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氏螺螄

鎖定
方氏螺螄(學名:Margarya francheti):是田螺科螺螄屬動物。貝殼圓錐形,常有一個螺旋稜,在縫線和肩部有弱結節,每個螺旋體中間沒有突出的螺稜;早期的四輪(即成熟的幼殼)光滑,沒有螺稜或裝飾;肚臍周圍有三四根較弱的螺旋肋。
生長於常年淡水湖中。生於無水生植物的泥質至沙質基質,常生活於中國雲南滇池、洱海、建湖的水面下3-8米深處。適應以乾燥的小球藻粉為食。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方氏螺螄
拉丁學名
Margarya francheti
動物界
軟體動物門
腹足綱
中腹足目
田螺科
亞    科
環稜螺亞科
螺螄屬
方氏螺螄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J.F. Mabille, 1886)

方氏螺螄形態特徵

方氏螺螄
方氏螺螄(2張)
方氏螺螄貝殼大,圓錐形,高度可達近100毫米;綠色至紅棕色,厚實,堅固;塔尖細長,多數有7個膨脹的螺稜,其中包括兩個原螺稜,螺的上部除原螺稜外有發育良好的斜坡狀區域;前3輪螺紋光滑,無斜肩;下輪有3-4個螺旋稜,每輪肩部的螺稜和體輪縫線處的螺稜比較突出,其餘的螺稜減少和斷續,各輪不規則排列,有寬的縱肋,形成帶有螺稜的弱而稀疏的結節;3-4個弱發達的螺旋肋延伸到臍部。孔卵形,通常小於殼高,外唇下部和肩部有鈍角,內表面為藍白色,部分個體為紫色。臍部總是被內唇覆蓋。 [1] 
成熟的幼殼大,有4個輪生,中等透明,淺綠色或棕色;前3個螺紋光滑,無雕紋或斜肩,第4螺紋有明顯斜面但仍光滑;臍部有2-3個鈍的螺稜;孔卵形,近殼高的一半。一個取自子宮的個體幾乎與螺螄的幼體相同。 [1] 
蓋呈角狀,卵形,較薄,紅至黃褐色,具亞中央核及同心生長紋。核大,具顆粒或脈;厴蓋瘢痕大,比較粗糙,外面光滑,增厚;厴蓋幾乎和螺口一樣大。 [1] 
齒舌(N=3)長方形,有大約114-117排牙齒。中央齒鐘形,有大而寬的安全狀中央小齒,兩側各有5-7個較小的齒尖。側齒寬橢圓形,中央有一個大的方形齒齒,兩側有4-5個較小的齒尖。邊緣齒細長,稍長圓形;內緣齒具大而長圓形的中央小齒,兩側有3-4個較小的牙尖;外緣齒鈍,具10-12個小牙尖。 [1] 

方氏螺螄近種區別

與其他同是螺螄屬物種的區別,尤其是與螺螄相比,殼體隆起,其幼體殼沒有任何結節,下層海螺和體輪膨脹且螺稜較弱。與二肋螺螄(A.bicostata)的區別僅從殼上看,具有發達的軸向肋,臍周圍有數個弱螺旋肋,下輪有不規則的弱結節。 [1] 

方氏螺螄產地生境

生於無水生植物的泥質至沙質基質,常生活於中國雲南滇池、洱海、建湖的水面下3-8米深處。適應以乾燥的小球藻粉為食。大部分時間在實驗室中存活6個月以上。濕地——常年淡水湖(儲水面積超過8公頃)。 [1] 

方氏螺螄生活習性

螺螄屬動物以寬大的足部匍匐於湖底。與其他高度依賴水生植物為食的田螺科其他動物不同,它們是一種沉積物取食者,主要以湖底生長的硅藻和泥中的碎屑為食。濕地水體中良好的藻環境可為螺螄屬動物提供較好的食物來源,茁壯的莖葉不僅是藻生長的良好附着基質也是幼螺棲息、躲避與活動的場所,藻羣落可以改善水下光照和溶氧,能為螺螄提供賴以生存的環境基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