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陸架

鎖定
大陸架,是指大陸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被海水所覆蓋的大陸。在過去的冰川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大陸架常常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陸橋;在間冰期(冰川消退,如現在),則被上升的海水淹沒,成為淺海。
大陸架是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認為是陸地的一部分。又叫“陸棚”或“大陸淺灘”。它是指環繞大陸的淺海地帶。大陸架含義在國際法上,指鄰接一國海岸但在領海以外的一定區域的海牀底土。沿岸國有權為勘探和開發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其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
中文名
大陸架
別    名
陸棚
大陸淺灘
含    義
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
形    成
地殼運動或海浪衝刷的結果
地    勢
多平坦
深    度
一般不超過200米
細    分
內陸架、中陸架與外陸架
大陸架上有
丘陵、盆地、水下河谷

大陸架基本簡介

大陸架 大陸架
國際法上,大陸架是一國陸地領土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這是沿海國對大陸架享有某些主權權利的理論根據。
大陸架的淺海區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動物生長髮育的良好場所,全世界的海洋漁場大部分分佈在大陸架海區。這些資源屬於沿海國家所有。在地理學意義上,大陸架指從海岸起在海水下向外延伸的一個地勢平緩的海底地區的海牀及底土,在大陸架範圍內海水深度一般不超出200米,海牀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過1/10度。
在大陸架外是大陸坡,在這裏海牀坡度突然增大,往往達3~6度甚或更大,水深一般在200~1500米之間。從大陸坡腳起海牀又趨平緩,稱大陸隆起或大陸基,一般坡度只有1度左右,水深可逐漸加深至4000~5000米。大陸隆起之外是深海海底。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起合稱大陸邊或大陸邊緣。
大陸架的概念包含兩層有關聯而不同的含義: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

大陸架範圍定義

大陸架自然大陸架

大陸架地理位置示意圖 大陸架地理位置示意圖
它的範圍自海岸線(一般取低潮線)起,向海洋方面延伸,直到海底坡度顯著增加的大陸坡折處為止。陸架坡折處的水深在20~550米之間,平均為130米,也有把200米等深線作為陸架下限的。大陸架平均坡度為0~0.7,寬度不等,在數公里至1500公里間。
全球大陸架總面積為2710萬平方公里,約佔海洋總面積的7.5%。陸架地形一般較為平坦,但也有小的丘陵、盆地和溝谷;上面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區被泥砂等沉積物所覆蓋。大陸架是大陸的自然延伸,原為海岸平原,後因海面上升之後,才沉溺於水下,成為淺海。
大陸架是地殼運動或海浪衝刷的結果。它大多分佈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兩岸、北冰洋邊緣等。在大陸架上有流入大海的江河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在大陸架海域中,到處都能發現陸地的痕跡。泥炭層是大陸架上曾經有茂盛植物的一個印證。泥炭層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爛的植物枝葉,有機物質含量極高。沉積層
大陸架上的沉積物幾乎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帶來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像傳送帶,把陸地上的有機物質源源不斷地帶到大陸架上。大陸架由於得到陸地上豐富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已經成為最富饒的海域,這裏盛產魚蝦,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大陸架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它隨着地球地質演變,不斷產生緩慢而永不停息的變化。
大陸架有豐富的礦藏和海洋資源,已發現的有石油、煤、天然氣、銅、鐵等20多種礦產;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是整個地球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一。
大陸架是海底沉積作用最為發育的地帶,其沉積類型和特徵受環境因素制約。由於大陸架的水域為淺海環境,所以影響大陸架沉積作用的因素有:1.海平面變動;2.物源補給;3.水動力條件;3.氣候及其波動;5.碎屑物粒度;6.生物作用;7.化學因素;8.大陸架地形;9.海域敞蔽程度;10.周邊陸地區域地質特徵;11.構造背景 [1] 

