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托列托夫定律

鎖定
斯托列托夫定律(英語:Stoletov's law):金屬表面受電磁輻射所感生的光電流和輻射光的強度成正比例。這定律被稱為光電效應的第一定律。它是亞歷山大·斯托列托夫於1888年發現的。
中文名
斯托列托夫定律
外文名
Stoletov's law

斯托列托夫定律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又稱電磁波(英文: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M radiation or EMR),是指同相振盪,且互相垂直的電場磁場,在空間中以的形式傳遞能量動量,其傳播方向垂直於電場與磁場的振盪方向。
電磁輻射的載體為光子,不需要依靠介質傳播,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光速。電磁輻射可按照頻率分類,從低頻率到高頻率,主要包括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伽馬射線。人眼可接收到的電磁輻射,波長大約在380至780nm之間,稱為可見光。只要是本身温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除了暗物質以外,都可以發射電磁輻射,而世界上並不存在温度等於或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因此,人們周邊所有的物體時刻都在進行電磁輻射。儘管如此,只有處於可見光頻域以內的電磁波,才可以被人們肉眼看到,對於不同的生物,各種電磁波頻段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不同。 [1] 

斯托列托夫定律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是指光束照射物體時會使其發射出電子的物理效應。發射出來的電子稱為“光電子”。
1887年,德國物理學者海因裏希·赫茲發現,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電極上,可以幫助產生電火花。1905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發表論文《關於光產生和轉變的一個啓發性觀點》,給出了光電效應實驗數據的理論解釋。愛因斯坦主張,光的能量並非均勻分佈,而是負載於離散的光量子(光子),而這光子的能量和其所組成的光的頻率有關。這個突破性的理論不但能夠解釋光電效應,也推動了量子力學的誕生。由於“他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愛因斯坦獲頒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研究光電效應的過程中,物理學者對光子的量子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這對波粒二象性概念的提出有重大影響。除了光電效應以外,在其它現象裏,光子束也會影響電子的運動,包括光電導效應光伏效應、光電化學效應(photoelectrochemical effect)。
根據波粒二象性,光電效應也可以用波動概念來分析,完全不需用到光子概念。威利斯·蘭姆與馬蘭·斯考立(Marlan Scully)於1969年使用半經典方法證明光電效應,這方法將電子的行為量子化,又將光視為純粹經典電磁波,完全不考慮光是由光子組成的概念。 [1] 
參考資料
  • 1.    Jackson, John David, Classical Electrodynamic 3rd.,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9, ISBN 978-0-471-30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