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昌
- 拼 音
- chāng
- 部 首
- 日
- 五 筆
- JJF
- 倉 頡
- AA
- 鄭 碼
- KKVV
- 筆 順
- 豎、橫折、橫、橫、豎、橫折、橫、橫(25112511)
昌文字源流
編輯會意字。昌字,甲骨文作圖A,與《説文解字》籀文同(圖7),上部從日,下部從口會意。它的本義應是日出時叫人起牀的聲音,也就是“唱”字的原型。裘錫圭先生説:“‘唱’最初很可能指日方出時呼喚大家起身幹事的叫聲。這種叫聲大概多數有一定的調子,是歌唱的一個源頭。”後來“口”字變為“曰”。囗是話發聲的器官,曰表示發出有聲的言語,二者有共性,故篆文將口變為曰作昌,或者蓋因“昌言”一詞所致,《説文》訓昌為“美言”,常本“昌言”。但昌只有美好義,“美言”是增義為訓。
[6-7]
呼喊起牀時,太陽已經出來了,天色明亮,故昌字引申出明亮義。此義先秦兩漢古籍未見用例。後世著者大概受《説文》影響,撰文時賦予昌以光明義。光明象徵興旺,故昌字引申為興盛,這是“昌”最常用的含義。凡光明、興盛則美好,故昌又引申為美好義。
[7]
昌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chāng | 形容詞 | 明,光明。 | light | 《説文‧日部》:“昌,一曰日光也。 | 昌盛;昌明;昌隆 |
美好的樣子。 | great;fine | 《詩經‧齊風·猗嗟》:“猗嗟昌兮,頎而長兮。” | |||
興盛;興旺。 | flourishing | 《尚書‧洪範》:“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新唐書‧李晟傳》:“熒惑退,國家之利,速用兵者昌。” | |||
顯明。 | 明·徐渭《燕子磯觀音閣》詩:“若無一片鏡,妙麗苦不昌。” | ||||
善,正當。 | good | 《尚書‧皋陶謨》:“禹拜昌言曰:‘俞!’” | 昌言 | ||
通“猖”。狂妄放縱。 | 屈原《離騷》:“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 ||||
動詞 | 使其興旺。 | 《詩經‧周頌·雝》:“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 |||
名詞 | 指有生命之物。 | living things | 《莊子‧在宥》:“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 明·王廷相《慎言‧道體》:“氣得濕而化質,生物之塗也,百昌皆然矣。” | ||
通“菖”。菖蒲。 | sweet flag | 《周禮‧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實韭苴、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 |||
chàng | 動詞 | 通“倡(唱)”。倡導。 | 清·惲敬《光孝寺碑銘》:“大鑒之前,皆精微簡直,而大鑒有以昌導之。” | ||
同“唱”。吟唱。 |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胡紘李沐》:“趙知忠定不事修飾,故易敝巾、垢衫、敗屣以見,且能昌誦忠定大廷對策。” |
昌古籍解釋
編輯昌説文解字
【卷七上】【日部】尺良切(chāng)
美言也。從日從曰。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
𣅊,籀文昌。
【註釋】從日:王筠《説文解字釋例》:“字從日者,乃譬況之義,猶今言月光玉潔矣。”按:曰,詞也。從日從曰,喻言詞之光明如日。《詩》:指《齊風·雞鳴》。原文:“東方明矣,朝(指上朝的臣子)既昌(多)矣。”許氏合兩句為一句。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昌即明也。”
[11]
昌説文解字注
美言也。《咎繇謨》曰:“禹拜昌言。”今文《尚書》作“黨”。趙注《孟子》引《尚書》:“禹拜黨言”。《逸周書·祭公解》:“拜手稽首黨言。”《張平子碑》:“黨言允諧。”《劉寬碑》:“對策嘉黨。”皆“昌言”字之叚借也。至於“讜言”,亦見漢人文字。《字林》:“讜言,美言也。”此又因黨言而為之言傍,謂之正俗字可。
從日,從曰。會意,取“縣諸日月不刊”之意也。不入曰部者,日至尊也。尺良切,十部。
一曰日光也。裴松之引《易運期讖》曰:“兩日並光,日居午。”兩日,昌字。圖讖説字多不合本義。裴引《孝經中黃讖》,𣍘為“日載東”,曹字亦本從曰,非從日。蓋昌之本義訓美言,引伸之為凡光盛之偁,則亦有訓為日光者。日光祗為餘義,例所不載。“一曰日光也”五字,恐魏時因許昌之説而妄增之。
昌廣韻
尺良切,平陽昌 ‖ 昌聲陽部(chāng)
昌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昌;康熙筆畫:8;部外筆畫:4
《廣韻》尺良切。《集韻》《韻會》蚩良切。《正韻》齒良切。並音倡。
《説文》:美言也。《爾雅·釋詁》:昌,當也。《書·大禹謨》:禹拜昌言曰。傳:昌,當也。
又《博雅》:盛也。《書·仲虺之誥》:邦乃其昌。傳:國乃昌盛。
又《詩·鄭風》:子之昌兮。傳:昌,盛壯貌。
又《詩·齊風》:猗嗟昌兮。箋:昌,狡好貌。
又《説文》: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按,《詩·齊風·雞鳴》作東方明矣,朝既昌矣。與《説文》:所引不同。
又物也。《莊子·在宥篇》: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注:司馬雲:百昌猶百物也。
又《儀禮·公食大夫禮》:昌本。注:昌,蒲。本,菹也。
又《史記·天官書》: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注:文者,精所聚。昌者,揚天紀,輔拂並居,以成天象。
昌字形書法
編輯昌字形對比
昌書寫提示
昌書法欣賞
昌音韻集成
編輯昌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ȶʰ | i̯aŋ | |
王力系統 | 陽 | ȶʰ | ǐaŋ | |
董同龢系統 | 陽 | ȶʰ | jaŋ | |
周法高系統 | 陽 | tʰ | jaŋ | |
李方桂系統 | 陽 | th | jang | |
西漢 | 陽 | |||
魏 | 陽 | jang | ||
晉 | 陽 | jang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陽唐 | jɑŋ | |
北魏後期北齊 | 陽唐 | jɑŋ | ||
