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敖順

(《西遊記》中的角色)

鎖定
敖順,北海龍王(兄弟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閏,南海龍王敖欽),在北海主管降雨,統領水族的神仙。出自《西遊記》。
中文名
敖順
別    名
北海龍王
登場作品
《西遊記》
親屬關係
兄弟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閏,南海龍王敖欽

目錄

敖順角色介紹

其兄為東海龍王敖廣,西海龍王敖閏,南海龍王敖欽。小白龍以和小龍女為其侄子和侄女。北海龍王是神話傳説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龍是中國古代神話的四靈之一。《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由此,龍王之職就是興雲佈雨,為人消滅炎熱和煩惱,龍王治水成了民間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淵神咒經》中的“龍王品”就稱,“國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兩兩莫知何計時”,元始天尊乘五色雲來臨國土,與諸天龍王等宣揚正法,普救眾生,大雨洪流,應時甘潤。

敖順形象

龍在中國的歷史傳統與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龍的起源來自伏羲氏,距神話傳説,伏羲與女媧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龍的原型。但是實際上龍只是一種圖騰,並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上的由人類虛構的生物,並且是綜合了許多生物的特徵:蛇身、獸腿、鷹爪、馬頭、蛇尾、鹿角、魚鱗。據考證,龍圖騰的由來是和原始部落不斷的征戰有關的。在漫長的歷史中,部落與部落之間對抗、吞併、聯合,並把戰勝的部落圖騰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圖騰上。久而久之,經過不斷地吸收與充實,龍的特徵也越來越多,形象日益複雜和威武莊嚴,最後形成了完整的龍圖騰,並且成為這個華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標誌。古神話中龍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説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説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無角名虯。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在佛教中,龍是“天龍八部”的其中一部,詳見“天龍八部”。
正因為龍是一種勝利者以及神一般的存在,人們就將想象的各種高超的本領和優秀的品質美德都集中到龍的身上,以龍為榮、為尊。龍驍勇善戰,而智慧威嚴。 龍王的來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傳入,但佛教龍與多頭眼鏡蛇的形象更符,二是中國人崇龍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滲。相傳釋迦牟尼降生的時候,曾有名為迦羅和鬱加羅的兩位龍王兄弟,一個在左邊灑温水,一個在右邊灑冷泉,為佛祖沐浴淨身。在《過去現時因果經》裏,浴佛的龍王成了難陀和優難陀,他們“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温一涼,灌太子身”。天眾龍眾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迦等“天龍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樂,歌唱讚頌,燒香散花,拋撒天衣、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花經》裏,龍王有八位。他們是: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婆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五德義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宋代畫家張勝温作《法界源流圖》,畫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龍王和優缽羅龍王)。這六位龍王都是人間王者的形狀,穿袍蹬靴,攜侍帶眷,襯以天雲海水。唐代翻譯的《華嚴經》中,龍王增至十位,名稱也不同於上述八位。他們是:一毗樓博叉龍王,二娑竭羅龍王,三雲音妙幢龍王,四焰口海光龍王,五普高雲幛龍王,六德義迦龍王,七無邊步龍王,八清淨色龍王,九普運大聲龍王,十無熱惱龍王。另外,還有五龍王、七龍王、八十一龍王。一百八十五龍王之説。
【電視劇】
在西遊記,西遊記後傳,寶蓮燈前傳等電視劇中都有此人物,但都作為配角,跟着東海龍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