大陸架中國大陸架

中國的黃海和東海的海底基本處於大陸架上。黃海水深一般在50米到70米之間,而東海平均深度也不過100米左右。大陸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在中國的黃海和東海的海底地層中,藴藏着豐富的泥炭資源,這些泥炭就是遠古時大量陸地植物的遺骸生成的。這説明,遠古時代,黃海和東海的大陸架是一片生長茂密植物的大平原。只是在最近的地質演變中,這片土地逐漸下沉,海水入侵才形成了大陸架。另一個例子是喜馬拉雅山頂上發現了海底的貝殼沉積層。早在幾千萬年前,喜馬拉雅山地區是海底的大陸架,由於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印度洋板塊進入亞歐板塊的底部,因此喜馬拉雅山地區被不斷抬高。至今,喜馬拉雅山依然在長高。
大陸架是大陸的自然延伸,坡度一般較小,起伏也不多。世界大陸架總面積約為2700多萬平方公里,平均寬度約為75公里,佔海洋總面積的8%。大陸架淺海靠近人類的住地,與人類關係最為密切,大約90%的漁業資源來自陸架淺海。人類自古以來在這裏捕魚、捉蟹、趕海,享"魚鹽之利,舟楫之便"。隨着生產的發展,人們又在這裏開闢浴場、開採石油,利用這裏的陽光、沙灘和新鮮空氣,開闢旅遊度假區。
美麗的南極洲水下生物 美麗的南極洲水下生物
大陸架是圍繞大陸和島嶼的淺海區,是陸地向海洋自然延伸並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坡度極為平緩,海水很淺,一般深度不超過200米。但寬度各地差別很大,在陸地為平原的地方,大陸架一般很寬,可達數百至一千公里,如太平洋西部、大西洋北部兩岸和北冰洋的邊緣;緊鄰的陸地若是高原或山脈,大陸架寬僅數十公里,甚至缺失,如南美大陸西岸大陸架甚窄。
全世界大陸架面積約為2,712萬平方公里,佔海洋總面積的7.5%左右。大陸邊緣被海水淹沒的部分,呈一自陸向海自然延伸和緩傾的淺水平台。其範圍自低潮線起到洋底向海方向坡度迅速變陡處(稱為大陸坡折線或大陸架外緣)為止。全世界大陸架的平均向海坡度為0°07′,內陸架略陡於外陸架。陸架表面向洋底方向微傾的坡度不超過1~2°,其外緣水深為21~621米,全世界平均為133米。寬度為0(巴拿馬西海岸)至1206公里(巴倫茨海陸架),全世界平均為78公里。面積僅佔世界大洋麪積的7.5%,世界陸地面積的18%。組成物質有兩種類型,一種由火成岩組成,缺乏沉積物;另一種由礫、砂、粉砂、粘土等沉積物組成。
在大陸架的外緣處,常有一些隆起,即堤壩,來自陸地的大量物質堆積在近岸到陸架外緣堤壩為止的範圍內。堤壩有的由火成岩作用形成,也有海藻構成的礁石或鹽丘構造等。堤壩處沉積厚度達2公里左右。中國渤海大陸架平均水深僅18米,最大水深85米以上,黃海大陸架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44米以上。分佈在島嶼四周的陸架稱為島架,寬度狹窄,僅十餘公里至數十公里,坡度較大,一般為數十分,島架外緣水深110~200米,島架上一般沖刷作用十分強烈。大陸架上常有油氣資源分佈,許多著名的大油田均位於大陸架海域。
在中國沿海有寬闊的大陸架,大陸架上有良好的石油資源的前景。根據大陸架是一國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的原則,中國對鄰接本國陸地領土的廣大的大陸架地區擁有主權權利。至於大陸架涉及其他國家的部分,中國政府一貫主張同有關國家協商確定劃界問題。
大陸架 大陸架
對於其他國家侵犯中國大陸架權利的行為,中國政府曾多次提出抗議,申述自己的權利主張。例如,對日本和韓國1974年1月30日簽訂的所謂“共同開發大陸架協定”,擅自劃定82000平方公里的中國東海大陸架作為“共同開發區”一事,中國先後在1974、1977、1978和1980年發表聲明抗議。
在1980年5月7日中國政府的聲明中説,“根據大陸架是陸地領土自然延伸的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東海大陸架擁有不容侵犯的主權權利。東海大陸架涉及其他國家的部分,理應由中國和有關國家通過協商加以劃分。日本政府揹着中國同韓國當局簽訂‘協定’,片面劃定所謂‘共同開發區’,這是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為”。關於南海,中國政府也持同樣的態度。例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1976年6月14日發表聲明,抗議菲律賓在中國南沙羣島禮樂灘地區鑽探石油;1980年7月21日發表聲明,抗議蘇聯和越南簽訂所謂“在越南南方大陸架合作勘探、開發石油天然氣的協定”。這些都是維護中國主權的重要聲明。

