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旗風級驅逐艦

鎖定
旗風級驅逐艦(英文:Hatakaze-class destroyer [1]  ,舷號:171),是20世紀80年代日本建造裝備的一型導彈驅逐艦
日本將該級艦稱之為“護衞艦”。是日本海上自衞隊(JMSDF)的第三代導彈驅逐艦,也是日本第一種使用燃氣渦輪機作為動力的軍艦。
旗風型的核心武器類似太刀風級驅逐艦,但是有許多改良。最顯著的就是可以作為指揮旗艦的戰術系統,在直升機驅逐艦不在的時候可以即時取代擔任旗艦。
中文名
旗風級驅逐艦
外文名
Hatakaze-class destroyer
前型/級
太刀風級驅逐艦
次型/級
金剛級驅逐艦
研製時間
1983~1987年
艦艇類型
導彈驅逐艦
日文名稱
はたかぜ型護衞艦
所屬國家
日本

旗風級驅逐艦發展沿革

太刀風級驅逐艦 太刀風級驅逐艦
旗風級導彈驅逐艦是繼太刀風級驅逐艦之後,日本海自於1980年初期編列預算建造了旗風級驅逐艦。從武裝來看,旗風級堪稱太刀風級的改進型,不過兩者在艦體細部設計與動力系統上有着不小的差異。日本海自最初預計建造五艘旗風級,搭配原有的三艘太刀風級,使海自四個護衞羣都能各自配備兩艘導彈驅逐艦;不過在1985年度的預算中,後三艘本級艦的建造計劃遭到取消。
旗風級驅逐艦 旗風級驅逐艦
旗風型護衞艦的一號艦旗風號(日語:はたかぜ),其艦名是承襲自二次大戰時曾存在過的另一艘軍艦:第一代的旗風號是一艘隸屬於舊日本海軍的驅逐艦,在1924年下水服役的該艦是第二代神風級驅逐艦的五號艦,在二戰其間主要負責船團的護衞工作,但在1945年時在台灣的高雄港附近遭美軍的航空母艦艦載機擊沉。
1954年時,為了承繼舊日本海軍解散之後的海上防護工作,當時正處於草創時期的海上自衞隊從美軍方面接手了兩艘格里維斯級(Gleaves class)驅逐艦,命名為“朝風”(あさかぜ)與“旗風”。兩艦一直服役至1969年時才除役。至於1986年時就役的旗風,則已經是第三代的襲名艦。 [2] 

旗風級驅逐艦技術特點

太刀風級驅逐艦側面 太刀風級驅逐艦側面
旗風級大部分的武裝都與太刀風級相同,最主要的改進在於加裝兩具MK-141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使本級艦在不犧牲標準SM-1防空導彈的情況下擁有長程反艦火力;此外,旗風級將MK-13導彈發射系統移至艦首A炮位,使其射界較太刀風級的MK-13更加理想。也因此,旗風級艦首的MK-42艦炮安裝在一個高出艦首甲板的結構物上,避免前方射界被MK-13阻擋;不過此舉也使得艦炮後方的阿斯洛克發射系統的前方射界受到更大的限制。旗風級艦首的舷弧高儘可能地降低,以減少前方武器射界受到的限制。作戰系統方面,旗風級仍沿用與最後一艘太刀風級── 澤風號(DDG-170)相同的OYQ-4。旗風級的依舊不設置直升機庫,但是在艦尾設有直升機起降甲板,而前一代的太刀風級只有規劃直升機垂直補給區。
旗風級驅逐艦側面 旗風級驅逐艦側面
旗風級艦首的標準防空導彈 旗風級艦首的標準防空導彈
旗風級是日本海自第一種採用複合燃氣渦輪與燃氣渦輪(Combined Gas Turbine and Gas Turbine,COGAG)動力系統的艦艇,而這也是本級艦與太刀風級最大的不同所在。由於動力系統不一樣,旗風級的煙囱異於太刀風級,連帶影響到上層結構設計,與日本海自的朝霧級、初雪級護衞艦等有幾分類似。旗風級的輪機裝備安裝於彈性基座上,能降低震動與噪音;此外,艦身擁有氣泡產生裝置,能降低艦內裝備傳至水中的噪音以及航行時水流經艦體的噪音。為了預防擔任護衞羣旗艦的直升機護衞艦在戰鬥中喪失指揮能力,旗風級的指管通情能力經過強化,在緊急時能接替旗艦的功能。
旗風級的防空能力並未比太刀風級高明多少,同樣一次僅能導引兩枚標準SM-1防空導彈接戰,無法應付飽和攻擊,這就是後三艘本級艦遭到取消的原因。在1988年度,日本海自便決定從美國引進噸位、整體戰力與技術層次更高的宙斯盾驅逐艦,這就是接在旗風級後面的金剛級驅逐艦 [3] 

