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斬龍劍的傳説

鎖定
斬龍劍的傳説,斬龍劍亦稱斬龍箭,是關於安徽省廣德縣茅田山風景區內響水灘瀑布附件一處景點的傳説,現擬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斬龍劍的傳説
流傳區域
安徽省廣德縣境內
性 質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名稱
斬龍劍也稱斬龍箭

斬龍劍的傳説簡介

斬龍劍的傳説,斬龍劍亦稱斬龍箭,是關於安徽省廣德縣茅田山風景區響水灘瀑布附件一處景點斬龍劍的傳説。斬龍箭的傳説,擬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 

斬龍劍的傳説斬龍劍

斬龍箭廣德縣旅遊“十三五規劃”重頭戲“太極七星”,茅田山.四合楊灘版塊中的響水灘瀑布風景區主要景點。斬龍箭下游有一座古石拱橋(據《廣德州志》記載稱謂魚龍橋,又名回龍橋),橋面離水面有8米多高,橋面現有兩塊石板,長約6米,寬約1米。
斬龍劍位於廣德縣茅田山風景區響水灘瀑布附近(屬於四合鄉水塘村),在回龍橋旁有座“七寶如來蓮花寶冠石台”,又稱為“蒙山出食台”,當地老百姓俗稱斬龍箭。相傳建於清朝
斬龍箭由箭頂至基座高約4米,整座箭身由一塊巨石雕鑿而成,箭失、箭身、箭基座祤祤如生。箭身共有八個面,都刻有字,隱約可以分辨出“南”、“無”、“甘”、“露”、“王”、“如”、“來”、“怖”、“畏”、“勝”、“寶”、“身”、“方”、“菩”等字跡。
斬龍劍 斬龍劍

斬龍劍的傳説傳説

斬龍劍的傳説傳説一

當地民間傳説這座古石拱橋原由八塊石條併成,有5米多寬,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道。橋的兩側有兩座廟宇,由於來往的行人很多,廟裏的香火也很旺。茅田山鯉魚精、烏龜精和蛟龍精長年棲息在雪水澗上游的深潭裏。而深居響水灘中的這條蛟龍精因沒有得到人們的香火供奉而非常生氣,心中始終耿耿於懷,總想着報復兩岸的百姓。一個夏天的傍晚,天空烏雲密佈,片刻之後電閃雷鳴,狂風大作。蛟龍精、烏龜精、鯉魚精趁機泛水作亂。
這條蛟龍鑽出水面,用它的尾部猛抽橋面,魚龍橋8塊橋面頃刻間被剷斷了6塊。鯉魚精因修行不夠,遭雷擊身亡,化着鯉魚石(現被響水灘水庫蓄水淹沒,老人講,沒修水庫之前,鯉魚石石背上還留有被雷公擊穿個窟窿,碗口大。所以鯉魚石就天天望着茅田山,期望有朝一日“躍龍門”)。蛟龍精和烏龜精則繼續泛水作亂,危害一方,雪水澗兩岸百姓深受水患之苦。
人們便商議刻箭屠龍,並祭祀請祠山王張渤降龍治蛟,據説蛟龍被祠山大帝降服之後,雪水澗就再也沒有發生水患,蛟龍精則化着瀑布流水,順河流淌,烏龜精也被降服化着形似龜狀巨石,在斬龍箭上游10米處長卧。
斬龍劍 斬龍劍

斬龍劍的傳説傳説一

明太祖皇帝朱洪武在江南起兵,駐蹕安徽省廣德祠山廟,得天下後,唯恐能人輩出,危及大明江山,命軍事劉伯温觀天象、破地勢、除龍脈。劉伯温就夜觀天象,發現廣德祠山廟,州南龍氣盛,便雲遊至此,點化蛟龍,保大明江山三百年。哪知明朝皇帝不理朝政,奸臣當道,民不聊生,沒到三百年,大明王朝衰落,法力漸失,蛟龍性起。
到了清王朝,蛟龍游龍泛水,欲順水而下經桐汭河郎川河南漪湖弋江、長江歸東海。於是水漫雪水澗、浪打茅田山,傷及無數無辜百姓,當地民眾於是建造了這座斬龍箭,祭祀請祠山王張勃降龍治蛟。蛟龍被祠山大帝制服後,被觀音菩薩雲遊至此點化得道,修煉成仙,終成正果,造福一方。
當然,這都是神話傳説,水患的治理主要歸功於興修水利和對環境的保護。幾百年過去了,如今的斬龍箭依然靜靜地佇立在回龍橋上游的雪水澗旁,它就象回龍橋和雪水澗的守護神,庇佑着回龍橋及雪水澗兩岸百姓安居樂業、風調雨順。

斬龍劍的傳説考證

斬龍劍的傳説為廣德縣四合鄉水塘村民眾世代相傳,據考證明末清初在當地就有斬龍箭、回龍橋的傳説故事,當地村民眾均能説上一段有關斬龍劍的傳説故事。

斬龍劍的傳説現狀

斬龍劍的傳説斬龍箭

斬龍箭作為響水灘瀑布一處景點,亟待保護現有文物,積極搞好交通、旅遊配套設施,打造非遺旅遊名片。

斬龍劍的傳説非物質文化保護

隨着當地民眾的外遷、人員流動的增減,以及知曉此傳説的老一輩人的逐漸離去,這個傳説故事在年輕人中變得模糊起來,知道完整故事的年輕人越來越少,面臨着失傳的危險,需要採取保護性措施予以保護,避免失傳。

斬龍劍的傳説意義

斬龍劍的傳説是民間傳播較為廣泛的美麗而神奇的故事,它反應了那個時代當地民眾對自然水患的一種無奈和恐懼,也反應了當時生產力的落後,人們把對水患的治理寄希望於神仙、神明,是當時民眾內心對安居樂業、美好生活的一種渴望。
斬龍劍的傳説故事本身反映了當時生產力落後,人們對自然災害的一種恐懼和無奈的心情,更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待。
斬龍劍的傳説對研究廣德縣關於張渤治水的祠山文化,以及當地的歷史、科技與生產力水平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這對研究南部鄉鎮民眾對張渤治水的信仰提供重要參考,也反映了祠山文化在南部鄉鎮的廣泛民眾基礎。
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把風景區景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緊密結合,打造歷史文化與旅遊業同時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