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昆明大觀樓長聯

鎖定
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的昆明大觀樓,疊閣凌虛,層樓映水,含煙曉霧,金碧聯輝,但是使這一昆明名勝聞名遐邇的不是這心曠神怡的風景,而是數十年後橫空出世的180字長聯。上聯寫滇池四周風光,像一幅山水畫;下聯記雲南歷史,如一篇敍事史詩。長聯氣勢磅礴,意境高遠,懸於樓前,掃滌俗唱,令人擊節叫絕,“聞者莫不興起,冀一登臨為快”,被世人譽為“海內第一長聯”。
中文名
昆明大觀樓長聯
始    建
清康熙年間的昆明大觀樓
榮    譽
海內第一長聯
作    者
孫髯

昆明大觀樓長聯長聯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zé),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zhù)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huán)霧鬢(bìn);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1] 

昆明大觀樓長聯註釋

⑴五百里:滇池周廣五百餘里(古今度量衡差異+文學誇張,明代的工程測量應該大約300裏。)。圍湖造田(海埂公園附近的部分濕地,對周長影響很小)後,今僅八十里長(今用Google earth測量,約105公里)。
披襟:披開衣襟。岸:動詞,推開的意思;幘,古時的一種頭巾。
神駿:指昆明東面的金馬山。驤:昂頭奔躍的馬。
⑷翥:飛起。靈儀:鳳凰一類的鳥,指滇池西面的碧雞山。
⑸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長蟲山)。
⑹縞素:白色的絹帛,指昆明西面的白鶴山
⑺蟹嶼螺洲:滇池中以蟹與螺殼堆成的小島或小沙洲
⑻風鬟霧鬢:鬟,環形髮髻;鬢,耳邊垂髮;喻風中垂柳。
⑼蘋:水草。葦:蘆葦。“天”和“地”形容數量之多。
⑽翠羽:翠綠色的鳥雀。丹霞:紅色的雲霞。
⑾孤負:意思是枉然,白費。
⑿九夏:指夏季的90天。芙蓉:荷花。
⒀把酒凌虛:對天空舉起酒杯。
⒁漢習樓船:漢武帝修昆明湖、治樓船以習水軍。打通通往印度的路。
⒂唐標鐵柱:唐中宗時平吐蕃之亂“建鐵柱於滇池以勒功”。
⒃宋揮玉斧:玉斧為文房古玩,作鎮紙用。為阻止宋徽宗大渡河畔和大理購買戰馬,當時的邊官編造宋太祖曾在版圖上用玉斧“畫大渡河為境界”的謠傳: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⒄元跨革囊:指忽必烈徵大理過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⒅斷碣殘碑:歷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隨時間而斷裂殘破。
解釋上聯: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湧,敞開衣襟,推開冠戴,這茫茫無邊的碧波,多麼令人欣喜啊!看吧:東方的金馬山似神馬奔馳,西邊的碧雞山像鳳凰飛舞,北面的蛇山如靈蛇蜿蜒,南端的鶴山如白鶴翱翔。詩人們!何不選此良辰登上高樓,觀賞那螃蟹似的小島,螺螄般的沙洲;薄霧中的綠樹垂柳象少女梳理秀髮一般搖曳;還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蘆葦,以及點綴其間的翠綠小鳥和幾抹燦爛紅霞。盡情觀賞吧!切莫枉費了滇池四周飄香的金色稻穀,明媚陽光下的萬頃沙灘,夏日婀娜的蓮荷,春天依依的楊柳。
下聯:數千年的往事,湧上我的心頭,舉起酒杯,仰對長空感嘆,那些歷史長河中諸多的英雄,而今還有誰在呢?試想:漢武帝為了開闢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長安挖鑿昆明湖操練水軍;唐中宗派兵收復洱海地區,立鐵柱以記功;宋太祖手揮玉斧,面對版圖,將西南劃在界外;元世祖率大軍跨革囊及筏渡過金沙江,統一了雲南。這些偉業豐功,真是費盡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傍晚的雨,早晨的雲一樣的短暫,連幕簾都來不及捲起就很快消失了;就連那紀功的殘碑斷碣,也都傾頹在夕陽暮靄之中。到頭來,只留下幾聲稀疏的鐘聲,半江暗淡的漁火,兩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昆明大觀樓長聯作者

