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拱乾

鎖定
方拱乾,初名策若,字肅之,號坦庵,又號甦庵、雲麓老人、江東髯史等。安徽桐城人。明萬曆二十四年四月初三日(1596年1月29日)生,卒於1667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官至少詹。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因受江南科場案株連於1659年被流放寧古塔,其五子方章鉞因與主考官方猶“聯宗”而中舉,皇帝令刑部將方章鉞“速拿來京,嚴行詳審”,子亦謫寧古塔。順治十八年即1661年赦歸故里,1667年客死揚州,時年72歲。拱乾好寫詩,在絕域仍“無一日輟吟詠”,留下不少描寫異地史詩,如《鬼妾嘆》是描寫黑龍江活人殉葬的陋俗。方拱乾著《絕域紀略》(又名《寧古塔》)一書,很有史料價值。方氏是桐城望族。其父方大美曾任御史、太僕寺少卿等職,生有五子,拱乾最小。拱乾少年聰穎,成童時能記六經,7歲“能屬詩文”。20歲時,詩文已為世人稱許,與同鄉姚孫森等5人為友,人稱“六駿”。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中進士,授官庶常。崇禎十三年授編修,累遷中允、左渝德,晉少詹事,充東宮(太子)講官。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闖王李自成率大順農民軍陷北京,明朝滅亡,拱乾被大順軍俘虜,初受酷刑,以行賄得免。清軍入山海關,李自成棄北京退山西,拱乾乘亂南歸。
中文名
方拱乾
別    名
策若
民    族
籍    貫
安徽桐城
出生日期
1596年1月29日
逝世日期
1667年

目錄

方拱乾生平

方拱乾所著作書籍 方拱乾所著作書籍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由於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等人推薦,拱乾被清廷起用為內翰林秘書院侍講學士,曾參與《順治大訓》、《太祖、太宗聖訓》、《通鑑全書》、《內政輯要》等書的編修。
後升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內翰林國史院侍讀學士。順治十四年(1657年)秋,拱乾第五子方章鉞參加南闈鄉試,考中舉人。十一月,南闈科場案發生,章鉞被言官劾為與主考官方猷“聯宗有素,乘機滋弊”而入獄。翌年拱乾受株連入獄。其長子方孝標、次子方亨鹹也陸續入獄。並於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被判處全家流徙寧古塔。
順治十六年閏三月初三(1659年4月23日),拱乾“率全家數十口”,與同案吳兆騫等一同出塞。七月十一日(8月26日)始抵寧古塔舊城(今黑龍江海林)。
拱乾至戍所後,建屋三楹。在屋外種植花果蔬菜,並效仿明代王守仁貶居貴州龍場驛時行事,將其所居命名為“何陋居”。當時,官府分給田地,授與種子,耕種以生。他有時“呼牛駕短犁”,“輟谷且種蔬”;有時又於雨後巡視菜圃;有時還植柳或鋤瓜。勞動實踐使他吟出了“荒哉飽飯六十年,白頭才知辨麥菽”(《力田行》)及“素餐六十年,白頭乃食力”(《摘蔬》)的詩句。
在戍所,與許多流人過從甚密。尤其與吳兆騫,經常“商榷圖史,酬唱詩歌”。“談詩論史,每至夜分”。彼此的唱和集《質》,是黑龍江地區最早的詩集之一,惜已失傳。
順治十七年夏,與吳兆騫同遊“東京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歸後寫有《遊東京舊址》等詩。
順治十八年冬,由於認修京師前門城樓工程而被贖罪赦還。歸後,“既老且貧,無家可歸”,流寓揚州等地,賣字為生。康熙元年(1662年)七月,據在寧古塔見聞,寫成《寧古塔志》(又名《絕域紀略》),分流傳、天時、土地、宮室、樹畜、風俗、飲食等部分,可稱是黑龍江第一部風物誌。
方拱乾諸書均記終年72歲。但其子方玄成於康熙六年元旦寫有悼詩《丁未元日》,內有“榻依親櫬曉”,“飲泣悦茲容”等句。以此推斷,可能卒於康熙六年(1666年)下半年,終年71歲。 [1] 

方拱乾作品

方拱乾“平生酷好為詩”,雖流離播遷,但無一日輟吟詠。其詩深受唐代詩人杜甫影響,自寫胸臆,晚年詩律更細。從出關到得到赦歸消息,近千日,“得詩九百五十一首”,幾乎一日一詩。其詩結集者凡五種,出關前有《白門》、《鐵鞋》、《裕齋》三集,均佚。出關後有《何陋居集》,歸途、歸後有《甦庵集》。其中,《何陋居集》詩作基本寫於寧古塔,堪稱為黑龍江現存第一部詩集,有很高史料價值。在詩中首次記述了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明代奴兒干都司永寧寺碑、清初黑龍江軍民抗擊沙俄歷史遺蹟與歷史事件等。

方拱乾家庭

方拱乾之子共6人,依次為玄成、亨鹹、育盛、膏茂、章鉞、奕箴。拱乾出塞時,奕箴年少,免於出塞,育盛與膏茂是於次年夏始抵寧古塔,因此當時僅玄成、亨鹹、章鉞及其他家口同行。
方氏父子六人及其家屬數十年戍邊,留下許多詩文,傳播了中原文化,抒發了流入悲憤之情。
參考資料
  • 1.    李興盛主編,歷代東北流人詩詞選注,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4.12,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