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教育轉型期的抉擇與行動

鎖定
《教育轉型期的抉擇與行動》,徐傳德著,2007年06月商務印書館出版社出版。本書針對我國教育轉型期的特點,從理想的理念與不理想的“實踐”、城市發展與教育創新、教育質量與素質教育、教育行政與教育經營、隊伍建設與教育行風五個方面,討論教育熱點、難題問題,進行理論思考,提出應對之策。
中文名
教育轉型期的抉擇與行動
作    者
徐傳德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
2007年6月1日
頁    數
377 頁
定    價
33.0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100055130

教育轉型期的抉擇與行動圖書目錄

讓教育行動更富理性(代序)
一、理想的理念與“不理想”的實踐
仰望理想的天空走實腳下每一步
當前教育發展的四個制度性問題
教育問題與社會問題
教育必須追求功利之上的超越
二、城市發展與教育創新一
南京教育的實踐分析與發展思考
建一流教育創教育名城
學在南京 [1] 
打造全國教育名城
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教育
加入WTO對南京教育的影響及對策
世紀之交的教育謀劃
尋求推進教育發展的大智慧
走近世界前沿對話國際教育
職業教育的八個關係
三、教育質量與素質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
關於素質教育的再思考
新時代呼喚教育質量的新追求
從全面普及走向全面優質
全面、優質、縱深推進素質教育
實踐作答--我們這樣推進素質教育
構建南京人才成長立交橋
生命的幸運
以特色贏得發展
向着太陽歌唱
四、教育行政與教育經營
一個教育實踐者的理性思考
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學教育
完善評估標準擴大優質資源
實施“教育券”制度的可行性
努力推進教育公平
公共教育投人應該堅持同等享受
談談地方教育理財
教育行政必須關注的若干問題
常規管理不會過時
以管理的精度謀求教育現代化的高度
五、隊伍建設與教育行風
教育系統“公選”幹部的運作模式研究
創新工作機制加快教育人才隊伍建設
構建幹部激勵平台
圍繞中心責任共擔
新時期如何加強師德建設
做有正氣、有追求、有作為的教育領導者
當政府形象的代表做全體教師的表率
好教師應具備的三種力
童心母愛,做斯霞式人民教師
結語
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上

教育轉型期的抉擇與行動圖書序言

我和南京市教育局徐傳德局長相識、相熟多年,覺得他是一位富有理性的教育實踐者。像徐傳德那樣把對教育的理性思考與積極的教育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這對於教育行政管理幹部是非常需要,也是非常可貴的。
記得《呂氏春秋》裏有這樣一句話:“其智彌精,其所取者彌精。”與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樣,徐傳德承認教育的現實矛盾,但又從不迴避矛盾;他執着地追求教育理想,但又總能從實際出發創造實現理想的具體條件。他在富有智慧的思考中逐步建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體系;他在繽紛的教育理論、社會輿論話語中準確而清晰地傳遞出“仰望理想的天空,走實腳下每一步”的厚重足音;他在社會加快轉型的進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南京本土特色而又富有現代氣息的教育實踐之路。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也。”徐傳德深諳墨子此語精義,在多年教育行政生涯中,他不但積極尋求教育發展的大智慧,也努力成為鋭意創新的實踐者。策劃重大教育課題向社會公開招標、施行“小班化”教育、實施“名校放大”工程、推行骨幹教師海外培訓計劃、聯辦“全國校長髮展學校”、建設南京教育史館,開設“陶老師熱線”、推出素質教育實踐案例、推行農村教師“優崗計劃”、大規模資助教育碩士培養……這些堪稱全國亮點,甚至是首創的教育探索,無不凝聚着徐傳德的辛勤汗水。誠然,徐傳德主持下的南京教育並非完美,但他領導的南京教育實踐與探索,在傳統與現代、現實與理想、世俗與崇高、本土與國際之間實現了有效的溝通與交融,這對當代中國教育發展是具有啓示意義的。
轉型的中國需要有“摸着石頭過河”的勇氣和智慧,更要有競渡彼岸的行動和堅韌。轉型期的教育實踐者可能會在求索理想的漫漫征途上踽踽而行,但只要堅定信念,堅持朝着正確的方向不斷跋涉,那麼,他們終將贏得越來越多的同路人。
徐傳德的這本《教育轉型期的決策與行動》可以看做他在教育轉型時期精神心路歷程實踐歷程的真實呈現。轉型中的中國當代教育,亟需更多這樣富有理性的行動者!
2007年5月20日
(作者朱小蔓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主任、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讓教育行動更富理性》一文發表在《中國教育報》2008年8月30日第3版)

教育轉型期的抉擇與行動作者簡介

江蘇南京人,1955年出生,1978年進入南京師範學院(今南京師範大學)學習,1995年獲東南大學EMBA學位,研究員、南京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先後經歷了中學教師、共青團幹部、分管副區長、副書記、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南京市教育局局長等多個崗位。長期從事教育領導工作。2010年5月起任南京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兼任教育部中小學師德教育專家指導組成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