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沙起義

(1944年8月1日波蘭發動反抗納粹德國的起義)

鎖定
華沙起義(波蘭語:Powstanie Warszawski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波蘭家鄉軍反抗德國佔領軍的戰役。這場戰役是在1944年8月1日開始的。波蘭家鄉軍的目的是想在蘇聯紅軍到達華沙前解放德國的佔領,以避免戰後由波蘭愛國者聯盟佔據主導地位。在波蘭方面有大約18,000名軍人和超過180000名平民死亡 [1]  ,另有大約25,000人受傷。德軍方面有大約17,000人死亡和9,000人受傷。
雖然華沙起義和華沙猶太人起義經常被人混淆,但是這兩個事件是沒有關係的。華沙猶太人居住區起義是在1943年4月19日爆發,比華沙起義早一年。而且,這兩個事件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華沙的猶太人的目的是寧願死在華沙,而不去集中營,所以他們在還有能力時抵抗納粹德國。一般認為,在整個華沙起義,波蘭地下軍沒有得到蘇軍的任何援助。雖然蘇聯紅軍早在1944年7月29日就已經達到維斯瓦河的東岸,但因為先前的攻擊已經使部隊疲勞不堪,在繼續進攻造成了更多傷亡後不得不暫停。
波蘭地下軍投降後,希特勒命令德軍將華沙夷為平地。結果85%的地方都被毀壞。直到1945年1月17日蘇軍才進入華沙。
名    稱
華沙起義
發生時間
1944年8月1日 至 10月2日
地    點
波蘭華沙
參戰方
波蘭,納粹德國
結    果
起義失敗,華沙遭到嚴重破壞
傷亡情況
波蘭 死亡18,000軍人,超過180000名平民死亡 [1] 
德國 10000人死亡,7000人失蹤、9000人受傷 [3] 
主要指揮官
博爾·科莫羅夫斯基
埃裏希·馮·登·巴赫-熱勒維斯基

華沙起義戰役背景

1939年10月,納粹德國佔領波蘭後,發起旨在粉碎波蘭民族,徹底奴役該國人民的行動,代號為“塔能博格”的蓋世太保別動隊到處搜殺波蘭精英,同時將波蘭的波茲南格但斯克在內的波蘭走廊等地劃入德國版圖,剩下的部分則變成“波蘭被佔領區總督管轄區”,實施殘酷的軍管統治。但波蘭人沒有屈服,待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利用戰前在國內構建的軍事體系,發展出一個龐大的抵抗運動網絡,不僅擁有游擊隊,就連政府機關、立法議會都樣樣俱全,形成“白天的波蘭屬於納粹,夜晚的波蘭則屬於人民”的局面。
1943年華沙猶太區起義遭到德軍殘酷鎮壓 1943年華沙猶太區起義遭到德軍殘酷鎮壓
1942年,根據流亡政府的指示,波蘭各地的抵抗力量合編為“家鄉軍”,他們克服種種困難,通過自行製造、黑市購買、盟軍空投和挖出波蘭軍隊潰敗前的物資等方式獲取武器。至1944年,“家鄉軍”發展至頂峯,總人數估計超過40萬人,擁有步槍輕機槍重機槍反坦克炮反坦克步槍和手榴彈等各類武器。
1943年初,德軍在東線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敗,之後蘇軍逐步向西反攻,德軍被迫向白俄羅斯烏克蘭方向投入大量兵力,對波蘭的控制變得鬆懈起來,國內軍決定趁勢發起“風暴行動”,痛擊德軍。該行動分三步:首先在靠近蘇聯的東部發動大規模起義;接着在蘇波舊國境線至維斯瓦河之間襲擊德軍;最後在波蘭全境發動起義,趕走德軍。在這個規模宏大的計劃中,收復華沙至關重要。