大陸架法律規定

沿海國家對大陸架的爭奪戰 沿海國家對大陸架的爭奪戰
因為大陸架資源豐富,對大陸架的劃分和主權的擁有,就成為國際上十分重視和爭議激烈的問題。為此,《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其範圍擴展到大陸邊緣的海底區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領海基線)起,自然的大陸架寬度不足200海里,通常可擴展到200海里,或擴展至2500米水深處(二者取小);如果自然的大陸架寬度超過200海里而不足350海里,則自然的大陸架與法律上的大陸架重合;自然的大陸架超過350海里,則法律的大陸架最多擴展到350海里。大陸架上的自然資源主權,歸屬沿海國所有,但在相鄰和相對沿海國間,存有具體劃界問題。

大陸架形成概況

外大陸架 外大陸架
大陸架是地殼運動或海浪衝刷的結果。地殼的升降運動使陸地下沉,淹沒在水下,形成大陸架;海水衝擊海岸,產生海蝕平台,淹沒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陸架。
它大多分佈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兩岸、北冰洋邊緣等。如果把大陸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陸架完全成為陸地,那麼大陸架的面貌與大陸基本上是一樣的。
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為燃料而熊熊燃燒。大陸架上的沉積物幾乎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帶來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
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象傳送帶,把陸地上的有機物質源源不斷地帶到大陸架上。大陸架由於得到陸地上豐富的營養物質的供應,已經成為最富饒的海域,這裏盛產魚蝦,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儲備。大陸架並不是永遠不變的,它隨着地球地質演變,不斷產生緩慢而永不停息的變化。

大陸架地形特點

大陸架地勢多平坦 大陸架地勢多平坦
大陸架的地勢多平坦,其海牀被沉積層所覆蓋,它的邊緣開始向深海傾斜,稱為大陸坡,接着斜度介於陸架與陸坡之間的陸基,最後,陸基伸入深海平原。大陸架與大陸坡都屬於大陸邊緣一部份。
大陸架的深度一般不會超過200米,但寬度大小不一。一般上,與大陸平原相連的大陸架比較寬,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而與陸地山脈緊鄰的大陸架則比較狹,可能只有數十公里,甚至缺失。
大陸架上也可以發現一些丘陵、盆地,還有明顯的“水下河谷”,這些河谷地形看起來就像是陸地河流的地形,有蜿蜒的河道,有沖積平原、三角洲等等,許多水下河谷還與陸地上的河流相對應,可看做是陸上河流的“延續”。這是因為這些水下河谷都是在遠古大陸架露出海面時,由河流所沖刷而成,只是後來沒入海中。
依據地形學海洋生物學的意義,大陸架可再細分為內陸架、中陸架與外陸架。
在陸架外緣,其地形結構急劇改變,也就是陸坡的開始。除了少數例子外,陸架外緣幾乎都坐落於海下140米處,這似乎也是冰川期的海岸線標記,當時的海平面比現代要低得多。
陸坡比陸架陡峭,其平均坡度為3度,介於1度到10度之間。大陸坡也常是水下河谷的終結。
陸基在陸坡之下、深海平原之上,它的斜度介於陸架與陸坡之間,既0.5度到1度之間,從陸坡開始向處延伸500公里,由濁流從陸架與陸坡夾帶的厚厚沉積物所組成。沉積物從陸坡泄下,並在陸坡底下堆積,形成陸基。

大陸架海底河谷

東亞地區是大陸架爭議最為激烈的地區之一 東亞地區是大陸架爭議最為激烈的地區之一
在許多淺海海底,可以發現有蜿蜒曲折的水下河谷,有趣的是它們常常可以同陸地的河谷相對應起來。像北美的哈德遜水下河谷就很明顯,它沿東南方向伸到大西洋底,頂端是淺平的半圓形,向"下游"逐漸變深,最深處在海面以下100米,而谷地兩旁的海底深度只有40米。哈德遜水下河谷的下游出口處呈三角形散開,就好像河流入海的寬大河口一樣。
在東南亞,蘇門答臘與加里曼丹之間的巽他大陸架上,有着樹枝狀的水下河谷系統,一條是向北流,一條向南流,兩條水下河谷的海底“分水嶺”,就是二片微微上凸的海底高地。這兩條水下河谷底部都是慢慢地向下遊傾斜的,它們的橫剖面與平面外形同陸地上的河谷簡直一模一樣。另外,在歐洲西北部圍繞着英倫三島的一片廣闊的大陸架淺海底,也有幾條極為明顯的水下河谷。地圖上,易北河、萊茵河、威悉河都是分開單獨入海的,假使把它們各自的水下河谷連接起來,那麼可以看到,它們入海後通過各自海底的河谷,向北延伸,最後三條河谷匯合一起“注入”北海了。從法國、英國注入大西洋的河流,不少是同海底水下河谷相連接的。甚至英吉利海峽的本身,就是一條通向大西洋的海底谷地
為什麼它們如此地酷似陸地上的河谷?這同大陸架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
原來,大陸架曾經是陸地的一部分,只是由於海平面的升降變化,使得陸地邊緣的這一部分,在一個時期裏沉溺在海面以下,成為淺海的環境。

