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旅遊景區規劃

鎖定
旅遊景區規劃是指為了科學保護和合理開發各項資源、有效經營和科學管理旅遊景區,充分發揮景區資源價值而進行的各項旅遊要素的統籌部署和具體安排。根據規劃的內容及深度不同,景區旅遊規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即旅遊景區總體規劃、旅遊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旅遊景區修建性規劃。在這三個規劃層次之外,旅遊景區還可以根據各景區特點編制景區旅遊策劃或概念性規劃、旅遊項目策劃,或針對具體建設項目編制開發規劃。不同層次的規劃,在編制內容、深度和方法方面有所不同。[1]
中文名
旅遊景區規劃
性    質
條例
類    別
旅遊

旅遊景區規劃內容要求

根據國家標準《旅遊規劃通則》(GB/T18971--2003)和《風景名勝區規劃規範》(GB50298--1999),我國景區開發需要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現就三類規劃內容和要求分別加以論述。 [1] 
一、旅遊景區總體規劃
任何一個景區開發建設前,原則上應當編制景區總體規劃。景區總體規劃編制以景區所在地的旅遊業發展規劃為依據,對景區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幫助景區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多重效益。
(一)規劃時限
景區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10-20年,同時可根據需要對景區的遠景發展做出輪廓性的規劃安排。對於景區的發展佈局和主要建設項目,也應做出建設規劃,期限一般為5年。
(二)任務和作用
總體規劃的對象是一個具體的景區。其基本任務是綜合研究旅遊資源、客源市場,確定旅遊地性質、環境容量及接待規模;劃定旅遊區的用地範圍及空間發展方向;統籌安排區內各項建設用地和交通組織;合理配置各項旅遊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附屬設施和管理設施;提出開發實施戰略,處理好發展與建設的關係,指導旅遊的合理發展。編制旅遊總體規劃對更好地推動和實現旅遊的開發計劃和發展目標,確保旅遊資源的優化配置使其實現最佳利用價值,確保設計的旅遊產品與實際旅遊市場需求的統一性,確保旅遊地與所在區域間有關的各項事業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資料收集的內容
收集的內容包括地形圖、專業圖以及氣象、水文、地質、自然資源、歷史文化、人口、行政區劃、社會經濟、企事業單位、交通運輸、旅遊設施、基礎設施、土地利用和環境等方面的資料。
(四)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
(1)綜合評價旅遊業發展的資源條件和基礎條件。
(2)全面分析市場需求,科學測定市場規模,合理確定旅遊業發展目標。
(3)確定旅遊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規劃依據和發展戰略。指導思想是旅遊規劃的主題,是體現一定規劃時段內總目標的一種設想。
(4)明確景區區域、旅遊產品重點開發的時間序列、土地利用的空間佈局,根據需要劃定緩衝區的範圍,包括旅遊服務設施、附屬設施、基礎設施和管理設施的總體佈局。
(5)綜合平衡旅遊產業要素、結構的功能組合,統籌安排資源開發與設施建設的關係,包括住宿設施、旅行社的結構、功能和佈局的確定。
(6)確定環境保護的原則,提出科學保護利用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的措施,包括各級保護區及影響保護地帶的界線、面積的確定。
(7)根據旅遊業的投入產出關係和市場開發力度,確定旅遊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
(8)提出實施規劃的步驟、措施和方法,研究確定行業發展的目標戰略。
(五)總體規劃的成果要求
(1)文本、説明書。
(2)規劃主要圖件(圖紙比例為1/10000-1/5000):圖紙主要包括景區現狀圖、景區總體規劃圖、景區(點)及旅遊資源分佈圖、道路交通網絡規劃圖、保護區級別規劃圖、分期建設規劃圖、各類基礎設施規劃佈局圖、旅遊設施規劃佈局圖。
二、旅遊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在總體規劃的基礎上較大型的景區可以增編景區控制性規劃,小型景區可以跳過景區總體規劃直接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是一個管理型的規劃,其目的在於詳細規定景區開發建設用地各項控制性指標和其他規劃管理要求,併為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提供指導依據。
(一)規劃時限
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主要為景區近、中期開發建設做出安排,規劃的期限一般為5—10年。
(二)作用和任務