齊梁陳北周隋 | 陽唐 | jɑŋ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tɕʰ | i̯a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tɕʰ | ǐa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tɕʰ | jɑ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tɕʰ | iɑŋ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tśh | jang | ||
昌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昌 | 昌 | 宕 | 平聲 | 下平十陽 | 昌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尺良切 | tɕʰjɑŋ | |
集韻 | 昌 | 宕 | 平聲 | 下平十陽 | 昌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出(蚩)良切 | tɕʰiɑŋ | ||
唱 | 宕 | 去聲 | 四十一漾 | 昌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清 | 尺亮切 | tɕʰiɑŋ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陽 | 齒良切 | |||||||||
增韻 | 平聲 | 陽 | 齒良切 | |||||||||
去聲 | 漾 | 尺亮切 | ||||||||||
中原音韻 | 昌 | 陰平 | 江陽 | 穿 | 開口呼 | 次清 | ʈʂʼiaŋ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江陽 | 痴傷切 | |||||||||
洪武正韻 | 昌 | 平聲 | 十七陽 | 穿 | 醜 | 次清 | 齒良切 | tʃ‘iaŋ | ||||
唱 | 去聲 | 十七漾 | 穿 | 醜 | 次清 | 尺亮切 | tʃ‘iaŋ | |||||
分韻撮要 | 昌 | 陰平 | 第九張掌帳着 | 穿 |
昌方音集匯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當地實際發音存在差異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發音 | 調值 | 調類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tʂʰaŋ | 55 | 陰平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tʂʰaŋ | 213 | 陰平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tʂʰaŋ | 53 | 上聲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tsʰaŋ | 55 | 陰平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tsʰaŋ | 44 | 陰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tʂʰɑ̃ | 212 | 陰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tsʰaŋ | 21 | 陰平 |
晉語 | 太原 | tsʰɒ̃ | 11 | 平聲 |
吳語 | 蘇州 | tsʰaŋ | 44 | 陰平 |
吳語 | 温州 | tɕʰi | 44 | 陰平 |
湘語 | 長沙 | tsʰan | 33 | 陰平 |
湘語 | 雙峯 | tʰɒŋ | 55 | 陰平 |
贛語 | 南昌 | tsʰɔŋ | 44 | 陰平 |
客家話 | 梅縣 | tsʰɔŋ | 44 | 陰平 |
粵語 | 廣州 | tʃʰœŋ | 53 | 陰平 |
粵語 | 陽江 | tʃʰiɛŋ | 33 | 陰平 |
閩語(閩南語) | 廈門 | tsʰiɔŋ | 55 | 陰平 |
閩語(閩南語) | 潮州 | tsʰiaŋ | 33 | 陰平 |
閩語(閩東語) | 福州 | tsʰuɔŋ | 44 | 陰平 |
閩語(閩北語) | 建甌 | tsʰiɔŋ | 54 | 平聲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7-25]
- 2.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40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7
- 4. 昌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7]
- 5. 平水韻 七陽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7-25]
- 6.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605
- 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417-418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5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588.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44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 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 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2018.01:780.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11.
- 12.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41-1042.
- 13.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73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91.
- 15. 昌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7-25]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13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