大陸架劃界原則

對於大多數沿海國家來説,大陸架劃界是不可避免的,但劃界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卻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説,兩者之間存在着本質的差別:劃界原則對所有國家都具有法律約束力,並對劃界方法具有調整和規範的指導性作用;劃界方法只是按照劃界原則所確立的具體的技術性手段,其本身並沒有法律規範的功能,任何國家和國際組織也沒有權利要求他國必須依照某種方法進行劃界。明確區分大陸架劃界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對於妥善解決大陸架劃界之爭以及合理分割海洋權益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大陸架劃界的最基本原則是自然延伸原則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第1款明確指出: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牀和底土。這説明自然延伸原則是沿海國大陸架主權權利的法律基礎,這種權利是從國家主權原則中引申出來的,是國家領土主權的一種表現。
1945年9月,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關於美國對大陸架底土和海牀自然資源的政策宣言》中宣稱:“處於公海下但卻鄰接美國海岸的大陸架底土和海牀的自然資源屬於美國,受美國的管轄和控制”。這是“自然延伸”概念的最早提出,標誌着大陸架作為一個法律問題開始進入國際法領域。
1969年2月,國際法院在判決北海大陸架案時,對“大陸架是沿海國陸地領土在海下延伸的自然事實”這一原則又作了系統的理論闡述,並將其作為整個大陸架法律制度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指導原則。
美國等國家都對北極的大陸架劃界提出了主張 美國等國家都對北極的大陸架劃界提出了主張
從1977年國際仲裁法庭對英法大陸架案的裁決和1982年國際法院對突尼斯—利比亞案的裁決來看,自然延伸原則均被賦予了作為大陸架法律制度根本性原則的崇高地位,並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獲得了重大發展。由此可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大陸架海洋制度首先肯定的是“全部自然延伸”原則,如果這種“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在不影響鄰國陸地領土“全部自然延伸”的前提下,可以繼續擴展至200海里。但是,如果某一特定大陸架被天然的海槽或海溝所分隔的話,那麼它就不能也不應該再把本國大陸架的範圍擴展至200海里了。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兩國1972年簽訂《大陸架劃界協定》時曾充分考慮帝汶海溝的存在便是有力的證明。
二、等距離線或中間線劃界只能算作大陸架劃界的可選方法
無論從大陸架劃界的國際法規定,還是從國際司法判例的實踐來看,等距離線或中間線劃界均不能成為大陸架劃界的國際習慣法或一般國際法規則。
日本大陸架延伸地區 日本大陸架延伸地區
首先,國際性公約並沒有為等距離線或中間線劃界取得“原則”地位提供足夠的法理依據。1958年《大陸架公約》第6條的確有“等距離原則”的字樣規定,但是,這一規定因其本身內容和結構存在嚴重缺陷而使其法律約束力大大降低。因為該條文草案是國際法委員會根據地理專家委員會就領海劃界問題所提出的“等距離線劃界”為藍本起草的,通過時幾乎未作任何改動。實際上,領海制度與大陸架制度畢竟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海洋法律制度,因此把適用於解決領海劃界問題的“等距離原則”類推擴大至解決大陸架劃界是沒有充分法理依據的,它不能構成一般的國際法原則。其次,國際司法判例的劃界實踐也沒有將等距離線或中間線劃界視為大陸架劃界的基本原則。
1969年2月,國際法院以11票對6票的表決結果,最終裁定西德沒有義務接受丹麥、荷蘭兩國提出的應依1958年《大陸架公約》中的“等距離原則”劃分北海大陸架的提法,實際上是間接地否定了“等距離原則”的合法性。在已締結的70個左右的國家間劃界協定中,既有使用等距離線或中間線方法確定大陸架邊界的,也有相當數量的劃界協定是採用其他方法解決的,即便使用等距離線或中間線劃界的,也並非是不折不扣地執行。可見,有關等距離線或中間線劃界在大陸架劃界中具有“優先使用”的優勢或“特殊地位”的提法是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大陸架公約規定