旗風級驅逐艦性能數據

參考數據
標準排水量
4,600噸
滿載排水量
5,900噸
全長
150 米
全寬
16.4米
吃水
4.8米
動力
勞斯萊斯TM3B (COGAG組合)
燃氣輪機(2座2軸)
馬力70,000匹
最高速度
30節
續航距離
20節4,500海里
乘員
260人 [4] 
船電系統
作戰系統
OYQ-4戰鬥資料系統
雷達
SPS-52C 3D對空搜索雷達
-
OPS-11C 2D對空搜索雷達
-
OPS-28B平面搜索雷達
-
SPS-64(V)9導航雷達
聲納
OQS-4 主/被動艦首聲納
其他
2×MK-36干擾彈發射系統
-
1×AN/SLQ-25A魚雷對抗系統
-
1×NOLQ-1 -3電戰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
1×MK-42 127mm54倍徑艦炮
導彈
1×MK-13 Mod4單臂發射器(裝填40枚標準導彈
-
2×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
近防
反潛
2×三聯裝324mm68式魚雷發射管
無機庫,有直升機平台 [4] 

旗風級驅逐艦該級各艦

編號.
艦名
開工
下水
服役
母港
DDG-171
旗風(はたかぜ,Hatakaze)
1983年5月20日
1984年11月9日
1986年3月27日
DDG-172
島風(しまかぜ,Shimakaze)
1985年1月13日
1987年1月30日
1988年3月23日

旗風級驅逐艦服役動態

旗風級驅逐艦改進升級

旗風級艦炮與密集陣 旗風級艦炮與密集陣
依照旗風級的服役期程,理論上海自應該在平成28年度(2016年)的中期防衞力整備計劃中規劃替代旗風級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但由於日本防衞經費日益緊縮,這段期間海自主要經費支出將是P-1反潛機蒼龍級潛艇之後的新一代潛艇(預定從平成28年度編列第一艘)等,暫時沒有辦法對護衞艦項目進行太多投資;此外,由於美國也大約會從2016財年編列第一艘柏克級Flight 3的預算,海自當然希望能觀察伯克級Flight 3的研發建造情況作為本身新一代防空艦艇的依據。因此,現階段防衞省將接替兩艘旗風級的新防空艦艇排定在平成26年中期防(2014年至2018年)編列預算與規劃,並在平成31年中期防(2019到2023年)展開建造工作(兩艦分別預定在平成32年度(2020年)與平成34年度(2022年)開工)。
旗風級的魚叉反艦導彈 旗風級的魚叉反艦導彈
旗風級驅逐艦與金剛級驅逐艦 旗風級驅逐艦與金剛級驅逐艦
依照日本海自的規劃,替換旗風級的新DDG需具備強化的海上BMD能力(相當於美國海軍宙斯盾系統BMD 5.0)、區域防空能力、整合反潛作戰能力,預估標準排水量在8000噸以上。艦上將搭載新一代相位陣列雷達(如引進伯克FLight 3的技術,就會是美國AMDR主動相控陣雷達),防空導彈包括負責反彈道導彈的SM-3 Block 2A、負責區域防空的SM-6以及近程區域防空的ESSM,此外也配備整合水下作戰系統(IUWS)。依照2013年7月的消息,日本安倍政府正在研擬新版防衞大綱,在其中就會包括增建兩艘新一代宙斯盾防空驅逐艦的規劃,每艘預計花費將近2000億日元(約19.8億美元)
在平成24年度(2012年)與平成25年度開始,海自先為兩艘旗風級實施延壽改良工程(平均費用8至11億日圓),以支持到新防空驅逐艦服役。 [6] 

旗風級驅逐艦撞船事件

旗風級的武器配置 旗風級的武器配置
2020年3月30日晚20時30分左右,日本海上自衞隊的“島風”號驅逐艦在鹿兒島縣的屋久島以西大約650公里的東海海域,與一艘中國漁船相撞。驅逐艦上的艦員均未受傷。撞船後,驅逐艦上的艦員搭乘小船接近漁船進行確認,漁船上的13名船員也都無恙。
相撞後,雙方船隻都仍可靠自身動力航行,但“島風”號驅逐艦的左舷後方被撞出一塊長1米、寬20釐米的損傷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