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洋扁鯊

鎖定
太平洋扁鯊(學名:Squatina californica)太平洋扁鯊最大長度為152釐米,最重為27公斤,雌性要比雄性長。背腹扁平,有寬闊的翅狀胸鰭和略小的翅狀腹鰭,嘴端位於鼻尖,從頭部側到喉嚨下方有五對鰓裂,有兩個無脊椎的鰭,沒有臀鰭,尾鰭下葉比上葉長。牙齒尖,呈圓錐形,基部寬闊,邊緣光滑,上顎有9顆牙齒,下顎有10顆牙齒。通常為白色的,有紅色、棕色和灰色斑點。
喜歡獨居,潛伏在海底的泥沙中伏擊獵物,以硬骨魚、魷魚、墨魚和甲殼類動物等為食。主要分佈在東太平洋海域。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1] 
中文名
太平洋扁鯊
拉丁學名
Squatina californica
別    名
太平洋天使鯊
加利福尼亞天使鯊
加州扁鯊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扁鯊目
亞    目
側孔總目
扁鯊科
扁鯊屬
太平洋扁鯊
分佈區域
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Ayres,1859

太平洋扁鯊形態特徵

太平洋扁鯊
太平洋扁鯊(5張)
太平洋扁鯊最大長度為152釐米,最重為27公斤,雌性要比雄性長。背腹扁平,有寬闊的翅狀胸鰭和略小的翅狀腹鰭,嘴端位於鼻尖,從頭部側到喉嚨下方有五對鰓裂,有兩個無脊椎的鰭,沒有臀鰭,尾鰭下葉比上葉長得多。牙齒尖,呈圓錐形,基部寬闊,邊緣光滑,各關節處有較大的間隙。上顎有9顆牙齒,下顎有10顆牙齒。通常為白色的,有紅色、棕色和灰色斑點 [2]  。幼魚在背部和尾部沒有成魚那些突出的小肉刺 [3] 

太平洋扁鯊棲息環境

太平洋扁鯊生活在北緯22至60度,西經104至139度 [4]  之間的温熱帶海洋,深度範圍從3米至185米,經常出現在北美洲和南美洲西部的大陸架上,常見於濱海區、淺海灣、岩石礁的沙地、海底峽谷邊緣和海藻林中 [2] 

太平洋扁鯊生活習性

太平洋扁鯊
太平洋扁鯊(6張)
太平洋扁鯊通常單獨活動,偶爾也會聚集在一起,它們會在一個地點呆上幾天,然後移動到另一個地點 [2]  ,但不擅於長距離遊動。白天,太平洋扁鯊會呆在海底的泥沙裏,等待獵物出現,顎骨的突出部可以探測接近的獵物,並以極快的速度伏擊獵物 [3]  。夜晚,太平洋扁鯊的活動明顯增加,它們會通過聲波,積極尋找食物,在午夜時分達到高潮 [2]  。太平洋扁鯊主要以硬骨魚、魷魚、墨魚和甲殼類動物為食 [5] 

太平洋扁鯊分佈範圍

分佈圖 分佈圖 [6]
太平洋扁鯊主要分佈在東太平洋海域,從哥斯達黎加到智利南部,從阿拉斯加東南部到加利福尼亞灣 [2]  。主要分佈國家有加拿大、墨西哥、美國 [7] 

太平洋扁鯊繁殖方式

每年5月至8月間,太平洋扁鯊會聚集在加利福尼亞州北部進行繁殖。產卵率約為1至10,平均產卵率為7,卵在母體內孵化,平均妊娠期為10個月,幼仔平均長23釐米,雄性扁鯊8歲時達到性成熟,雌性則在13歲左右達到性成熟 [2] 

太平洋扁鯊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並無亞種分化 [8] 

太平洋扁鯊種羣現狀

歷史上,太平洋扁鯊只用作誘餌或直接丟棄在海上。但在20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州對該物種進行了商業捕撈。1983年至1986年期間,人們開始意識到商業捕撈對該物種的威脅,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但太平洋扁鯊個體數量不斷下降,2004年至2015年數據表明,該物種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登陸數維持在較低水平。由於相應管理措施的出台,商業捕魚的威脅已經停止,該物種在美國被列為低危。但在墨西哥,該物種仍舊被捕撈。根據2003年至2015年數據表明,雖個體數未知,但物種三代內的登陸數將下降99%。鑑於該物種是在墨西哥的情況,太平洋扁鯊在全球範圍內被評估為“近危”,三代以內的個體數量將下降接近30% [7] 

太平洋扁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