孫髯(1685(乙丑年) —1774),字髯翁,號頤庵。雲南昆明人,祖籍是陝西三原,幼時隨父流落昆明。自幼聰穎好學,尤以詩文超羣,幼時赴童試,因不願受搜身之辱,憤然離去,從此不復參加科舉,終生為一平民。他雖然沒任一官半職,卻關心國計民生,尋求根除昆明水患的良方。他雖是個詩賦名家,卻不侷限在藝術天地,還時時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他們呼籲減租免税。他生活清苦,晚年不得不靠賣卜生活,有時還得斷炊,但他堅毅樂觀,傲然不屈,喜種梅花,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他廣交詩人墨客,常聚會於名勝古蹟吟詩作賦,晚年寄跡昆明圓通山咒蛟台卜易為生,自號“咒蛟老人”,後因有子在彌勒經商,將他接去贍養,並在該縣授徒,門牆桃李,一時稱盛。病逝後就葬於彌勒。 孫髯一生勤於著述,曾纂輯過《國朝詩文》、《滇詩》等,皆佚失。今僅有《永言堂詩文集》、《金沙詩草》等詩集,及《孫髯翁殘抄本》和《滇南詩略》中收錄的二十首。康熙年間,雲南昆明大觀樓建成。該樓西近華浦,瀕臨滇池草海北濱,遙對西山,憑欄遠眺,青山綠水,煙鷺沙鷗雲鬟霧鬢,一時文人雅集,墨客登臨,填詞作詩,但無不是粉飾太平,為統治者歌功頌德。孫髯對此十分鄙薄,他慨然揮筆,寫下題大觀樓長聯一副,長達180字,曠古未有,一聲震動儒林。被譽為“天下第一長聯”,“古今第一長聯”,“海內第一長聯第一佳者”。

昆明大觀樓長聯創作背景

孫髯翁的長聯大約寫於公元1765年,當時官場腐敗,民不聊生,詩人完全是有感而發,一氣呵成;在寫景的同時觸景生情,抨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規律,埋有清王朝也必然如此的伏筆。他把正統皇朝看作是不長久的幻影,把帝王們的“偉烈豐功”看作是“蒼煙落照”裏的“斷碣殘碑”。在當時來講,這是一種明顯的叛逆思想,具有“ 犯上”的嫌疑, 必然為當權者及其幫兇所不容。由於髯翁長聯已廣為流傳,深得人心,他們又不敢公然撤消這副著名的長聯,於是就有人用篡改字句的辦法,仿照孫髯翁的格式,另外又寫了兩副大觀樓長聯出來,企圖通過改變其思想內涵,替代原有的長聯,為封建統治者所用。但改來改去,總是弄巧成拙,造成不少笑話,與長聯一道流傳下來,反而擴大了髯翁長聯的影響。
大觀樓長聯氣勢磅礴。上聯寫滇池風物,似一篇滇池遊記;下聯記雲南歷史,似一篇讀史隨筆。全聯180字,如一篇有聲、有色、有情的駢文,妙語如珠,誦之琅琅上口。該聯想像豐富,感情充沛,一氣呵成,被譽為海內外第一長聯。
上聯突出一個“賞”字,欣賞美景,溢於言表,描繪一幅頗富滇池風物特色的風景畫。作者登臨樓上,首先寫眼前那茫茫空闊無邊的滇海,寫作者敞開衣襟、推開頭巾觀海的高興勁。接着寫大觀樓四面的景觀:東邊的金馬山如奔馳的神駿,西邊的碧雞山如翱翔的鳳凰,北邊的蛇山如蠕動的長蛇,南邊的鶴山如展翼的白鶴。憑樓四望之後,又回到眼前那浩瀚的滇池裏,那一處處螃蟹和海螺狀的島嶼邊緣,點綴着如少女鬟髻鬢髮般搖曳多姿的楊柳;那一簇簇水草和瑟瑟的蘆葦,似禽鳥那五彩繽紛的羽毛點綴着水中的雲天和紅霞。前面,作者在觀看滇池和四周的羣山後,曾發出文人學者們,何不選擇這名勝地的高樓登臨欣賞一番的感慨。這裏,作者在描繪了眼前池中的勝景後,再次由己及彼,概嘆:不要枉費了美好的勝景啊——那四周飄香的稻穀,那波光萬頃 的浪濤,那六月盛夏的荷花,那三月春風中的楊柳。作者通過寫景抒情,那心曠神怡的喜悦之情躍然紙上。
下聯勾勒雲南的歷史,重在一個“嘆”字。作者追根溯源,道出了歷史發展變化的必然規律,展示出了一幅頗耐人玩味的歷史畫卷。作者乘興看夠了眼前的美景之後,立即聯想起雲南風雲變幻的歷史,發出了無限的感慨——千古的英雄豪傑們,都隨滾滾的歷史長河悄然地流去了:那雄視一代的漢武帝,為了打開西南通途,曾在長安鑿昆明池,訓練水軍;大唐皇帝曾冊封南詔,立鐵柱刻頌功德;宋太祖竟手揮玉斧,劃疆立界,讓大理自治;元世祖忽必烈走甘肅經四川,佔雲南滅大理,招降吐蕃,繼伐中原。這一系列宏偉壯觀的景象,費盡了英雄們的移山心力,然而,這一切猶如綵樓簾外縈繞的朝雲,不等珠簾捲起,便在蕭蕭的暮雨中消失了。那些紀頌功德的詞句,都隨着那斷碣殘碑。埋沒在夕陽和農家的炊煙裏。留給我們的只是寺廟裏傳來的鐘聲,江岸邊點點的漁家燈火。天上南飛的兩行秋雁,還有那睡在山林間文人雅士醒後的一身清霜。這怎能不令人為之感嘆!
長聯抒情敍事,層次分明,情景交融;對仗工整,字句洗煉;內涵美質,外溢華彩,意境高妙,氣勢非凡。是對聯史上不朽的傑作,影響甚巨。大觀樓長聯是詩、是畫、是歷史的鏡子,它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歷史命運,這種遠見卓識,隱寓於聯中的字裏行間。正因如此,該聯在歷史上曾多次被篡改更換,但始終沒有消失,反而更加重了其在對聯史上的位置。

