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

鎖定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於1973年出土於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為新石器時代後期陶器,為水器。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高14.1釐米,口徑28釐米,底徑10釐米,呈橙紅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條作為裝飾,內壁飾三組舞蹈圖。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後期馬家窯文化的代表,屬國家一級文物,2013年8月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
館藏地點
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出土時間
1973年
所屬年代
石器時期
類    別
陶器
出土地點
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
級    別
國家一級文物
所屬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所屬地區
北京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文物特徵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 孫家寨出土 舞蹈紋彩陶盆 馬家窯文化 孫家寨出土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高14.1釐米,口徑28釐米,底徑10釐米,呈橙紅色。上腹部弧形,下腹內收成小平底。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條作為裝飾。內壁飾三組舞蹈圖,圖案上下均飾弦紋,組與組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隔。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調一致,似踩着節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頭上都有髮辮狀飾物,身下也有飄動的斜向飾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每一組中最外側兩人的外側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 [1-2]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流傳歷史

1973年,為修建儲物倉庫,在開挖地基時無意中發現了很多彩陶殘片,施工人員馬上報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門,考古工作者們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當發掘漢墓甲區20號時,在其西側發現了一座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甲區M384,並把陶器碎片清理妥當送往北京,經過北京專家的復原鑑定,才知道當中有一件距今約5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珍寶。 [3]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出土環境

上孫家寨墓地是新石器時代墓地,位於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後子河鄉上孫家寨村。1973年至1981年青海省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發掘。發現居址和墓地,包括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卡約文化、辛店文化等遺存。清理出墓葬1000餘座,包括漢晉墓羣。史前墓葬有馬家窯類型21座、齊家文化2座。發現齊家文化灰坑100餘個。 [4]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文物鑑賞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內壁彩繪)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內壁彩繪)
這件舞蹈紋彩陶盆造型優美,特別是盆上直接描繪了原始先民生活場景的圖畫。舞蹈紋以單色平塗手法表現出類似剪影的效果,人物造型簡練明快,動態活潑,三組舞人繞盆沿形成圓圈,盆中盛水時,跳舞時的矯健身軀與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靜的池塘,池邊歡樂的人羣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韻味讓人心醉。從這小小的盆上折射出了當時製陶工藝的熟練和審美思想的進步。
內壁彩繪是盆的主要飾,施於口內腹上部,由三組舞蹈圖案組成。舞蹈圖之間以平行豎線和葉紋作間隔,上下則鈎以弦紋,上部一道,下部四道,使舞蹈圖看去如在舞台上演出一般。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頭面向右前方,右腿左前方跨出,踏着節拍,翩翩起舞,所着服裝不易分辨,但每人頭上均有一發辮狀飾物,臂部亦斜向伸出一飾物。從畫面看,五人動作協調,舞姿輕鬆自然,情緒歡快熱烈,場面也很壯闊。三組舞蹈圖案描繪的內容完全相同,人物動作也都一致,且有葉紋,豎線相間隔,似為同一畫面的多次重複。彩陶盆上的舞蹈內容不僅真實生動地再現了先民們羣舞的熱烈場面,更形象地傳達出他們用舞蹈來慶祝豐收、歡慶勝利、祈求上蒼或祭祀祖先的場景,反映出了五六幹年前人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舞蹈紋彩陶盆的整體畫面,寥寥幾筆把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畫面中人物佔有突出的地位,且神形通真。舞蹈紋彩陶盆是遠古時代的一幅現實主義佳作,不僅用筆飛動流暢,線條奔放嫺熟,而且構圖極佳,人物的舞蹈動作描繪得十分正確,舞姿綽約,有強烈的動態和節律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令人百看不厭。 [2]  [5]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文物價值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上的精美圖案,證明了當時人在從事狩獵的同時已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而陶盆的歷史價值,在於它生動地反映了五千年前先民的舞蹈,同時它還是狩獵舞蹈和農耕舞蹈交替時期的典型舞蹈文物。圖案所展示出的原始先民舞蹈的生動場面,是非常珍貴的形象資料,對於瞭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探索原始舞蹈起源、發展、藝術特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6-7] 
2013年8月19號,國家文物局將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 [8]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社會評價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主編夏徵農《大辭海·美術卷》:雖筆墨不多,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舞蹈紋在原始藝術中較為罕見,應是對原始宗教或巫術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9]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系教授李映福《中國文物鑑賞辭典》:此器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前創造馬家窯文化的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 [10]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嚴雲受《中華藝術文化辭典》:此圖發現給原始蹈提供了形象資料,也是中國繪畫史的珍貴材料,其歷史價值大於藝術價值。 [11] 

新石器時代舞蹈紋彩陶盆文物爭議

關於舞蹈內容説法較多,有認為是遠古時期氏族成員在舉行狩獵歸來的慶功會,跳着狩獵舞;也有認為是氏族成員裝扮成氏族的圖騰獸在進行圖騰舞蹈,舞蹈者頭上及身下的飾物,是人們為象徵某種動物而戴的頭飾和尾飾;更有認為是在進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豐收的儀禮舞等。 [1] 
參考資料
  • 1.    舞蹈紋彩陶盆  .中國國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06-08]
  • 2.    賀雲翱主編.中華國寶圖典:山東畫報出版社,2014.01:678-679
  • 3.    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圖四、圖五、圖版壹(上),《文物》1978年第3期
  • 4.    王魏總主編.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03:192
  • 5.    王志軍,黃林納編著.80件最有意思的中國陶瓷:文物出版社,2012.04:16
  • 6.    中華文化通志編委會編.中華文化通志76 第八典藝文 樂舞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2:366
  • 7.    呂章申主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品中的100個故事:文物出版社,2012.01:20
  • 8.    關於發佈《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18-06-08]
  • 9.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編輯委員會編纂.大辭海·美術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2:442
  • 10.    高大倫,李映福.中國文物鑑賞辭典:灕江出版社,1991年12月:2
  • 11.    嚴雲受主編.中華藝術文化辭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5.10:24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