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型農民社區

鎖定
新型農民社區,是指打破原有的村莊界限,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經過統一規劃,按照統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內搬遷合併,統一建設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和調整產業佈局,組建成新的農民生產生活共同體(也稱為“中心村”),形成農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務管理模式和產業格局。
中文名
新型農民社區
特    點
規模不等
產生時間
20世紀末
範    圍
全球

新型農民社區社區簡介

新型農村社區,是指xx市城市總體規劃、縣域村鎮體系規劃、鎮、鄉規劃中確定的,由若干個行政村或自然村整合而成的,參照城市社區標準規劃建設的空間佈局合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齊全,社區服務和管理體系完善,居住方式和產業發展協調,融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建設和服務、管理、自治為一體的城鎮或農村居民點

新型農民社區特點介紹

1、規模不等。少則幾千人,多則上萬人乃至幾萬人,完全由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資源稟賦和環境基礎而定。
2、基礎設施相當完善。新型農村社區的道路、供電、供水、通訊、購物、電腦網絡、有線電視、垃圾污水處理等各項設施基本齊全,可以保證農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服務全面覆蓋。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科技、法律、計生、就業、社保、社會治安、社會福利等政府各項服務全面覆蓋,很多事情羣眾不出村也能辦到。
4、居住環境優美。新型農村社區注意環境的美化、綠化、亮化,娛樂休閒設施齊全;羣眾的住房設計科學,既有獨門獨院的別墅,也有多層、高層、廉租房等不同樣式、不同面積的套房,羣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財力狀況選擇不同的住房標準。
5、社會管理得到加強。建立了黨總支、居委會、經濟協會、文化協會、老年協會、村民理事會等組織,社會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強。