大陸架,指沿海國家的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緣的,其寬度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的海底區域的海牀和底土。
大陸架海區水產資源豐富,海底多藴藏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礦產資源,這些自然資源屬沿海國家所有。
根據聯合國“大陸架公約”(1958年4月29日訂於日內瓦,於1964年6月10日生效)的規定,大陸架的具體定義與適用項目如下:
定義
第1條:本條款稱“大陸架”者謂:(a)鄰接海岸但在領海以外之海底區域之海牀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二百米,或雖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該區域天然資源有開發之可能性者;(b)鄰接島嶼海岸之類似海底區域之海牀及底土。
大陸架示意圖 大陸架示意圖
權利第2條:1.沿海國為探測大陸架及開發其天然資源之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上權利。2.本條第一項所稱權利為專屬權利,沿海國如不探測大陸架或開發其天然資源,非經其明示同意,任何人不得從事此項工作或對大陸架有所主張。3.沿海國對大陸架之權利不以實際或觀念上之佔領或明文公告為條件。4.本條款所稱天然資源包括在海牀及底土之礦物及其他無生資源以及定着類之有生機體,亦即於可予採捕時期,在海牀上下固定不動,或非與海牀或底土在形體上經常接觸即不能移動之有機體。
大陸架
第3條:沿海國對於大陸架之權利不影響其上海水為公海之法律地位,亦不影響海水上空之法律地位。第4條:沿海國除為探測大陸架及開發其天然資源有權採取合理措施外,對於在大陸架上敷設或維持海底電纜或管線不得加以阻礙。
爭議解決
第6條:1.同一大陸架鄰接兩個以上海岸相向國家之領土時,其分屬各該國部分之界線由有關各國以協議定之。倘無協議,除因情形特殊應另定界線外,以每一點均與測算每一國領海寬度之基線上各點距離相等之中央線為界線。2.同一大陸架鄰接兩個毗鄰國家之領土,其界線由有關兩國以協議定之。倘無協議,除因情形特殊應另定界線外,其界線應適用與測算每一國領海寬度之基線上各點距離相等之原則定之。3.劃定大陸架之界限,凡依本條第一項及第二項所載原則劃成之界線,應根據特定期日所有之海圖及地理特徵訂明之,並應指明陸上固定,永久而可資辨認之處。

大陸架主權問題

美麗的南極洲水下生物 美麗的南極洲水下生物
大陸架(直到大陸邊)藴藏着石油、天然氣和其他礦物資源。世界上石油產量有20%來自大陸架。大陸架上的水域也是海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世界上漁獲量90%來自大陸架上面的水域。國家主張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法的新發展。這一發展使“大陸架”一詞不僅具有地理學上的意義,而且也具有法律上的意義,而法律上的大陸架概念在不斷變化,日益和地理學上的大陸架概念不同。
首先對大陸架提出管轄權主張的是美國。1945年美國總統H.S.杜魯門第2668號總統公告宣稱:“處於公海下面但毗連美國海岸的大陸架的底土和海牀的自然資源屬於美國,受美國的管轄和控制。”隨後不少國家發表了類似的關於大陸架的聲明。1958年,在日內瓦聯合國第1次海洋法會議通過的《大陸架公約》為大陸架下了這樣的定義:“鄰接海岸但在領海範圍以外之海底區域之海牀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200米,或雖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該區域天然資源有開發之可能者。”據此,200米海水深度是國際法上確定大陸架的一個標準,技術上能夠開發也是一個標準。所以大陸架的範圍可以隨技術的發展而擴大。
在從1973年起召開的第3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大陸架的概念擴大,不僅包括地理學上的大陸架,而且也包括大陸坡和大陸隆起。這次會議於1982年制訂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牀和底土,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的外緣的距離不到200海里,則擴展到200海里的距離”(第76條第1款)。
但如大陸邊從領海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則應以下列兩種方式之一劃定大陸邊的外緣:①在大陸坡腳之外選定一些定點,每一定點上沉積岩的厚度至少應為從該點至大陸坡腳最短距離的1%,然後再劃出連接各定點的直線作為大陸架的外界。②以離大陸坡腳不超過60海里的一些定點為準,劃定大陸架的外界。這些定點相互之間的距離不得超過60海里。如此劃定的大陸架的外界一般不應超過離領海基線350海里,或不超過海水2500米等深線以外100海里(第76條第4、5、6、7款)。鑑於劃定大陸架的方法涉及的情況複雜,《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又規定成立一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委員會應就劃定大陸架外部界限問題向沿海國提出建議,沿海國在這些建議的基礎上劃定的大陸架界限應有確定性和拘束力(第76條第8款)。
關於沿海國對大陸架的權利,《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沿海國為勘探大陸架和開發其自然資源的目的,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這種權利是專屬的,即如果沿海國不勘探大陸架或開發其自然資源,任何人未經該國明示同意,均不得從事這種活動。沿海國對大陸架的權利並不取決於有效或象徵的佔領或任何明文公告(第77條第3款)。但沿海國開發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200海里以外的大陸架非生物資源,須向國際海底管理局繳納一定費用(第82條)。大陸架的自然資源“包括海牀和海底的礦物和其他非生物資源,以及屬於定居種的生物,即在可捕撈階段在海牀上或海牀下不能移動或其軀體須與海牀或海底土保持接觸才能移動的生物”(第77條第4款)。

