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

鎖定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起步於2005年的牧草實驗基地,把噶爾村更名為噶爾新村;2017年正式規劃為2萬畝的園區,計劃投資4223萬元 [1]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昆莎鄉噶爾新村,園區內擁有犛牛育肥園、肉羊擴繁育肥園等八個科技示範園,以及飼草加工儲備廠、牛奶加工銷售廠等多個產業項目 [2] 
地處索麥(後發展到索麥村)和噶爾兩村的昆莎產業園,是一個集飼草林果種植、奶牛肉羊養殖、飼料加工儲備為一體的現代農牧科技產業園。園內種植有紫花苜蓿、枸杞、豌豆、披肩草等,將努力探索一條依靠特色農牧業富民強縣的發展路子 [3] 
中文名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
位    置
西藏噶爾縣昆莎鄉噶爾新村索麥村
相關影響
西藏草業普蘭縣現代農牧業示範園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人工種草區

苜蓿草帶來產業鏈變革
苜蓿草帶來產業鏈變革(3張)
2005年起在噶爾縣昆莎鄉試種紫花苜蓿等,如今人工種草工作逐步走向規模化、產業化。2015年秋,昆莎農牧科技示範園種草面積達12220畝,全縣人工種草面積達25330畝。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也有力推動了奶牛養殖、短期育肥等農牧產業發展、促進了當地農牧民增收。 [4] 
噶爾縣昆莎鄉農牧業示範園區始建於2005年,2016年已發展成為包括人工種草、短期育肥、奶牛養殖繁育、奶製品加工等多種生產經營項目的綜合性園區。園區內人工種草面積1.8萬畝,年產草量2.4萬噸,養殖黑白花和西蒙塔爾奶牛510頭,年利潤在400萬元以上。
背景:噶爾縣當地農牧民80%的收入來自於牧業,這裏多為高寒草場且沙化嚴重,這種草地(阿里地區的平均情況)93畝才能養活一個綿羊單位 [5]  (一説昆莎當地農牧民養一隻羊需要84畝天然草場的飼草)。傳統的牧業生產不僅使當地的草場嚴重“超載”,當地現有草場正以每年6.5%的速度退化,牧民們的收入也隨着(全球氣温升高背景下)草場的不斷沙化和國家護草限制牧量在“縮水”;2009年和2010年,西藏率先在全國開展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試點工作(草補政策——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2013年起,西藏總體達到草畜平衡。2017年末與2010年相比,西藏減少牲畜564萬頭(只、匹),有效減輕了草原放牧壓力。 [6] 
起步於牧草實驗基地,也就是2005年昆莎鄉農牧綜合示範基地項目正式啓動 [7] 
2005年,人工種草在噶爾縣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8]  。當年陝西第四批援藏幹部、時任噶爾縣委副書記的温江城説“由於牧草缺乏,每次發生雪災,牧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大批牲畜活活餓死,這樣的場景對我刺激很大。”所以,人工種草成為解決噶爾縣農牧業發展瓶頸的突破口。 [9]  温江城2005年春從原單位爭取了49萬元資金,購買了種子、地膜等等(包括在陝北一年收割兩茬、能夠生長12年的紫花苜蓿),從家鄉聘用農牧業技術員和幾個顧工,來到噶爾縣 [9]  。在鄉政府門前劃了50畝地作實驗地(此前這裏除了有七、八畝青稞地,就是一片戈壁) [8]  ,靖邊縣來的技術員韓俊文實驗性地種植了26種植物,從牧草、樹木到經濟作物,最終,紫花苜蓿因其返青率高、營養價值豐富、生長週期長達20年,成為他首選牧草。 [5]  [10]  當年被温江城從靖邊請來的技術員韓俊文,現在已經是噶爾縣林業局局長了,他向記者回憶説,第一次試種的50畝紫花苜蓿(有的報道説50畝是實驗基地——其中10畝是紫花苜蓿)就長了半米多高,這次試驗成功,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不能種植苜蓿的理論禁區。2007年,當地牧民給這種割了還能再長起來的苜蓿起了一個新名字——“神草”。“現在一畝紫花苜蓿足夠一隻羊一年的飼草。”
這個人工種草示範區影響全西藏:人工種草的成功導致“(農牧示範基地)項目上的一個現場會升格為西藏自治區人工種草現場會,而且這也是阿里首次承辦的自治區規格的現場會” [8]  。(2012年8月16-19日人工種草現場大會召開 [11]  )由此開始了西藏草業及相關產業鏈;也因為草業的重要,普蘭縣現代農業示範園發展為普蘭縣現代農牧業示範園
央視專門為它的人工種草及其導致產業鏈變革 錄製節目“《雪域阿里》(4)神奇的青草” [5]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奶牛場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
紫花苜蓿獲得大面積推廣之後(草業出現帶來農牧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和勞動生產率大提高),村裏建起了奶牛場。 [5]  (前面介紹過“昆莎鄉農牧業示範園區始建於2005年,目前(2016年)已發展成為包括人工種草、短期育肥、奶牛養殖繁育、、、”)。
經過起步艱難,牧民進入了奶牛業。韓俊文回憶説:基地的第一批奶牛是從甘肅臨洮引進的,過不了高原反應關,死的只剩了三、四頭。第二批奶牛的引進地點改為日喀則,慎重地選擇了已適應了日喀則環境的第二代奶牛。這次只引進了11頭,從小規模試養開始。但是,噶爾新村的牧民沒人願意養奶牛,他們更習慣趕着羊羣四處遊牧。於是,噶爾新村的黨支部書記頓珠次仁帶頭,和村上的黨員一起開始養。、、、2008年,基地建起牛舍,動員村民到這裏集中養牛。但養牛的村民卻不願意,覺得在自家牧場養更放心,基地只好把養牛的100萬元資金分散給了養牛户。兩年後,情況又出現變化,養牛户覺得把牛養在基地,不用把種的草運回家,勞動量會減輕很多,所以又紛紛把牛牽到基地來養。於是,基地的牛舍很快增加到了三座。現在,噶爾新村已成立了奶牛協會,僅奶牛這一項,一年就給村民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 [8]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山羊改良區

(噶爾新村支部書記)頓珠説,充足的牧草為奶牛養殖、綿羊短期育肥、山羊改良打開了空間,催生新的產業項目。
基地從內地引進了10只陝北白絨山羊,產絨量為土種羊的5至10倍。現已改良300多隻羊,如果村裏1萬多隻絨山羊全部改良,可增加收入1600萬元,人均可增收3200多元。同時,村裏還在探索地膜青稞、蔬菜、苗木種植等經濟作物的推廣工作,以增加百姓增收渠道。 [12]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枸杞區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 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
佔地636畝的枸杞示範園是昆莎現代農牧科技示範園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建成後全部移交扶貧公司經營,農户按股分紅,增加羣眾收入,將成為噶爾縣特色產業發展示範典型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