新型農民社區經驗做法

新鄉市長垣縣:
(一)科學規劃,合理佈局。該縣按照“城鄉統籌,合理佈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先規劃後建設”的規劃原則,打破城鄉壁壘,突破區域界限,從中心城區、產業集聚區、重點鎮、新型農村社區、自然村五個層面,搞好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及專業規劃。結合城鄉一體化整體規劃,編制了三大配套規劃,即: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和新型農村社區規劃。根據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將全縣599個行政村規劃為119個新型農村社區,每個社區平均整合3個行政村,每個社區大體1500户,6000人左右,人均建設用地60—80平方米,每户不超過267平方米。在規劃過程中,讓羣眾廣泛參與,反覆徵求羣眾意見,規劃成型後在其顯要位置公示,接受羣眾監督。規劃一經確認,嚴格按規劃搞建設,嚴格落實“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規劃審批程序。為了理順城鄉規劃管理體制,在鄉鎮設立了村鎮規劃管理所,各行政村設村莊規劃管理員,形成了“縣規劃局—村鎮規劃所—村莊規劃員”的規劃管理體系,強化了規劃的有效管理和監督檢查。
(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長垣縣根據規劃編制方案,按照“規劃適度超前,建設穩步推進”的原則,把全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分四步走:2009年啓動全縣38個社區,五年基本整合建成;2015年,力爭所有社區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全部到位;2017年前,新型農村社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基本到位;2020年,全面完成119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任務。先行啓動的38個新型農村社區大都建在了縣城規劃區、重點鎮、幹線公路兩側、產業集聚區周邊等重點區域。遵循宜合則合、宜搬則搬、宜改則改、宜建則建的原則,分期分批推進。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舊村完善型、村莊合併型、產業帶動型、企業參與型、回鄉反哺型”等六種社區建設模式和“農民自建、集體代建、招商引建、社會援建”等四種建設途徑。如村莊合併型。長垣縣南蒲辦事處正在建設的南蒲新區、南蒲新村、西郭莊社區和陶行社區4個社區,合併了全辦事處的28個行政村,建成後騰出土地8000餘畝。舊村改造型。起重機配件專業村魏莊鎮了牆村,大部分道路和住房建成時間較短,且村內規劃較為整齊。主要是對舊房和損壞設施進行改造,保留了40%以上的住宅,減少了不必要的投資。在社區建設中,該堅持農民自願原則,充分考慮羣眾承受能力,鼓勵條件較好或急需建房的羣眾先建,不搞行政強迫命令和“一刀切”。規劃設計多種不同造價的户型供羣眾選擇,避免農户建房超出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合理確定社區住宅層數,鼓勵向多層、高層住宅發展。
(三)完善機制,投入驅動。長垣縣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投入驅動、機制推進。在資金籌措上,採取“縣級投入獎補資金,鄉鎮投入引導資金,鼓勵民企捐助資金,協調金融部門提供貸款資金”等多種形式,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步伐。同時,對在新型農村社區建房的農民,免費提供住宅户型圖樣、每户補助10噸水泥、對貸款農户補貼3萬元3年的貸款利息等優惠扶持政策。2010年以來,該縣各級財政、社會捐助、金融貸款、農户自籌等共投入社區資金7.54億元,其中市級以上1700萬元,縣鄉6318萬元,企業捐助6318萬元,農户自籌6億元。對整村遷建的按實際淨增土地給予土地出讓金淨收益100%的比例返還,用於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在每個社區建設前期,縣政府都補貼15萬元規劃費和50萬元啓動資金。
(四)創新思維,政策激勵。該縣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上,用足用活國家的各種優惠政策,特別是土地政策。通過合點並村,土地復墾,把土地的“三項整治”指標與城鄉建設用地指標增減使用相結合,即解決了社區用地缺乏和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又為城鎮發展提供了用地指標,實現了多贏發展。把舊宅拆除和復墾整理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凡是到社區建房的農户都要與村民委員會簽訂交回老宅基地使用權協議,保證建新拆舊同步進行。長垣縣對入住社區農民實行雙重身份,為其辦理城鎮居住地居民户口,享受城市居民的有關優惠政策,優先安排就業,仍繼續享有農村土地承包、計劃生育及惠農補貼等各種農民待遇;為入住農户發放社區特殊房屋產權證書,允許住房在本區域內流轉;完善科技、教育、文化、衞生等下鄉支農制度,為每個社區選配一定比例的優秀教師任教,至少配備一名財政全額供給的全職醫生。並針對“羣眾怕丟村子、村幹部怕丟位子、縣鄉幹部怕惹亂子”的思想,制定了“五不變”政策,即:村莊規模調整後,原行政村的土地承包關係不變;原行政村的各項承包、租賃合同及合理優惠政策不變;原村級資產、債權債務不變;原自然村村名不變;原行政村村民的福利待遇不變。出台了凡入住社區,居民到產業集聚區工作享有優先權,企業優先安排就業崗位,免費辦理工商登記手續,提供創業貸款,子女就學補貼等優惠政策。
(五)資源整合,聯包幫建。為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高涉農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該縣加強涉農資金項目整合力度,實施涉農項目資金優先向社區安排、捆綁使用,用於解決新型農村住宅社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交通、農業、衞生、扶貧、文化教育等部門項目資金,集中向新型農村社區傾斜。這些項目資金向新型社區傾斜的比例達80%以上,主要用於社區道路、綠化、供排水、文化大院、村民活動廣場、衞生室和便民超市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調動各方面力量,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加大幫扶工作力度,形成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合力,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推進速度。長垣縣從16個縣直單位抽調38名副科級幹部或後備幹部,從各鄉鎮抽調38名骨幹人員,與市派“聯包幫建”駐村工作隊員一起組成38個工作隊,到已啓動的38個社區進行幫扶工作,重點幫助社區做好規劃編制,宣傳組織,創業就業等工作。
崑山市:
(一)順應城市化進程,高起點建設農村新型社區
