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景陵

鎖定
明景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東峯(黑山)之下。 [1]  [3]  是明朝第五代皇帝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孝恭章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明景陵於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始建,完工於明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共歷28年,佔地25000平方米。 [1-2] 
明景陵的陵寢建築基本沿襲獻陵的儉樸規制。明景陵建築為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院內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爐。第二進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門為前門,內建欞星門及石供案等。其後建圓形寶城、明樓及墓冢。明景陵在明十三陵中屬於規模很小的陵寢,被《帝陵圖説》記載為“獻陵最樸,景陵最小”。 [1]  [8] 
1961年,包含明景陵在內的明十三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明景陵
所屬年代
明代 [5] 
類    別
古墓葬 [5] 
地理位置
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東峯(黑山)之下 [1]  [3]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1]  [10] 
佔地面積
25000 m² [1] 

明景陵歷史沿革

明景陵的營建始自明宣宗去世之後。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隨即派人赴天壽山陵區卜地。 [3] 
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明景陵陵寢營建正式動工。太監沐敬、豐城侯李賢、工部尚書吳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國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內府各衙門、錦衣衞等共發軍民工匠10萬人興役。同年六月二十一日,葬入明宣宗朱瞻基。 [1-2]  [3] 
明天順六年(1462年)十一月初三,葬入皇后孫氏。 [2] 
明天順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景陵陵寢工畢。 [2]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熜親閲長、獻、景三陵,見景陵規制狹小,對從臣郭勳等説:“景陵規制獨小,又多損壞,其於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為勿稱。當重建宮殿,增崇基構,以隆追報。“於是享殿的規制有所擴大, [1]  根據《帝陵圖説》記載,增崇基構後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龍,棟樑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 [3]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景陵增建神功聖德碑亭。 [2]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對明十三陵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在修繕景陵時將陵前碑亭拆去牆垣,只留石碑,並於碑外四隅補修齊胸高的宇牆(現僅存台基和石碑)。祾恩門、祾恩殿被縮小間量重建(現僅存遺址)。封塞了景陵寶城的城台券洞,並在城台右掖增構了礓礤路直達城台。原來明樓內的木構樑架在此次修繕中被改為石條券頂結構,現保存基本完好。 [1] 

明景陵建築佈局

明景陵佈局

明景陵建築為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陵門,院內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爐。第二進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門為前門,內建欞星門及石供案等。其後建圓形寶城、明樓及墓冢。寶城因地勢狹小,作縱向長條形。 [1] 
明景陵佈局 明景陵佈局
明景陵全景 明景陵全景

明景陵特點

明景陵的陵寢建築基本沿襲獻陵的儉樸規制。原因有二:一是遵循了宣德皇帝的遺詔。宣德皇帝遺詔曰:“喪制悉遵皇考洪熙元年五月遺詔,毋改山陵,務從儉約。”二是因景陵的地形狹小而決定的。即使明嘉靖年間明世宗皇帝下令增崇殿宇基構,享殿的規制有所擴大,但明景陵在明十三陵中還是最小的。清梁份《帝陵圖説》曾記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 [1] 

明景陵文物遺存

明景陵神道區域

明景陵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南向東北分出,長約1.5千米。途中建單空磚券石橋一座,寬7.9米,長10.16米,橋身及青石羅漢欄板保存。近陵處神功聖德碑亭僅存台基及石碑。石碑碑高6.08米。 [2] 
神功聖德碑亭

明景陵第一進院落

明景陵第一、二兩道院落前後連成一體,寶城因地勢呈前方後圓縱向狹長的形狀,其祾恩殿後有抱廈一間,並設有後門。祾恩殿和祾恩門原制分別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面闊三間,進深二間。清乾隆年間修繕時,祾恩殿、祾恩門均被縮小間量重建。祾恩門現存明代台基和月台。月台寬20.75米,進深22.5米,高0.7米,月台前存磚墁礓礤路,寬19米,進深4米。清代改建的小台基以及其上的門砧石、柱礎石、明代台基前清代所建連三踏跺,保存完好。祾恩殿存明嘉靖時改建的台基、月台和台基後抱廈台基。台基陡板式,其上明代柱礎石鼓鏡部分全部被鑿平,而清乾隆年間縮建的柱礎石保存完好、整齊,均為鼓鏡式。御路石雕保存完好,為雙龍戲珠紋。配殿、神帛爐無存 [2] 
第一進院落

明景陵第二進院落

明景陵三座琉璃花門、石供案和石供器,形制基本同獻陵,但供器中散失一花瓶。三座門中門與祾恩殿後抱廈台基間有石條鋪砌的御路,御路兩側各設一出垂帶式踏跺台階。的欞星門形制基本同長陵,檁枋之下置五攢斗拱。寶城經1955年修繕,城垛、宇牆、馬道及城內左右兩側設登城的轉向礓礤設置齊備,但局部殘壞,城垛、宇牆有倒塌。城台由磚石壘砌,城前設月台,城下券洞為直通前後形式。寶城內封土隆起。明樓平面正方形,重檐歇山頂,台基為陡板式。樓壁四面設券門,上下檐額枋部位為琉璃構件。上下檐間懸掛“景陵”金字華帶榜額。樓內聖號碑形制同獻陵,碑身正面刻楷書“宣宗章皇帝之陵”。 [2] 

