸露部分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獨特的器足特徵,併為斷代提供了依據。
7、天啓器物款識少。一般寫於器底。格式為“大明天啓年制”。崇禎時,從款識上看,有書官窯款識的,也有以隸書寫干支紀年款的,此外,還多見隨意亂寫的“宣德”、“成化”、“嘉靖”等偽託前朝的年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