崑山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着眼於城市現代化,崑山對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確定了“三高”要求。一是高起點規劃。與城鎮體系相銜接,科學規劃農村新型社區的佈局,目標使70%的農民實現集中居住。為達到管理、服務最優化,合理確定社區規模,原則上每個社區建築總面積控制在30萬平方米左右,人口規模不超過1.5萬。對每個社區,超前規劃教育、文化、衞生、體育等配套設施,確保管理服務和社會事業設施一步到位。根據動遷小區規模、人員結構狀況,規劃建設集文化娛樂、餐飲、美髮、洗浴等功能於一體的鄰里中心或商業街區。二是高標準建設。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每個社區辦公、服務用房不低於300平方米的標準,去年崑山進一步提高標準,新建農村社區辦公、服務、活動用房不低於2000平方米,老城區社區不低於1000平方米。目前全市117個社區的辦公、服務、活動用房平均面積達到650平方米,其中3個社區超過4000平方米,16個社區超過1000平方米。三是高效能管理。加強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逐步理順社區居委會與政府職能部門,街道辦事處與社區黨組織,社區居委會與轄區中介組織、物業管理等方面的關係,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拓展農村社區服務功能
1、着力推進便民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建立三級便民利民服務網絡。按照“社區居民需要什麼,就發展什麼項目”的要求,重點發展家政便民、安全保衞、中介信息、文化娛樂、健身休閒,以及對弱勢羣體的幫扶解困服務、對老弱病殘的關愛服務、方便居民辦事的告知服務等。2004年建立了市、鎮、社區(村)三級便民服務中心(站),不斷改善服務質量,提高辦事效率。二是建立基層就業服務體系。在鄉鎮建立了勞動就業管理所,在社區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站)。同時,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不斷推出社區公益性崗位,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下崗人員就業。
2、着力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該市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逐步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範圍,建立了包括低保、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徵地補償、動遷補償等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困難羣體的基本生活。在社區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按照全市總體規劃,合理佈局公共衞生服務機構。同時,不斷完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建立了大病風險基金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三級幫扶體系,落實幫扶對象,為困難羣體提供有力的幫助。
3、着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把平安社區、平安村的建設列為“平安崑山”建設的重要內容。2004年,整合綜治、社區(村)警務、治保、調解、外來人員管理力量,建立了“五位一體”鄉鎮治安管理模式,農村每個社區都成立了警務室,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以“巡邏、治安、內保”為主體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網,形成了專羣結合、羣防羣治、覆蓋面廣、打擊精確、防範有效的工作體系。同時,全市加大了科技創安力度,按照平安小區的建設標準,完善社區保安設施,在農村全面推行“家庭小技防”。實施外來人口信息一體化管理模式,提高對外來人員的動態管理和控制能力。
4、着力推進公共文化教育服務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崑山文化、體育資源,發展面向村、鎮的文化事業、體育事業,豐富和活躍羣眾生活,增強社會凝聚力。充分利用農村社區文化站(室)、村民學校、綠色網吧、圖書閲覽室等文化設施,通過“文化三下鄉”、舉辦社區文化藝術節、創建學習型家庭、舉辦健康講座等活動載體,滿足社區居民求知、求樂、求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區教育方面,優先增加公共教育投入,調整優化各類教育佈局,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村、鎮輻射,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濟寧市汶上縣:
(一)堅持規劃引領,科學合理佈局。堅持規劃先行,着眼長遠,統籌規劃,委託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城鄉規劃院編制了《汶上縣統籌城鄉發展總體規劃綱要》、《汶上縣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同步修編了《汶上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科學確定了農村社區建設布點,將全縣493個行政村規劃為97個新型農村社區,優化城鄉空間建設佈局。按照統一聘請設計部門、統一支付編制費用、統一評審規劃、統一組織實施“四統一”標準,高標準做好新型農村社區詳細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確保農村社區規劃和建設質量。
(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功能。一是注重抓好社區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積極推進社區垃圾收集和污水處理,實現了雨污管網分流,所有回遷入住社區實行垃圾社區收集、縣集中運輸處理。二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搞好社區道路、水電管網、通訊設施及景觀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達到亮化、綠化、美化、淨化標準,徹底改善了羣眾生活環境。三是強化社區管理服務功能。所有新型農村社區都建立健全了社區黨組織和工作委員會,配套設立了羣眾調解、治安保衞、公共衞生、羣團組織、物業管理等機構。
(三)大力發展產業,實現持續發展。一是對通過掛鈎項目節約的農村建設用地指標,安排不低於40%的指標用於經營性用地,所得收益全部用於農村羣眾拆遷補償、困難羣眾安置和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規劃建設商業設施。各社區內都建設了部分商業門面,集中租賃經營,既方便羣眾生產生活,又增加集體收益,補貼社區居民水電支出和物業管理費用,避免了羣眾因入住樓房而造成支出增加的問題。三是建設社區產業園。堅持“一區一業(園)”原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的指標,預留不低於20%用於發展社區產業,促進社區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全縣圍繞新型農村社區,配套建設產業園10處,吸納26萬農民就業。四是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導社區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走股份經營的路子,讓農民成為股民,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增加羣眾的股份收入,促進社區建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