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方民族學史

鎖定
《西方民族學史》是2001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戴裔煊。 [1] 
中文名
西方民族學史
作    者
戴裔煊 [2] 
ISBN
9787801495389 [2] 
定    價
¥21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 
出版時間
2001-07
裝    幀
平裝
開    本
32
叢    書
人類學論叢

目錄

西方民族學史內容簡介

人類學者研究各個時代、各個地區的人類,通過自己的田野工作和理論思考,努力讓社會明白什麼是人,什麼是人的行為;人和人的行為為什麼會不一樣,又為什麼會一樣——人類學者對於“對立的統一”有特殊而深刻的理解。體質人類學者把人類作為高級動物來研究,研究人類內部從古到今的各種生物學差異;社會文化人類學者研究人的社會方式,研究其中的社會結構和文化象徵的意義和作用;考古學者從物質文化,尤其是古代的有形資料,解釋人類行為;語言學者研究作為文化傳承之載體的語言符號,由語言結構隱喻社會結構,以言語活動比附社會活動;民族學者觀察文化、體驗文化,聽取本土人的觀點。
人類學已經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從泰勒、摩爾根 ,到馬林諾斯基、拉德克里夫—布朗,從19世紀末的傳教士,到20世紀的本土人類學者,人類學走過了一段風風雨雨的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國際社會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暴力的作用降低,第三世界興起,逐漸走向開放,經濟和文化全球化與多元化並存,和平和幸福成為人們的普遍要求;另一方面,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走在前面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組織、勞資關係、企業管理和制定社會福利政策等等方面進行調節的同時,並沒有解決人的異化問題。面對頻繁的局部戰爭、種族糾紛、經濟危機、生態環境惡化等等,人們束手無策。與此同時,一場反文化運動和社會批判運動興起。在文學、藝術以及行為科學中,個人主題取代了社會主題,主觀取代了客觀。所有這些都深刻地影響了人類學,人類學者一方面繼續發揮實證的傳統,另一方面更加註重本土人的認知體系,也更加註重學術乃至人格反思。
在中國,人類學經過70多年的(大致從蔡元培《説民族學》算起)風風雨雨,進入了承上啓下的時期。中國已經走向世界,世界比過去更加開放,社會文化人類學也在信息社會和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發生或者正在發生一系列重要變化。中國的社會人類學(民族學)自70年代恢復和重建以來,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中國的社會文化人類學者和民族學者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注重研究傳統文化,也注重研究與國家建設有關的現實問題,研究“全球化”帶來的新現象。中國的社會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學,由於種種歷史原因,沒有得到一個從幼年到成年的自然生長過程,面對內部的需要和外來的影響,顯得有些準備不足。雖然他們對國家的學術建設和知識建設已經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不能完全滿足時代的需要。無論我們如何爭論社會科學有無國界,爭論是否需要借鑑西方人類學理論和方法,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本叢書的着眼點有三:翻譯介紹人類學經典之作;翻譯介紹與中國社會尤其與中國現實有關的重要著作;展示中國人類學者的理論思辨和田野工作的成果。編者希望以對話的視角,綜合的方式,介紹人類學的經典之作,展示近些年來國內外一些人類學理論和實踐的新發展,為同行們提供參考,為社會管理者以及其他有關人士提供新的知識。不過,我們不會拘泥於“平分秋色”式的全方位翻譯和介紹,而是立足國內,根據國內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的需要。當然,我們要聲明,我們只是從自己的眼光看問題,不一定就是“客觀的”;但這並不影響我們追求客觀,努力做到符合邏輯,行之成理。 [1] 

西方民族學史目錄

導言
第一章 民族學研究發展的由來
一、民族學發展遲緩的原因
二、民族學研究的孕育及其發展
第二章 民族科學的建立
一、進化論的確立與達爾文學説
二、人類的遠古及其文化的證實
三、民族學會的成立與民族學研究
第三章 進化學派諸鉅子及其學説
一、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 1826--1905)
二、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三、巴霍芬(Johann Jakob Bachofen 1815--1887)
四、麥克倫南(John Ferguson McLennan 1827--1887)
五、梅恩(Sir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 1822--1888)
六、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
七、泰勒(Sir 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17)
第四章 進化論氛圍中的民族學研究
一、種族優劣論
二、先史學
三、技術學
四、社會與宗教
五、初民心理
六、原始倫理與法律
七、原始經濟
八、語言學
第五章 歷史學派
一、德國文化圈派
二、英國播化派
三、美國曆史學派
四、其他
第六章 總體論派
一、功能學派
二、文化模式論派
第七章 回顧與前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