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主要為景區的規劃和建設管理提供控制依據,它首先代表一種規劃理念,表明景區的規劃管理由終極形態走上法制化過程,表明景區的規劃和開發建設是一個向着預定的規劃目標不斷漸進的決策程序;其次,與其下一層的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相比,後者更注重形體和視覺設計,控制性詳細規劃則更加強調管理和引導,所以控制性詳細規劃代表一種新的技術手段,是規劃管理和建設開發控制的一大進步。
景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主要任務:以景區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詳細規定景區開發建設用地的各項控制性指標和其他規劃管理要求,強化規劃控制功能,並指導景區的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
(三)資料蒐集的內容
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除了蒐集總體規劃應蒐集的資料外,還應包括以下基礎資料:
(1)旅遊總體規劃對本地塊控制性規劃的要求,相鄰地段已批准的規劃資料。
(2)土地利用現狀,用地分類應分至小類。
(3)景區內人口分佈現狀。
(4)擬規劃區塊內建築的現狀,包括房屋用途、產權、建築面積、層數、建築質量、保留建築等。
(5)景區內公共建築、公共設施的分佈。
(6)景區內工程管線網分佈現狀。
(7)景區內土地經濟分析的資料,包括土地等級類型、土地級差效益、有償使用現狀、地價變化、開發方式等。
(8)景區所在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地方建築特色、風土人情等。
(四)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主要內容
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主要內容主要體現在規劃的控制指標體系內容上,可分為:
1.控制性指標
(1)用地控制指標:用地性質、用地面積、土地與建築使用相容性。
(2)環境容量控制指標:容積率建築密度綠地率、人口容量。
(3)建築形態控制指標:建築高度,建築間距,建築物後退紅線距離,沿路建築高度、相鄰地段建築規定。
(4)交通控制內容:外來車輛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車位,內部車輛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車位。
2.引導性指標
對旅遊區內重點地塊的建築形式、色彩、體量、風格提出設計要求。
配套設施體制:旅遊區生活服務設施佈置,市政公用設施、交通設施及其管理要求。
(五)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成果要求
(1)文本、説明書。
(2)規劃主要圖件(圖紙比例為1/2000-l/l000):用地現狀圖、用地規劃圖、地塊指標控制圖、道路交通及豎向規劃圖、工程管網規劃圖、地塊劃分圖。
三、旅遊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
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以景區總體規劃或景區控制性規劃為依據,對景區建設內容進行安排和佈置。與景區總體規劃或者控制性規劃相比,修建性詳細規劃更加註重景區形體設計、空間佈局。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將為接下來的景區建設提供直接指導和具體方案。
(一)規劃時限
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主要為景區開發建設做出安排,規劃的期限一般為3-5年。
(二)任務和作用
修建性詳細規劃以上一個層次規劃為依據,將景區建設的各項物質要素在當前擬建設開發的地區進行空間佈置。
(三)蒐集資料的內
容除收集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基礎資料外,還應增加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有關本規劃地塊的要求、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資料和各類建設工程造價等資料。
(1)建設條件分析和綜合技術經濟論證
(2)建築設施和綠地的空間佈局、景觀規劃設計、佈置總平面圖
(3)道路系統規劃設計。
(4)綠地系統規劃設計。
(5)工程管線規劃設計。
(6)豎向規劃設計。
(7)估算工程量、拆遷量和總造價,分析投資效益等。
(四)修建性詳細規劃的成果要求
(1)文本、説明書。
(2)規劃主要圖件(圖紙比例為1/2000-1/500):區位圖、規劃地塊現狀圖、規劃總平面圖、道路交通規劃圖、豎向規劃圖、綜合管網等設施規劃圖、綠化景觀旅遊設施規劃圖、表達規劃設計意圖的透視效果圖或模型。

旅遊景區規劃規避誤區

在旅遊景區規劃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了明顯問題:過於追求旅遊景區發展思路的全面化、發展方向的多元化、功能分區的拼湊化等。旅遊景區規劃集中出現”多主題“和”全要素“兩大誤區:

