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旋蒴苣苔

(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屬植物)

鎖定
旋蒴苣苔(Dorcoceras hygrometricum Bunge [2]  )是苦苣苔科、旋蒴苣苔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全部基生,蓮座狀,無柄,葉片近圓形,圓卵形,卵形,邊緣具牙齒或波狀淺齒,葉脈不明顯。聚傘花序傘狀,每花序具花;苞片極小或不明顯;花梗被短柔毛。花萼鍾狀,裂片稍不等,線伏披針形,外面被短柔毛,頂端鈍,全緣。花冠淡藍紫色,外面近無毛;筒長約5毫米;檐部稍二唇形,上唇裂片相等,長圓形,下唇裂片寬卵形或卵形,雄蕊花絲扁平,花葯卵圓形,頂端連着,頂端匯合;無花盤。雌蕊不伸出花冠外,子房卵狀長圓形,花柱無毛,柱頭頭狀。蒴果長圓形;種子卵圓形,7-8月開花,9月結果。
分佈於中國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四川及雲南。生長在海拔200-1320米的山坡、路旁、岩石上。
旋蒴苣苔葉色碧綠,株形優美,花朵玲瓏可愛,尤其是能生在岩石上。可開發應用於園林假山、山石園的綠化。旋蒴苣苔的全草可入藥,味甘,性温,治中耳炎、跌打損傷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旋蒴苣苔
拉丁學名
Dorcoceras hygrometricum Bunge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5] 
苦苣苔科
旋蒴苣苔屬
旋蒴苣苔
命名者及年代
(Bunge) R. Br.,1840

旋蒴苣苔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葉全部基生,蓮座狀,無柄,近圓形,圓卵形,卵形,長1.8-7釐米,寬1.2-5.5釐米,上面被白色貼伏長柔毛,下面被白色或淡褐色貼伏長絨毛,頂端圓形,邊緣具牙齒或波狀淺齒,葉脈不明顯。 [6] 
旋蒴苣苔
聚傘花序傘狀,2-5條,每花序具2-5花;花序梗長10-18釐米,被淡褐色短柔毛和腺狀柔毛;苞片2,極小或不明顯;花梗長1-3釐米,被短柔毛。花萼鍾狀,5裂至近基部,裂片稍不等,上唇2枚略小,線伏披針形,長2-3毫米,寬約0.8毫米,外面被短柔毛,頂端鈍,全緣。花冠淡藍紫色,長8-13毫米,直徑6-10毫米,外面近無毛;筒長約5毫米;檐部稍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相等,長圓形,長約4毫米,比下唇裂片短而窄,下唇3裂,裂片相等,寬卵形或卵形,長5-6毫米,寬6-7毫米。雄蕊2,花絲扁平,長約1毫米,無毛,着生於距花冠基部3毫米處,花葯卵圓形,長約2.5毫米,頂端連着,藥室2,頂端匯合;退化雄蕊3,極小。無花盤。雌蕊長約8毫米,不伸出花冠外,子房卵狀長圓形,長約4.5毫米,直徑約1.2毫米,被短柔毛,花柱長約3.5毫米,無毛,柱頭1,頭狀。蒴果長圓形;長3-3.5釐米,直徑1.5-2毫米,外面被短柔毛,螺旋狀捲曲。種子卵圓形,長約0.6毫米。花期7-8月,果期9月。 [4] 

旋蒴苣苔生長環境

分佈於中國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四川及雲南。生長在海拔200-1320米的山坡、路旁、岩石上。 [4] 
旋蒴苣苔 旋蒴苣苔

旋蒴苣苔生長習性

旋蒴苣苔在中國秦嶺山區的花期可持續9月。7-9月是秦嶺山區雨水相對豐沛的時期,花後很快結果,果實為細圓柱形蒴果,旋蒴苣苔是一種復甦植物。它能在極度乾旱的環境下,以脱水休眠的方式度過嚴酷的旱期,當水分適宜時又重新恢復生活力,夏天的正午,岩石上的温度高達40℃以上,它的葉片萎蔫,但第二天早上又變得生機勃勃,旋蒴苣苔這種適生能力使得旋蒴苣苔能在夏季乾熱、冬季嚴寒的中國北方得以生存,在水分極缺的岩石上得以繁衍。 [3] 

旋蒴苣苔繁殖方法

可用種子繁殖。一月採收種子,採後即可播種。也可移栽,於春季採挖幼苗,栽於石面上的坑窪處。栽培時儘量栽在半陰處石壁上,石壁應有一定的坡度,避免積水,石面上還應有腐殖土或苔鮮類,以利根系附着。生長季節於旱時不必澆水,利用自然降水,旋蒴苣苔完全可以存活。家庭盆栽應用淺盆、腐殖土,置於通風良好、可見陽光的半陰處。旋朔首苔在自然環境下一般少有病害,在栽培環境中夏季悶熱時易感染白粉病,應注意防治。 [3] 
旋蒴苣苔 旋蒴苣苔

旋蒴苣苔主要價值

觀賞:旋蒴苣苔葉色碧綠,株形優美,花朵玲瓏可愛,尤其是能生在岩石上。可開發應用於園林假山、山石園的綠化。 [3] 
藥用:旋蒴苣苔的全草可人藥,味甘,性温,治中耳炎、跌打損傷等。 [2]  鮮用或曬乾即可,具有活血、散疲、止血的功效。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