大陸架劃界原則

大陸架劃界的公平原則是一項得到國際公約和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適用於海域劃界的原則,是習慣國際法的一部分。在海域劃界中使用的“公平”,表示所得到的結果和得到這種結果使用的方法是公平的,是考慮了一切情況下的公平。自然延伸、等距離、中間線、成比例等劃界的原則與方法,都是在符合公平原則的前提下,結合具體情況才加以適用的。
以下幾項是大陸架劃界中確定公平原則的主要因素:
(1)沿海國陸地領土向海底自然延伸的情況,這是確定公平原則時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
(2)有關國家間海岸線的長度比例,這是決定公平劃分大陸架的一個重要因素。
(3)特定的地質和地貌因素的存在。是決定公平劃分大陸架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4)有關島嶼的存在也是大陸架劃界時的一個因素。

大陸架劃界爭議

關於相鄰或相向國家之間的大陸架劃分問題,在第3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上有兩種對立意見:
(1)認為應以中間線或等距離為劃分原則。
(2)認為應按照公平原則。劃界問題,國際法上最根本的一項原則是自然延伸原則。國際法院在1969年關於聯邦德國為一方、荷蘭與丹麥為另一方的“大陸架案”的判決,十分強調這項原則,同時也強調公平原則。判決指出:“劃分應依公平原則,以協議進行,並考慮各種有關情況,儘可能做到將各該國陸地領土向海內並在海水下自然延伸的各個部分劃歸各該國,但不得侵佔其他當事國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判決同時指出:以等距離線劃界不是強制性的,也不存在任何單一的劃界方法。
為了具體説明公平原則,法院認為劃界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1)當事國海岸的一般形狀,以及任何特殊的或不尋常的情況。
(2)有關大陸架地區的自然構造、地質構造和自然資源之所在。
(3)劃歸沿海國的大陸架地區的面積與按照海洋大致走向量出的該國海岸的長度之間,應有一種合理的比例關係。所説海岸的“特殊或不尋常的情況”,往往和海岸附近的島嶼有關。《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的經濟生活的岩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第121條)。因此劃定大陸架時,島礁起什麼作用有時是很重要的。在國際實踐中,在大陸架劃分時,有的不承認某些島礁的作用,有的承認其部分作用。採取公平原則劃分大陸架比較公平,但是要考慮很多因素,情況比較複雜。
美麗的南極洲水下生物 美麗的南極洲水下生物
1958年《大陸架公約》比較傾向於中間線原則或等距離線原則。該公約規定,海岸相向國家大陸架邊界應“由有關各國以協議定之。倘無協議,除因情形特殊應另定界線外,以每一點均與測算每一國領海寬度之基線上最近各點距離相等之中央線為界線”。這項規定雖然被中間線派用來支持他們的論點,但公約只有四十幾個國家批准。國際法院1969年的判決是在公約生效後作出的,可見中間線規則並未得到國際上的普遍承認。
第3次海洋法會議在中間線派和公平原則派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制訂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3條規定:“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間大陸架的界限,應在國際法院規約第38條所指國際法的基礎上以協議劃定,以便得到公平解決。”第83條的規定實際上沒有解決上述兩種觀點的對立。這項規定應該如何理解,還有待日後的實踐來作出結論。
參考資料
  • 1.    《海洋地質學(第二版)》廈門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