1944年1月2日,“風暴行動”正式展開。在蘇軍進攻的道路上,波蘭家鄉軍游擊隊掀起鋪天蓋地的暴動潮,把德軍後方攪得無一處安寧。由於親西方的波蘭流亡政府與蘇聯存在結構性矛盾,流亡政府總理米科拉伊奇克嚴令“國內軍”司令博爾,不惜代價地搶先控制華沙,在同盟國夥伴面前製造既成事實,避免因華沙被蘇聯控制而使國家走上蘇聯道路。
客觀而言,出於政治因素展開的華沙起義不符合“風暴行動”的行動總目標,因為之前“國內軍”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打了就跑”的游擊戰特點,可這一回卻要與德軍重兵爭奪大城市,且得手後不能放棄,完全忽視了“國內軍”尚不是正規武裝的現實。可是面對倫敦方面的嚴令,博爾將軍選擇了服從。
華沙起義的組織者是波蘭地下抵抗武裝“救國軍”,它從屬於1939年9月18日晚撤往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波蘭起義軍之所以選擇在那時發起武裝暴動,其中一個目的是想用本國武裝來解放波蘭,不想讓蘇聯紅軍染指,以避免波蘭被蘇聯赤化。
起義的組織者們初衷是,波蘭流亡政府趕在紅軍前頭返回華沙,否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就會搶先一步(該委員會是1944年7月底由斯大林倡議成立的),在波蘭就會出現一個親蘇政權。在蘇聯聯手德國瓜分波蘭後,加上的蘇波多年恩怨,波蘭人已經很難再相信斯大林了。當時,蘇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已逼近波蘭維斯瓦河,德軍被迫向西潰退。到1944年夏季來臨前,華沙城已為蘇軍的囊中之物。1944年夏,救國軍司令塔德烏什·科莫羅夫斯基向倫敦彙報説:“救國軍如果無所作為,波蘭人就會一齊倒向共產黨一邊。”波蘭救國軍希望獲取速勝,以“華沙的自我解放”來阻止蘇聯的染指。
以德軍不久就將撤離華沙為前提,救國軍指揮部擬訂了起義計劃:集中兵力攻佔華沙幾座關鍵的政府大樓,至少在蘇軍進入波蘭首都12小時前,宣佈波蘭流亡政府恢復行使權力。
現代紀念華沙起義的雕塑 現代紀念華沙起義的雕塑
華沙起義的籌備是揹着蘇聯秘密進行的,蘇聯政府和紅軍指揮部,都沒有接到有關起義的正式信息。而且起義軍也沒有提出支援要求,更沒有與漸漸逼近的蘇軍進行過協調。
1944年7月21日,暗殺希特勒的消息傳來後,科莫羅夫斯基認為德國已經崩潰,便下令救國軍於7月25日在華沙發動起義。不過他否定了在全波蘭發動起義的動議,他覺得那樣會便宜了進攻中的紅軍。
起義組織者們天真地以為,最多2至3天,氣數已盡的德軍就會一敗塗地,起義軍就能以最小的傷亡迅速拿下華沙。為了不妨礙德軍西撤,他們特意留下了一些重要的交通樞紐,包括維斯瓦河上幾座十分重要的橋樑。
被德軍俘虜的起義人員的證詞很能説明問題,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德國人讓所有波蘭人都去挖戰壕,以抵禦俄羅斯人,於是所有的波蘭愛國者都明白了,到了發動起義的時候了。我們計劃對德國兵繳械,並向全世界表明,波蘭不是在俄羅斯人或德國人手中,而是掌握在波蘭人手中,波蘭軍隊已做好了鬥爭準備。如果這一計劃成功,就能在政治上迫使俄羅斯人承認自由波蘭,承認流亡政府領導人米科萊奇克。”
各國情報機關的資料表明,起義軍的高期望值與英美的支持承諾有關。然而,盟軍的空軍難以飛過德國控制區域,美國空降部隊始終沒有露面,而英國也沒能確保華沙免遭德國轟炸機的襲擾。
