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洛伐克民族起義

鎖定
斯洛伐克民族起義(斯洛伐克語:Slovenské národné povstanie),是1944年8月斯洛伐克的反法西斯武裝起義。1939年3月14日,納粹德國策動斯洛伐克人民黨(Slovak People's Party)宣佈斯洛伐克“獨立”,將其變成附庸國。斯洛伐克人民廣泛開展了反法西斯抵抗運動。1944年8月上旬,蘇聯紅軍挺進喀爾巴阡山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鼓舞了斯洛伐克人民的反法西斯武裝鬥爭。
名    稱
斯洛伐克民族起義
地    點
斯洛伐克
參戰方
納粹德國,斯洛伐克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第一軍
結    果
德國及其附庸國獲勝,游擊隊抵抗持續
參戰方兵力
德國及其附庸國 40,000—83,000人
捷克斯洛伐克18,000—78,000人
傷亡情況
德國及其附庸國 損失約10,000人
捷克斯洛伐克 損失約10,000人,被俘處決5,304人
主要指揮官
戈特洛布·伯格爾;Ján Golian

斯洛伐克民族起義事件背景

1944年6月29日,斯洛伐克共產黨地下中央成立軍事委員會,籌劃起義。
1944年8月23日,羅馬尼亞發生政變推翻了與希特勒結盟的揚·安東內斯庫政權,轉而接近同盟國。1944年8月底,30名離開羅馬尼亞的德國軍官在斯洛伐克的馬丁火車站遇到了蘇聯旗下的斯洛伐克共產黨游擊隊,後者將他們解除武裝並逮捕。第二天清晨,這些德國軍官被槍斃。
這場屠殺成為一場起義的最初導火索。起義在短短几天內就席捲了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天主教神父約瑟夫·季索作為“領袖和總統”在這裏建立了一個法西斯獨裁政權。它與匈牙利、羅馬尼亞、克羅地亞保加利亞一道屬於納粹德國的盟友並在針對蘇聯的殲滅戰中給予納粹德國支持。
隨着1944年夏季納粹德國搖搖欲墜的東部戰線向斯洛伐克邊界靠近,後者國內的反對派勢力加緊籌備起義。其在民族委員會的指揮下建立了補給倉庫,制定了軍事行動計劃。而起決定性作用的則是一個擁有2.4萬名全副武裝士兵的軍團。 [1] 
8月23日,德軍在斯洛伐克地區集結,同日,傀儡政權要求德軍幫助鎮壓游擊隊。

斯洛伐克民族起義事件過程

8月29日以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為中心爆發的斯洛伐克民族起義相對於波蘭家鄉軍在華沙的起義有2個重要優勢。其一,它依靠的是擁有充足後勤和裝備的正規軍。其二,其準備工作是與蘇聯紅軍協調進行的,而非如波蘭那樣作為反對斯大林日後統治地位的象徵性行動。
德軍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就在斯洛伐克設有辦事機構,布拉迪斯拉發忠誠於希特勒的季索政府將反對派和游擊隊的活動記錄在案。由於德軍在佔領匈牙利以及羅馬尼亞改變陣營後預料到會與斯洛伐克軍隊產生問題,因此邊境附近的“先遣部隊”得以形成,30名德國軍官促使後者立即採取行動。
經過長達數月的撤退戰,北烏克蘭集團軍羣受益於蘇軍的疲態而得以穩定喀爾巴阡山脈以北的戰線。由此,起義軍的一個核心考量落空。短短2天內,德國後備部隊就解除了斯洛伐克起義軍的武裝並對起義者實施拘捕。
歷史學家克勞斯·舍恩赫爾寫到,這場快速勝利也誘使負責鎮壓斯洛伐克中部地區起義的黨衞軍高級軍官戈特洛布·伯格爾通過幾支臨時組建的戰鬥部隊以一種“和解行動”在短短几天內解決“問題”。伯格爾既未進行準確的形勢評估,也未設法建立連貫的戰線。而另一方面,起義軍獲得了志願者和游擊隊的增援,到9月中旬,他們已經成功控制了全國近半地區。
“斯洛伐克當時有很多戰俘營。隨着起義爆發,戰俘營被打開,很多戰俘加入到起義隊伍中來。來自蘇聯和西方的鬥士也來到這裏,”位於當年起義中心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的斯洛伐克民族起義博物館館長、歷史學家斯坦尼斯拉夫·米切夫説。最終多達5萬人站在起義軍一邊參與鬥爭。
9月1日,斯洛伐克民族委員會宣佈接管所有權力,建立第一起義軍,並着手在解放區實行民主改革。參加起義的近8萬人,除斯洛伐克人和捷克人外,還有許多外國反法西斯戰士。德國法西斯投入8個師的精鋭部隊鎮壓起義,起義軍遭到巨大犧牲。
直到德軍撤換總司令並增派部隊之後,情況才出現轉折。直到10月中旬,多支黨衞軍部隊(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黨衞軍第36武裝擲彈兵師“迭勒汪格”)的進攻最終擊潰了起義軍。10月28日,德軍佔領班斯卡-比斯特里察,起義軍領袖不得不宣佈投降,他們隨後死於德軍集中營中。起義武裝被迫向山區轉移。這場起義的犧牲人數估計高達2.5萬人。直至戰爭結束前,部分起義者仍與佔領者進行着游擊戰。 [1] 

斯洛伐克民族起義事件影響

“如果我們的起義在德國不如華沙起義那麼為人熟知,那完全是我們自己的錯誤,”米切夫説,“我們恰恰希望在德國更多地展示這場起義,比如2015年會在柏林舉辦展覽。儘管與華沙起義幾乎同時開始,參與的人數更多且解放的區域較之前者廣闊得多,但斯洛伐克民族起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場被國際社會遺忘的起義。”
在如今的斯洛伐克共和國,8月29日是國慶日。在斯洛伐克的紀念文化中,這場起義並非毫無爭議。捷克歷史學家和斯洛伐克科學院成員安東·施皮斯曾在1990年寫到:“從根本上講,它既非一場斯洛伐克起義,也非一場民族起義,站在其背後的不是斯洛伐克人民中的大多數,而只是少數共產黨人和其他一些人……斯洛伐克人民中的絕大多數站在斯洛伐克政府和總統約瑟夫·季索一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