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扁鯊

鎖定
日本扁鯊(學名:Squatina japonica),是扁鯊目扁鯊科扁鯊屬魚類。體寬扁延長。背部呈灰褐色,腹部呈白色。棲息於水深10到350米深的大陸架淺海海域底層。擅長伏擊獵物,主要以小型魚類、蝦蟹以及頭足綱動物為食。分佈於我國黃海、東海等海域,國外分佈於日本朝鮮俄羅斯南部海域。最長壽命可達35年。由於長期過度的捕撈,其種羣數量逐年下降,現已列入極危物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日本扁鯊
拉丁學名
Squatina japonica
別    名
日本琵琶鮫(台灣地區)
Japanese angelshark(英文)
전자리상어(韓文)
カスザメ(日文)
ангел японский морской (俄文)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扁鯊目
亞    目
側孔總目
扁鯊科
扁鯊屬
日本扁鯊
亞    種
[2] 
分佈區域
西北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Bleeker, 1858
保護級別
極危(CR),IUCN標準 [3] 

日本扁鯊形態特徵

體寬扁延長。頭寬扁,頭長比頭寬為小,約為全長的1/5強,頭側具薄膜突起。尾頗寬,向後漸狹,尾柄後側具一皮褶,伸達尾基後方,尾長比頭和軀幹稍大。吻寬短,廣圓,稍突出於下頜前方,前緣中部凹入,腹面在上頜上方具一深溝。眼卵圓形,上位,無瞬膜,眼間隔比噴水孔間隔為小。鼻孔小,位於吻端兩側,鼻間隔比眼間隔為小;外鼻瓣簡單,薄膜狀,後緣細裂不顯著;裏鼻瓣具2個平扁須狀突起,在外側者較寬大,邊緣薄膜狀,細裂,在裏側者狹小。口幾端位,淺弧形,口寬比噴水孔外側間的距離稍大,上下唇褶都很發達,未伸達上下頜縫合處。下頜外側後方具一深溝。齒上下頜同型,基底寬大,齒頭狹尖,邊緣光滑,3行在使用,上下頜每側每行9-10齒。噴水孔比眼稍大,橫橢圓形;噴水孔與眼的距離與眼徑相等(幼體)或比眼徑大1.5倍餘(成體)。鰓孔5個,很寬大,側腹位,下部轉入腹面,鰓孔寬比腹面鰓孔間隔為小,最後1個鰓孔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頭上在噴水孔中間區域具1對內淋巴管孔。鱗片細小,基底寬大,棘突尖鋭;背面正中線上自頭後至尾基具粗大結刺1縱行;眼前、眼上和眼後的鱗片較大;在雄性成體,胸鰭外緣與後緣的邊區,具鈎刺1大羣,刺頭向後和向裏,在腹鰭前緣邊區,具較小鈎刺1羣,刺頭向後。腹面胸鰭外側具鱗片1縱條,其寬比眼徑大1.5-2倍餘;腹鰭外側具鱗片1縱條;尾部除前端外,都具鱗片。
背鰭2個,後位,幾同形同大,外緣斜直,上角圓形,後緣平直或圓凸,下角圓鈍,裏緣分明;第一背鰭起點距腹鰭基底後端比距第二背鰭起點稍近或相等;第二背鰭起點距第一背鰭基底比第二背鰭外緣長為小(幼體),約相等或為大(成體)。尾鰭寬短,帚形,上葉比下葉大,前緣斜直,後緣凹入;下葉前、中、後部分連合,邊緣斜直,與上葉連接。腹鰭寬大,起點距胸鰭基底為其基底長2/3,前緣圓凸,後緣斜直,外角鈍圓,裏角延長,稍尖突;鰭腳寬扁,向後狹小,後端鈍尖。胸鰭很寬大,前緣弧形凹入,前端成一角狀突出,外緣斜直,與後緣幾成一直角,後緣斜直,裏緣圓凸。
日本扁鯊
日本扁鯊(5張)
體鏽褐色或灰褐色,隱具暗色和白色斑點;胸鰭前後方、背鰭基底和尾鰭基部無大黑斑。腹面除鱗片部分淡黃色,餘均白色。 [4] 

日本扁鯊棲息環境

日本扁鯊是棲息於大陸架和上陸坡的底棲物種,棲息深度為10到352米。 [3] 

日本扁鯊生活習性

這些鯊魚是伏擊捕食者,這意味着它們會一動不動地躲藏在海底,等待獵物進入射程內時發動襲擊。它們以魚類,甲殼綱動物和魷魚等頭足綱動物為食。 [6] 

日本扁鯊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於我國黃海、東海和台灣東北海域,南海地區較為罕見;國外分佈於朝鮮、韓國、日本和俄羅斯南部。 [4] 
日本扁鯊分佈圖 日本扁鯊分佈圖 [5]

日本扁鯊繁殖方式

雄性性成熟時的大小未知,雌性在體長長到80釐米左右時性成熟。卵胎生,產仔數為2到10條,幼鯊出生時體長約為30釐米。繁殖週期未知,但根據其他扁鯊屬鯊魚判斷,可能為2到3年。壽命未知,從一個與其密切相關的物種太平洋扁鯊(學名:Squatina californica)推斷,雌性性成熟時的年齡為8到13歲,估計最長壽命為35年,世代間隔為23年。 [3] 

日本扁鯊保護現狀

日本扁鯊種羣現狀

日本扁鯊在其整個分佈範圍內都很罕見。在日本各地,日本扁鯊的種羣數量急劇下降。在有明海(日本西南部),該物種已有20年未被發現。在駿河灣(日本東南部),過去40年間漁獲量僅有200餘條。在韓國,它更為為罕見,其種羣數量自至少1990年代初以來受到漁業的巨大捕撈壓力而急劇減少。自2014年以來只有三次捕獲記錄。在台灣地區,該物種在過去20年中一直未被觀察到。 [3] 
在經歷了僅僅20年的密集捕撈作業後,超過80%的扁鯊屬所屬物種的種羣數量都在急劇下降,正如人們在澳大利亞,東大西洋,地中海和西南大西洋所調查的那樣。這些急劇下降表明,即使實施了漁業管理,扁鯊屬鯊魚也無法承受強烈的漁獲物捕撈壓力。 [3] 

日本扁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極危(CR) [3] 

日本扁鯊保護措施

在日本: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實施管理措施,以控制捕撈活動,包括限制允許的總漁獲量、季節性禁漁和限制漁具類型等。
在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中國規定了限制黃海、東海和南海至北緯12°區域內商業底拖網捕撈的季節性休漁期。渤海全年禁止拖網捕魚。多年來,禁漁時間因地區而異。2018年,這一季節性禁漁的漁具限制擴大到包括所有商業漁具(例如刺網和長線捕魚),但允許使用海釣魚竿等進行小規模手工漁業和休閒漁業。自2017年以來,季節性禁漁的執行力度有所加強。
在台灣地區:自1999年以來,規定禁止在距離海岸3海里以內的所有底拖網捕撈行為,對於註冊總噸位大於50噸位的拖網漁船,禁止在12海里以內進行底拖網捕撈。自2005年以來,魚翅必須自然附着在使用冰來保護漁獲物的船隻上。
為了保護和恢復其種羣數量,需要採取一套措施,其中可能包括物種保護、空間管理、減少誤捕以及收穫和實施貿易管理措施(包括國際貿易措施)。需要不斷進行人員的培訓和能力建設(包括在物種識別領域)以有效執行措施。需要及時監測漁獲量,以幫助瞭解種羣趨勢併為管理活動提供必要信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