旅遊景區規劃主題求多

對於資源不豐富、內外部條件不太好的景區,主題定位太多反而影響發展。生態資源稟賦明顯突出而文化資源缺乏的旅遊景區進行規劃時,通過挖掘故事傳説、搬入民風民俗,將旅遊景區打造為一個集生態與文化於一體的旅遊景區。在功能分區上,因循大而全的思路,將旅遊景區拼湊化、模式化地劃分為遊客服務區、生態主題類功能區、文化主題類功能區等。文化資源稟賦明顯突出而生態資源明顯缺乏的旅遊景區進行規劃時,將一些小山淺水、矮樹稀草、野花亂石強行打造成為生態旅遊資源,這種不合理的拼湊化思路和手段在一些景區盛行。

旅遊景區規劃要素求全

一味追求旅遊要素的多、新、大,特別是全,機械地將旅遊景區規劃為集遊覽、餐飲、購物、娛樂甚至住宿等多種要素於一體的綜合性景區。當然,確有小部分景區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市場影響、發展基礎、資金保障等條件適宜全要素化打造、綜合體化發展,但不是所有的景區都適合這條道路。

旅遊景區規劃相關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觀 [2]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對環境的衝擊力大大增強,全球範圍的環境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於是環境問題開始作為一個重大的科學技術問題由一些科學家提出。人們首先根據傳統理論研究治理方法和技術,同時人們進一步體會到,僅靠科技手段,用工業文明方式作為定式去修補環境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必須在各個層次上去調控人類社會的行為和支配人類社會行為的、打着工業文明烙印的思想和觀念,可持續發展作為一種新發展觀悄然興起,並日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以其嶄新的價值觀和光明的發展前景,被正式列入國際社會議程。1992年的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1994年的世界人口與發展會議以及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腦會議都以此作為重要議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構想。
按照世界環境和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的表述,可持續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具體來説,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制衡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控制重大自然災害的發生。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認為,主要是在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斷改善發展質量,提倡適度消費清潔生產,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基礎,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跨世紀的戰略任務。同時,可持續發展業已成為人類邁向21世紀的行動綱領。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
①恢復經濟增長;
②改善增長質量;
③滿足人類基本需求;
④確保穩定的人口水平;
⑤保護和加強資源基礎;
⑥改善技術方向;
⑦在決策中協調經濟與生態關係。
區位理論研究的實質是生產的最佳佈局問題,即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佈局使生產能以較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收益。在工業化大生產之前,人們從事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的生產,產品就地生產就地消費,因而成本和收益的比例不會隨距離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必然不會考慮生產地點的選擇問題。從這個簡單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區位理論並不是貫穿於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而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如經濟日益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分工加深的條件下,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區位理論中有一個距離衰減原理認為,如果地理現象之間是互相作用的,那麼其作用力與距離成反比關係,即作用力隨着距離的增加而減少。景區與客源地之間就遵循着距離衰減原理。旅遊距離衰減原理總體上表現為景區對客源地的吸引力以景區為中心向外圍逐漸減小,相應的客源數量分佈也呈現出以景區為中心向外圍梯度減少的規律。主要原因有:首先,客源地的旅遊者到景區需要支付費用、時間、精力等成本,而且這些成本隨着景區與目的地距離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因此景區的吸引力也會隨着距離的加大而相應地減少;其次,景區與客源地之間小幅度的距離變化會引起景區對旅遊者的吸引力大幅度變化。因此,在景區的開發和經營過程中,區位理論發揮着重要的影響。
集聚效應理論認為,區域內各經濟實體聚集產生的總體經濟效益大於各經濟實體單獨產生的經濟效益之和,超出的部分來源於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環境。集聚效應對於景區來説,在於通過企業之間的集聚可以使各企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降低開發成本,共用旅遊設施,提升總體旅遊形象,增強吸引力,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對於旅遊者來説,集聚效應可以方便旅遊者選擇同一區域內的不同景區,從而減少旅遊者的費用、時間等成本。
用系統論指導景區規劃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首先,景區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景區規劃應採用系統分析和整體考察的方法進行。它既包括對相互關聯的系統要素的規劃,也包括景區與整個地區的總體開發的外部系統規劃;其次,景區規劃的制定過程本身是一個不斷調節、不斷提升的系統。因此,在景區開發與經營管理的全過程要始終保持系統化眼光,用系統論指導具體的實踐運作。
參考資料
  • 1.    .鄭耀星.旅遊景區開發與管理.旅遊教育出版社,2010.05
  • 2.    .孫詩靚.旅遊景區開發與管理:理論·案例·實務.青島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