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正一

鎖定
施正一,男,1932年1月生,安徽省桐城市(今樅陽縣)人。中共黨員。施正一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民族學家和經濟學家,曾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生院(籌備組)負責人兼研究生部主任,曾擔任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國家民委學術委員會委員、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曾也任中國經濟學團體聯合會執行主席兼組織委員會主任。 [1-2] 
中文名
施正一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安徽桐城縣(今樅陽縣) [1] 
出生日期
1932年1月 [1] 
畢業院校
中國人民大學 [1] 
職    業
經濟學家、民族學家 [1] 
專業方向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民族學、民族經濟學以及科學的理論思維方法 [1] 
職    務
曾任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 [1] 
主要成就
提出並倡議創建了“民族經濟學”新學科,並且提出了“廣義民族學”的概念 [1] 

施正一工作經歷

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4年由國家重點選拔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系學習,師從前蘇聯著名經濟學家卡達拉耶夫教授,攻讀經濟學説史研究生學位,1957年畢業。1958年自願到中央民族學院(今中央民族大學)任教,期間擔任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務。 [1]  因病醫治無效,於2015年2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2] 

施正一研究重點

學術研究重點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民族學、民族經濟學以及科學的理論思維方法。 [1] 

施正一主要成就

1.創立“民族經濟學”
施正一1954年進入中央民族學院,不久便參與了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編寫民族問題三套叢書(後改為五套叢書)的工作。20世紀70年代,他開始着手民族學與經濟學的交叉研究。也就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發展戰略,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上來,這給施正一創建民族經濟學新學科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施正一認識到發展民族經濟對於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性,並開始探索新學科的創立。
1979年,在中央民族學院30週年校慶的學術研討會上,他發表了《關於創建民族經濟學新學科的幾點意見》,首次提出了建立民族經濟學新學科的主張。他指出,民族經濟學一方面是從民族角度出發來研究經濟問題,另一方面,又是從經濟角度出發來研究民族問題,民族經濟學的研究範圍劃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民族經濟學是研究世界上各個民族的經濟問題,而狹義的民族經濟學則是研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問題。1982年,施教授再次對民族經濟學進行了系統論證,到了1987年,施教授將他發表過的11篇論文彙編成《民族經濟學與民族地區四個現代化》,系統提出建立民族經濟學學科的主張。施正一強調,他所説的民族經濟學,不同人們所講的“少數民族經濟學”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學”,雖然它們之間存在多種聯繫和多種共同點,但有某些本質上的差異,也不同於西方國家中“經濟人類學”與“發展經濟學”,兩者不僅沒有任何聯繫,而且沒有什麼共同點。
民族經濟學1979年始建,1999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如今,民族經濟學作為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學科體系。2007年,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科進入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是中央民族大學三大國家級重點學科之一。中國已有23所院校研究機構設立了碩士點,5所院校研究機構設立了博士點。
2.創建“廣義民族學”
為創建廣義民族學,在施正一教授之前,包括林耀華教授、梁釗韜教授在內的老一代民族學家都花費了心血,年輕一代的民族學家李紹明、杜玉亭等人也做出了貢獻。
後來,施正一教授在他撰寫的《關於發展中國民族學的幾個問題》和《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來源”問題》等論文中,研究闡述民族學的研究對象、內容及實現任務等,同時把民族學劃分為“狹義民族學”和“廣義民族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施正一開始組織編寫《廣義民族學》一書。廣義民族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大學科,它是以“民族”這個特定的客體作為其研究對象,研究民族的形成、發展、變化和消亡的歷史過程,研究各個具體民族的具體特徵,研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而狹義民族學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民族學,主要研究現存的原始民族中的氏族制度或落後民族中的前資本主義的諸種文化形態。
3.系統闡明馬克思理論思維方法
基於幾十年的研究,施正一教授撰寫了《理論思維與經濟科學》一書。傳統觀點把馬克思《資本論》中應用的理論思維方法歸結為 “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施正一指出,這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他明確提出並系統闡明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判斷》與《資本論》中所應用的理論思維方法是 “表象——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並且論證了這個方法具有普遍的價值意義。
4.最早提出“西部開發”戰略
1988年,施正一率先提出了關於西部開發的問題。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施正一在考察和探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問題時,就發表了《關於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概念、特點與經濟發展戰略問題》、《加快西部民族地區經濟開發要靠各民族團結奮鬥》等學術論文,率先提出關於西部開發的概念和構想。施正一在充分考察、分析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構成與分佈、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基礎上,就西部開發的概念、特點、戰略方針與實現目標的各種依據做了較詳細的分析和論證。這為後來黨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構想做了一定的輿論和理論準備。
5.提出“宗教文化形態學”
在《施正一文集》附錄《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文化的幾種表現形態與宗教文化形態學》一文中,施正一首次提出了“宗教文化形態學”的概念,並對其研究的意義、對象、方法做了論述。 [1] 

施正一學術著作

頗有社會影響的學術著作有:《民族經濟學和民族地區的四個現代化》、《廣義民族學》(主編)、《西方民族學史》、《民族辭典》、《關於民族科學與民族問題研究》、《民族經濟學導論》、《民族經濟學教程》、《馬克思的經濟學説》、《中國西部民族地區經濟開發研究》(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辭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概論》(主要組編人)等,其中五部著作獲國家省部級優秀學術著作獎。

施正一社會影響

施正一教授學術研究範圍的重點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民族學以及理論思維科學。結合起來,提出並倡議創建了“民族經濟學”新學科,用大量的理論、事實和科學方法闡述了民族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主要範疇、研究任務與研究意義,以及它同“少數民族經濟”、“民族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經濟”的聯繫與區別,並且強調説明了它與西方國家的“經濟人類學”、“發展經濟學”的相似性及相異性。同時靈活地將這一理論思維方法應用到了民族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上,提出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差距”題及“加速發展”的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90年代以來已在廣西、內蒙、新疆等民族地區得以驗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