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斬草除根

(漢語成語)

鎖定
斬草除根(拼音:zhǎn cǎo chú gē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 [1] 
斬草除根指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長。比喻徹底剷除禍根,不留後患。連動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1]  [5] 
中文名
斬草除根
拼    音
zhǎn cǎo chú gēn
近義詞
剪草除根削株掘根
反義詞
養癰貽患
出    處
《左傳·隱公六年》
注音字母
ㄓㄢˇ ㄘㄠˇ ㄔㄨˊ ㄍㄣ
語法結構
連動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

斬草除根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斬草除根”。 [1] 

斬草除根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有一次衞國與陳國聯合去討伐鄭國。鄭國的鄭莊公請求陳國的陳桓公,希望講和。陳桓公不答應,他的弟弟陳五父勸他説:“與善人親近,與鄰國和睦相處,是最寶貴的東西。我看還是與鄭國講和吧!” [2] 
聽了弟弟的話,陳桓公很生氣,説:“宋國和衞國是強大的國家,我害怕他們難為我;可鄭國是一個小國,我去攻打它,它難道還能把我怎麼樣呢?”於是繼續攻打鄭國。 [2] 
兩年以後,鄭國強大起來,派兵侵襲陳國,把陳國打得大敗。鄰國眼看着陳國吃了敗仗,然而卻坐視不救。人們議論説:“這是陳國自找苦吃,長期作惡事不知改悔。古書有言,做惡事容易,這猶如燎原烈火一樣,無法撲滅,最後必然將大禍引到自己頭上。”周朝的大夫周任講過這樣的道理:“作為國家的國君,對待惡事應像農夫對雜草一樣,將它們剷除,連根挖掉,不讓它們再生長出來,這樣做的結果,善事才能伸張起來。” [2] 

斬草除根成語寓意

古語有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對於禍患,要防微杜漸,要斬草除根,要把禍患消滅在萌芽狀態,要果斷堅決。小草易除,大樹難拔。對於禍患幼苗,不要心存憐憫,不要心存僥倖,更不要婦人之仁,歷史上西楚霸王項羽就是心存婦人之仁,最後被逼自刎烏江。如果不能斬草除根,最終必將自食禍患。成語告訴人們,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犯罪。懲惡揚善,除惡務盡,不可為自己留有餘患。 [3-4] 

斬草除根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斬草除根”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長。比喻徹底剷除禍根,不留後患。連動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 [1]  [5] 
  • 運用示例
元·楊景賢西遊記》一本二出:“我在這江邊住坐,若有些蹺蹊,不是好事,必須斬草除根,春到萌芽不發。” [1]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連枝秀》:“半世連枝帶葉,算從前,歷盡虛花,一朝劃草除根,到此際方成結果。” [1]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楔子:“某想剪草除根,萌芽不發,乃詐傳靈公的命,差一使臣將着三般朝典,是弓弦、藥酒、短刀,着趙朔服那般朝典身亡。” [1] 
清·吳趼人《九命奇冤》一八回:“此刻一把火,一縷煙,管保連養福也死在裏面,真是算剷草除根的。” [1] 
清·曹雪芹《紅樓夢》六九回:“或暗中使人算計,務將張華治死,方剪草除根,保住自己的名譽。” [1] 
李劼人《大波》二部七章:“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卻又非常同情,認為對付官軍,理應這樣斬草除根地殺,要是放一個生,反而不是好事。” [1] 

斬草除根逸聞趣事

戰國時,晉國的晉勵公在位的時候,有六名權臣執掌大權。胥僮和長魚矯向勵公進誅説:“權臣的權力與君王匹敵,凡事都要和主君爭權,對上威脅君主,對下貪贓枉法,結黨營私,這樣下去,國家怎麼可能安定呢?” [6] 
勵公接受了這個建議,殺掉了共中的三位權臣。胥僮和長魚嬌又進諫道:“犯有同罪的人沒有一起處死,留下的必定心懷恐懼、怨恨,擔心得到同樣的懲處,必會心生不軌,如給他們時間準備,將更加危險。” [6] 
勵公想了想,還是覺得下不去手,説:“我已經殺了三個了,我不能如此殘酷,通通把他們都處死。”“可是君王您不想太殘酷,他們可是不會對您手下留情的。可是勵公這一次,並沒有聽其勸告。三個月後,剩下的三位大臣果真叛亂,殺了晉勵公。 [6]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966
  • 2.    桑楚主編. 中華典故[M]. 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09:258-259
  • 3.    楊曉明,閆嘉著. 話説中國智謀[M].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1996:507-508
  • 4.    高坊清編著. 《戰國策》七彩人生[M]. 北京:現代出版社, 2015.06:232
  • 5.    斬草除根的解釋|斬草除根的意思|漢典“斬草除根”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4-01-05]
  • 6.    雨陽編著. 智慧與成功[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14.11:32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