昆明大觀樓長聯社會評價

陳毅在看完了這副長聯之後,賦《題大觀樓詩一首》,讚道:“滇池眼中五百里,聯想人類數千年。……詩人窮死非不幸,迄今長聯是預言。”郭沫若也曾讚道:“長聯猶在壁,巨信筆如椽。”香港作家梁羽生評此聯:“情景交融,古今會合,渾然一體。氣魄之大,無與倫比。”毛澤東對大觀樓題聯尤其推崇,據楊尚昆回憶,“國內有些著名的對聯他一口氣能背下來,比如昆明大觀樓那副一百八十個字的長對聯,他就能背下來”。一次中央開會,毛澤東對雲南一位負責人專門談起,説你們那裏是“四圍香稻,萬傾晴沙”,有“九夏芙蓉,三春楊柳。”1958年3月,毛澤東到成都參加中央工作會議,看到了輯錄在《楹聯叢話》裏的大觀樓長聯,便對照三種該書版本閲讀,並圈點批註。特別是看到該書評長聯:“雖一縱一橫,其氣足以舉之,究未免冗長之譏也。”時,毛澤東旁批:“從古來看,別創一格,此評不確。”
正如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黃鶴樓以崔灝黃鶴樓》詩、滕王閣王勃滕王閣序》顯名一樣,大觀樓聞名天下,更是有了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這一幅煌煌長聯,撰成於清乾隆年間,其超越時空的深刻感悟,可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媲美。從長聯與《紅樓夢》的思想來看,受佛家性起緣空、諸法無常等的影響是一脈相承的。悟性極高,其境界是歷代俗唱不可比肩的。因為在這副渾灝流傳,化去堆垛之跡的180字間,分明展現着一個比大海、比天空更廣闊的襟懷。這襟懷中融入了山與水、草與花、人與事、詩與史;融入了千年往事、萬古煙雲;更融入了無限的情懷,卓絕的品質。幾百年來風風雨雨,贏得了廣泛的言語讚歎,更贏得了眾人的心靈共鳴。關於大觀樓 出昆明城西南三公里的滇池之濱,本為草海湖灘,在明末還是一片野景。徐霞客在其《遊太華山記》中描述這裏景緻時寫道: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里田盡,萑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明代世襲鎮守雲南的沐氏曾在此建花圃。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湖北僧人乾印來此建蓮花寺,其講《妙法蓮花經》,聽者常千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撫王繼文對此處風光大加讚賞,遂命建三層方樓一座,登樓遠眺,極目所及,海闊天空,煙波浩淼,湖光山色,真可謂洋洋大觀,故取名大觀樓。同時建成樓閣一羣,有華嚴閣、湧月亭、催耕館、觀稼堂等。此地遠浦遙岑,風帆煙樹,一幅湖山來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從此漸成遊覽勝地,引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吟詩作畫,並寫下許多聯額、名作。其中清代著名詩人孫髯翁所撰長聯,共一百八十子,內容深刻,對仗工整,傳頌海內,膾炙人口,被稱為“古今第一長聯”。咸豐七年(1857),清軍鎮壓回民起義是,大觀樓被焚燬。同治五年(1866)重建,歷時三年建成,此即現今所見的大觀樓及附屬的建築羣。民國五年(1916),大觀樓闢為公園。解放後又經多次修建,並加大擴充,現已成為大型旅遊區。至今大觀樓三樓懸有郭沫若1961年登大觀樓詩句:“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雲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掾,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現在所掛長聯是光緒十四年(1888)由雲南劍川趙藩重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