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鎖定
從2011年起,國家將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兩保一促進”,即“保護草原生態,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產品供給,促進牧民增收”的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中文名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實施時間
2011年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概述

牧區發展的牧業與草地有限的載畜能力的矛盾導致草場退化,加之全球氣温升高導致天然草場退化。
新疆:2003年10月報道,新疆草原超載率已超過了60%,局部地區甚至達到100%以上。超載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草原退化:全疆85%的天然草場出現退化和沙化,產草率下降30%至50%。每年春天,當我國東部颳起沙塵暴時,人們都用焦慮的目光盯着新疆。草地退化又導致草地生態系統和食物鏈結構發生變化。優良牧草減少,不食草、毒害草增多,牲畜的個體逐年變小,鼠害和蝗災發生面積增大,強度上升。 [1] 
西藏:2007年底報道,西藏草原的退化面積已達到6.5億畝,超過了西藏草場總面積的50%,尤其以那曲地區為主的藏北草原退化趨勢更為嚴重。 [2]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政策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探索保護

先是探索退牧還草:
從2003年初開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畜牧廳開始大刀闊斧地實施“草原保護工程”。計劃在今後5年裏對4000萬畝草原進行封育圍欄,實行禁牧或休牧,以恢復草原植被;同時,擬建設3000萬畝的高效人工草料基地來置換近2.5億畝天然草場,並通過合理安排草原載畜量,限制草原牲畜數量的增長,使草原生態功能得到恢復。這一措施,儘管才推行了一個牧季,但已經初見成效。 [1] 
2004年開始,西藏在12個縣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截至2006年總共投資7.3億元對2630萬畝草場採取了禁牧、休牧和補播等措施,使退化草地的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復,植被覆蓋率和產草量分別提高了55%和30%。 [2]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補助試點

2009年和2010年,西藏率先在全國開展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試點工作 [3]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補助政策

從2011年起,國家將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雲南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目標是“兩保一促進”,即“保護草原生態,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產品供給,促進牧民增收”。政策主要內容是:(一)實施禁牧補助。對生存環境非常惡劣、草場嚴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中央財政按照每畝每年6元的測算標準對牧民給予禁牧補助。(二)實施草畜平衡獎勵。對禁牧區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在核定合理載畜量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對未超載的牧民按照每畝每年1.5元的測算標準給予草畜平衡獎勵。(三)給予牧民生產性補貼。包括畜牧良種補貼、牧草良種補貼和每户牧民500元的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四)績效考核獎勵。補獎政策由省級人民政府負總責,財政部和農業部實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監督,並按照各地草原生態保護效果、地方財政投入、工作進展情況等因素進行績效考評。中央財政每年安排獎勵資金,對工作突出、成效顯著的省份給予資金獎勵,由地方政府統籌用於草原生態保護工作。以上四項共136億元。 [4]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效果

2013年4月農業部發布《2012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顯示,2012年全國草原生態出現積極性變化,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成效開始顯現。但當前全國大部分草原仍超載過牧。 [5]  2014年3月農業部發布《2013年全國草原監測報告》顯示,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4.2%,較上年增加0.4個百分點,全國重點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載率為16.8%,較上年下降6.2個百分點,自新世紀以來全國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首次下降到20%以下。 [6] 
內蒙古:“補獎”機制還讓內蒙古2014年的草原植被覆蓋度達到43.6%,比2010年草原普查時的數據提高6.52%。 [7] 
新疆:資料待補充。
西藏:2013年起,西藏總體達到草畜平衡。2017年末與2010年相比,西藏減少牲畜564萬頭(只、匹),有效減輕了草原放牧壓力。2010年到2017年,西藏天然草地植被綜合覆蓋度增加2.5個百分點,達到45.2%;低覆蓋度植被面積減少10.4%、高覆蓋度植被面積增加8.2%。據監測,2017年,西藏天然草原鮮草產量9705.6萬噸,比2010年增長23.99%。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