1944年7月26日和27日,蘇聯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簽署協議,決定以1919年協約國劃定的“寇松線”來確定波蘭東部邊界。這項協議規定,在蘇軍進入波蘭國境後,交戰地區的最高權力由蘇軍總司令掌握,解放區的權力則歸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然後由該委員會創建波蘭新政府,整編波蘭本國軍隊。為配合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一道工作,蘇聯委派布爾加寧上將為蘇聯代表。
華沙起義中的波蘭家鄉軍 華沙起義中的波蘭家鄉軍
為了寬慰波蘭社會各界,1944年7月27日,蘇聯外交人民委員部發表聲明,強調蘇軍的目標是:“幫助波蘭人民擺脱德國侵略者的枷鎖,重建一個民主、獨立、強大的波蘭。”蘇聯政府還聲稱,波蘭被視為友好的主權國家,因而“不打算在波蘭設立自己的機構,並認為這是波蘭人民自己的事情。”
但幾乎就在同一時間,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在蘇軍進入波蘭境內後,對於軍事行動區域內與交戰有關的事務,由烏克蘭第1、白俄羅斯第1和2方面軍司令負責,民政事務則由上述各方面軍軍事委員會總體負責……要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在被解放領土上成立的政權機構建立友好關係,蘇軍佔領區與維持公共秩序、人口調動等有關的事宜皆應經由這些機構。除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以外,其他政權機構,包括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都不予承認。波蘭公民的私有財產和人身安全受蘇聯軍方和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的保護。”(當然了,我們都知道,開羅宣言早已宣告了波蘭流亡政府的結局。)
在起義前夕的7月30日,以米科萊奇克總理為首的波蘭流亡政府代表團從倫敦抵達莫斯科。7月31日,波蘭代表團受到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的接見。8月3日深夜,斯大林也親自接見了他們。米科萊奇克雖表示願與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合作,但堅持他的政府才是波蘭的合法政府。在上述會晤期間,米科萊奇克隻字未提對華沙起義的援助問題。代表團對華沙的情況一無所知。直到8月5日,米科萊奇克才收到救國軍總指揮部的通知:“1944年8月1日17點,救國軍與德國人在華沙發生了激戰。”
因波蘭流亡政府堅持自己是惟一的合法的政府,斯大林便改變了主意。雖然由於顧忌英美輿論,避免使蘇聯處於被動境地,蘇軍未直接接到停止進軍華沙的命令,蘇軍仍在向波蘭首都進發,但對近在咫尺的華沙城卻久攻不克。

華沙起義戰役過程

1944年8月1日,華沙起義爆發了。當天15點,大部分店鋪都不約而同地自動關了門。16點50分,許多條街道上突然響起了槍聲,隨即,槍炮聲在整座城市迅速蔓延開來。
傍晚20時,通過城裏的擴音器系統,德軍華沙警備區司令賴納·施塔格爾中將用德語和波蘭語發表了聲明:“我宣佈從即刻起,華沙全城戒嚴。平民不得上街,否則殺無赦。膽敢對德國公民所在建築開槍者,將立即被從地球上抹掉。”
在頭幾天裏,起義軍奪取了華沙的一些地區,但在攻擊德軍的行政機構時,遭到了敵人的頑強反擊。敵人不僅守住了各個機關大樓,而且還向城裏的許多地區進行掃射。
華沙起義中家鄉軍守衞路障 華沙起義中家鄉軍守衞路障