明景陵附屬建築

明景陵陵宮外附屬建築宰牲亭、神廚、神庫、祠祭署、朝房等位置已無考,現存神宮監監門及門廳,位於今景陵村。 [4] 
神宮監

明景陵歷史文化

明景陵相關人物

  • 明宣宗宣德皇帝
明宣宗宣德皇帝名朱瞻基,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生於燕王府邸。明仁宗洪熙皇帝長子,母誠孝昭皇后張氏。幼年深得祖父永樂皇帝的寵愛,明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永樂皇帝立朱瞻基為皇長孫,巡幸北征皆令其相從,還選用翰林諸臣為其講經史、習政務、增廣見識。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忽然病危,一夕而死於欽安殿。朱瞻基即位,改元宣德。宣德帝當政10年,在洪熙帝奠定的基礎上,倚靠重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及尚書蹇義、夏原吉,組成了志在守成的穩健的統治核心。在解決了前朝遺留的問題後,重點轉向治理內政方面。明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漢王朱高煦舉兵反叛,明宣宗在“三楊”等人支持下親征安樂州,平息了反叛,將漢王父子廢為庶人,禁錮京師,鞏固了中央政權。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朱瞻基死於北京乾清宮,終年38歲。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6] 
明宣宗宣德皇帝畫像 明宣宗宣德皇帝畫像
  • 孝恭章皇后
孝恭章皇后孫氏,鄒平(今山東鄒平)人。父鄒忠,永城縣主簿。孫氏幼有美色,方十餘歲,成祖命太子妃育之,後宣宗即位封為貴妃。明朝規定,皇后有金冊、金寶,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因貴妃受寵,特命賜予金寶,貴妃有寶自此始。明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廢胡皇后,冊孫貴妃為皇后。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卒,明英宗朱祁鎮立,尊孫皇后為皇太后。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被俘,景泰皇帝朱祁鈺即位,同年十二月加上尊號“上聖皇太后”。明英宗還,以太上皇居南內,太后數入省視。石亨等人奪門復辟先密告太后,許之。明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復辟,廢景泰皇帝為郕王,加孫太后徽號為“聖烈慈壽皇太后”。明代後宮徽號亦自此始。明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孫太后卒。上諡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 [7] 
孝恭章皇后畫像 孝恭章皇后畫像
  • 隨葬妃嬪
明景陵內除葬有宣德皇帝和皇后外還有殉葬宮妃10人。據《明實錄·英宗實錄》記載,明宣德十年(1435年)三月殉葬的妃嬪有端靜貴妃何氏、純靜賢妃趙氏、貞順惠妃吳氏、莊靜淑妃焦氏、莊順敬妃曹氏、貞惠順妃徐氏、恭定麗妃袁氏、貞靜恭妃諸氏、恭順充妃李氏、肅僖成妃何氏。 [1] 

明景陵傳説軼事

  • 明宣宗帝陵質樸背後的故事
與其他陵墓相比,明獻陵和明景陵雖然形制完整,但在規模、用料、裝飾等方面顯得十分樸素,這與獻、景二陵的墓主明仁宗和明宣宗生活節約、愛惜民力有密切的關係。明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大病不起,下遺詔説:“我在位短暫,恩澤還未遍及百姓,不忍心百姓受勞,我的陵墓務要從儉從約。”明仁宗死後,朱瞻基繼位,為明仁宗修建陵墓。他與大臣蹇義、夏元吉等商議説:“我們國家擁有四海之富足,埋葬親人,豈能不捨得花費呢?但是古來帝王皆從儉制,即使孝子想把父母的身體和魂魄保存久遠,也不應該進行厚葬,這在秦漢時期已有明證。況且我皇父有遺詔在先,天下共知。現在營建山陵,我應當遵守先帝遺志,你們以為如何?”蹇義等回答説:“聖上志存高遠,發於孝思,實在是對千秋萬代都有利的事情。”於是明宣宗親自規劃明仁宗的陵墓,這就是當下看到的簡樸的獻陵。受其影響,明宣宗自己的陵墓景陵也是效仿獻陵,規模很小。 [8] 

明景陵文物價值

明景陵沿襲獻陵的儉樸規制,又經歷明中期嘉靖年間的改建,並存有明嘉靖年間改建後的精緻石雕遺物。故明景陵是研究明代早期帝陵規制的實物依據,也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 [1]  [3] 

明景陵文物保護

1955年,修繕了明景陵的陵牆、三座門、兩柱牌樓門、明樓、寶城。 [1] 
1961年,包含明景陵在內的明十三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1998年,明景陵開始實行封閉式保護。 [1] 

明景陵旅遊信息

明景陵地理位置

明景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東峯(黑山)之下。 [1]  [3] 
明景陵在明十三陵中的位置 明景陵在明十三陵中的位置

明景陵開放時間

明景陵屬於明十三陵中尚未對外開放的陵寢。 [1]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