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化貧血症

鎖定
不中不西,非洋非土,雖然名為國畫,但是,無論是題材內容,還是表現手法,都遠離中國文化的內涵意韻,根本看不出是出自中國畫家之手,也與所謂的中國畫的底藴相去甚遠。在國畫創作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所謂中國文化貧血現象。
中文名
文化貧血症
類    型
國畫
原    因
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普遍缺失
背景資料
以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體系為旨歸

目錄

文化貧血症背景資料

中國畫理所當然地應該是以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體系為旨歸的。儘管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對畫家的繪畫才能、筆墨技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內核和美學標準卻一直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通。傳統畫論中稱中國畫為“文之餘也”或“文之極也”。“餘”也好,“極”也罷,都強調中國的傳統文化修養乃是中國畫的根基所在。當代中國畫創作本應以中國文化的修養作為其有力的支撐,真正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許多藝術院校的中國畫專業名存實亡,而代之以所謂的水墨畫。似乎有了造型能力就什麼都能畫,中西畫種的區別只在工具材料的轉換。
部分院校的中國畫專業被取消,籠統地改作繪畫專業。不少美術院校的學生名義上學的是中國畫,但主要接受的是西式的美術造型訓練,而中國畫畫家所必備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卻缺失多多,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然,西式的藝術造型訓練對掌握美術的基本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中國畫的學習和研究,更應該建立在完整的中國文化架構基礎上。中國畫不僅僅是一門技藝,而是中國文化體系中有機的一環。由於缺少中國文化的底氣,現在不少中國畫畫家的所謂創新,往往行之不遠,熱鬧一時後復歸沉寂。
社會上還有部分中國畫畫家借中國畫的程式筆墨為傍身之技,筆墨在他們手上已經成為形式的軀殼。不管是科班出身還是江湖畫手,如果在中國文化素養方面有所缺失,都是會失去中國畫的靈魂的。沒有了中國文化脊樑的支撐,真可謂有筆墨為零,沒有筆墨也等於零。 國內美院招生表面上很火,實際上許多人是考其他專業沒有把握,才“轉投”美術專業的,並非出於熱愛。而在美術各個專業中,國畫又排在最後,設計、油畫等專業考不中,才勉強“邁入”國畫之門。沒有高素質、對中國畫充滿熱愛之情的一流人才,何談振興中國畫?

文化貧血症簡介

貧血的原因何在?缺文化,所以叫文化貧血症。貧血可不是鬧着玩的事,四肢乏力,頭昏眼花,幹什麼都沒勁。但奇了怪了,那些患了文化貧血症的畫家們卻如打了雞血似的,畫得更歡,賣得更貴,活動得更多。
現在的某些國畫家們,嘴裏説着傳統,一下筆,傳統不知跑哪裏去了;嘴裏喊着師造化,已經好幾年不出門,光忙着在家裏數賣畫的錢,所以“頗具規模的中國畫畫展裏,有相當一部分參展作品不中不西,非洋非土,雖然名為國畫……卻遠離中國文化的內涵意韻。”

文化貧血症狀況

《文匯報》日前刊發了《中國畫誰來畫?》的文章,文中説,當下中國畫創作患了文化貧血症,並稱“徐悲鴻的國畫是油畫家玩的國畫,與潘天壽的國畫境界相去甚遠。”,“套用"貧血論"説法,徐悲鴻的國畫是貧血的國畫,潘天壽的國畫是文脈清晰的國畫。
中國畫的門檻高在國畫家要通書法,要會作詩,要懂篆刻甚至更多。通書法,筆力才厚,筆法才對;會作詩,説明你文學修養不錯;懂篆刻,構圖、細節才會有新意,否則,你畫出來的國畫看上去會“很貧血”。
當下,國畫確實沒落了,因貧血而沒落,因當代藝術的過分招搖而沒落。畫的人少,就比踢球的人多些,畫得好的人更少。場面上熱鬧的某些國畫名家們是不足信的,是徒留虛偽的謙遜或不明就裏的張狂。
但中國畫還得有人去畫,問題是,由誰來畫?我們不能光指望美院、畫院、研究院能培養多少國畫英才出來,我們需要“高文化素質,對中國畫充滿熱愛之情的一流人才。”振興中國畫便指日可待。但願不是奢望。
[2] 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