1944年8月5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羣參謀長克雷布斯通知第9集團軍司令福爾曼,增援華沙警備部隊。黨衞軍一個團、外加一個營和德軍控制下的俄羅斯解放軍一個混成團,將火速趕赴華沙。但在華沙軍民的拼死抵抗下,德國守軍和援軍都損失慘重。克雷布斯在此後的通報中説:“起初即興式的暴動還能控制,但僅靠現有部隊已難以鎮壓了。這一運動正越燒越旺,有波及全國的危險。在城市街區進行的巷戰中,我們的損失非常大。”德國的將軍們向希特勒彙報説,華沙正在進行激戰,叛軍的抵抗激烈而頑強。同時德軍在內部對特種兵和警察部隊發出警告説:“如果俄國人不在城市東北部和東南部止步,華沙可能將不保。”
德國華沙守軍指揮部要求多派援兵,尤其需要大量重型武器。各國情報機關報告説,納粹在城裏大肆槍殺平民,街道、院子和地下室堆滿了屍體。德軍在全城進行大搜捕,許多婦女和兒童被送進集中營或監獄。
這天晚上,希特勒還親自打電話詢問德軍駐華沙部隊司令埃裏希·馮·巴赫,“華沙上演的大戲”還將持續多久。德軍遵照希特勒夷平華沙的命令,開始瘋狂地搶劫金銀、貴重物品和繪畫,炸燬橋樑,摧毀房屋。
1944年8月13日,馮·巴赫趕到華沙城,親臨一線坐鎮指揮。起義軍與德軍的陣地犬牙交錯,華沙全城混戰成一片。德軍利用起義軍缺乏統一指揮的弱點,開始有條不紊地發起反擊。在重型武器裝甲列車、坦克和火焰噴射器的掩護下,起義軍的勢頭被死死壓制住了。
德國情報部門的報告説:“叛軍的情緒非常糟糕,原因是缺乏食物補給和武器,指揮也很差。這些匪徒從來沒有當過兵,指揮官帶的標誌也五花八門。叛亂分子主要是25歲以下的人,生活經驗豐富的年長者幾乎找不到,而知識分子大部分都逃走了。據目擊者稱,叛軍內部最近爆發了傳染病,人員遭受了重大損失。”
1944年8月末,白俄羅斯第1和第2方面軍試圖擊退位於華沙東北面的德軍集羣。9月10日,蘇軍第47集團軍和貝爾林指揮的波蘭第1集團軍聯手出擊,開始向華沙發動進攻。但有十萬之眾的德軍集羣不甘示弱,雙方在華沙東部地區展開激戰。至9月14日晚,蘇軍取得一定進展,逼近維斯瓦河。
城內戰線變化地圖 城內戰線變化地圖
1944年9月16日,波蘭第1集團軍一部登上了維斯瓦河西岸,而起義軍就據守在離河不遠的華沙南部和北部。從9月16日至20日,蘇軍總共有6個加強步兵營突進了華沙。但因維斯瓦河仍掌握在德軍手中,蘇軍的坦克和大炮等重裝備運不過河,第1集團軍的攻堅能力受到極大影響,同時原先和波蘭起義部隊接洽的聯絡點無法與波蘭人取得聯繫,他們在接頭之前就已經逃回城內了,即使那時他們沒受到德軍的攻擊。到9月23日,波蘭部隊傷亡慘重,死傷達3764人,不得不後撤。
眼看戰事毫無結束的可能,起義軍的情緒越來越焦灼:盟軍的援助在哪裏?蘇聯的增援部隊在哪裏?
起義領導層稱,已向蘇聯正式通知準備發動起義的情況,甚至還“挑明”了起義的起始時間,但到此時還沒有得到任何援助。波蘭流亡政府還提及了莫斯科廣播電台1944年7月的廣播,節目中曾號召在波蘭舉行人民起義。而在事實上,這些廣播只是一般性地呼籲波蘭人和歐洲其他國家人民拿起武器,在本國被解放領土上支援紅軍作戰。1944年8月13日,蘇聯塔斯社發表了一篇聲明,強調蘇聯與華沙起義無關,起義方事先沒有和蘇聯商量過。
同時在華沙城內,起義軍也並不是一塊鐵板,國家軍不僅不信任前來的波蘭人民軍,而且在城內剋扣波蘭紅色起義武裝的補給並且恐嚇要處決他們,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做出這類事情實在是令人惋惜。
有一種觀點認為,起義軍在籌備期間曾與克里姆林宮商議過,一個叫康斯坦丁·卡盧金的“蘇聯特使”就是證據。據説,卡盧金是跳傘進入華沙城的,是蘇軍派往救國軍指揮部的聯絡官。但據有關文件證實,蘇軍指揮部根本沒有向華沙派遣過這類人員。那麼這位“信使”卡盧金又是何許人呢?
1944年8月2日,救國軍巡邏兵抓獲了一個老百姓打扮的人,他自稱是蘇聯的偵察兵,是紅軍指揮部委派來華沙與起義軍建立聯繫的。此人就是康斯坦丁·卡盧金,他曾任蘇軍第337步兵師第1131步兵團團長助理,1942年5月在哈爾科夫城下的戰鬥中受傷被俘。1942年9月,他自願參加了偽“俄羅斯解放軍”宣傳員培訓班,結業後便開始了積極的反蘇宣傳活動,在集中營裏鼓動蘇聯戰俘“棄暗投明”。
1943年5月,卡盧金在波蘭南部城市琴斯托霍瓦波蘭工人黨(共產黨)搭上了關係。1944年7月20日,波蘭工人黨派他前往華沙,被救國軍巡邏兵抓住,押到了華沙地區指揮官安東尼·赫魯斯採爾上校的指揮部。救國軍指揮部對卡盧金的老底是有數的,卻並沒有戳穿他的謊言,而是繼續與他玩下去:“紅軍特派員”卡盧金的亮相給人造成一種印象,救國軍已經與蘇聯紅軍聯繫上了,勝利的曙光就在前頭。
德軍用重炮轟擊起義軍控制的華沙市中心 德軍用重炮轟擊起義軍控制的華沙市中心
1944年8月6日,救國軍司令科莫羅夫斯基決定利用一下這位“特派員”。卡盧金便籤發了一份致斯大林的電報,請求向波蘭首都的起義軍提供援助:
“致莫斯科,斯大林元帥:1944年8月5日,我與華沙指揮員建立了個人聯繫。起義民眾在與德國鬼子的鬥爭中表現英勇。我審視總體軍事形勢後得出結論,為加速戰勝我們共同的敵人,除部隊的英勇鬥志以外,起義軍還需要下列東西:自動步槍、彈藥、手榴彈和反坦克炮……德國空軍正在摧毀城市,炸死和平居民,但英勇的華沙人民相信,您不久就會給予最慷慨的援助。華沙,1944年8月6日,華沙救國軍指揮部。卡盧金·康斯坦丁大尉。”
科莫羅夫斯基將電報發到了倫敦,請求轉發到莫斯科。收到這封奇怪的電報後,莫斯科有關方面深感困惑,不知電報中的卡盧金究竟是什麼人。數月之後的1944年9月19日,卡盧金領受救國軍的任務穿越前線時,在華沙郊外被蘇軍抓獲。
卡盧金在審問中説,他自華沙起義爆發後,因害怕與德國人和波蘭工人黨有瓜葛而被殺,他在被救國軍抓獲時便謊稱:自己是蘇聯情報官,是在1944年7月被派到敵後的。卡盧金向審訊人員詳細交待了電報一事:“今年8月5日,當着救國軍華沙指揮官蒙特上校和其參謀長的面,我草擬了這封發給斯大林的電報……我發往倫敦的電報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讓人覺得它出自蘇軍指揮部駐華沙特派員之手。”
1944年9月9日,科莫羅夫斯基在起義軍勝利無望的情況下,致函德軍華沙城南指揮官京特·漢斯·羅爾,表示起義軍準備投降,但要保證所有戰鬥人員的戰俘權利,並要其對華沙平民做好安排。羅爾將軍承諾確保戰俘的全部權利,同意將波蘭平民和行政機關疏散到作戰區域之外,但必須在9月10日16時前投降。而科莫羅夫斯基還指望德軍東線速敗,並幻想能堅持到英美的援助到來,便想盡量拖延時間。
直到1944年9月27日,見起義軍遲遲不肯繳械,德軍對起義軍佔領的城區發動了決定性攻勢。在大敵當前的緊急形勢下,科莫羅夫斯基拒絕了向進逼而來的蘇軍靠攏的建議,沒有向維斯瓦河對岸突圍。9月28日,起義軍就放下武器事宜開始與德軍舉行談判。1944年10月2日,救國軍司令科莫羅夫斯基向德軍華沙部隊司令馮·巴赫簽下了投降書。
德國各家報紙和電台報道説:“歷經許多個星期的激戰,這座城市幾乎全部被毀。”戰鬥是那麼慘烈,德軍士兵古斯塔夫·戴維德哈茲回憶説:“我慢步行走在街上,到處都能看到一派狼籍的景象。在這裏,每一棟房屋都成了戰場。”

華沙起義賠償問題

由於在冷戰期間東西方陣營的對峙和相對隔絕,聯邦德國與蘇聯陣營的東歐國家關於戰爭賠償問題的接觸要等到東西方“破冰”,即上世紀70年代時任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主政時實施以和解為目的的“新東方政策”,以及冷戰結束之後。20世紀70年代,德國賠了波蘭14億馬克 [4]  。德國統一之後設立了5億馬克的“德波和解基金”,為波蘭的納粹受害者提供“人道援助”;2000年,德國政府又出資18.1億馬克設立了“記憶、責任與未來基金”,為波蘭的強制勞工提供補償。德國認為,波蘭政府已經在1991年10月16日的外交照會中表示不再提個人的戰爭賠償問題,這就意味着兩國之間已經不存在個人和國家戰爭賠償問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