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鎖定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於1957年出土於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東漢崖墓,為東漢明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1]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高56釐米,以泥質灰陶製成,頭上戴幘,兩肩高聳,着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説唱的形象。 [2]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被稱為“漢代第一俑”,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屬國家一級文物。 [2]  [11] 
還原
放大
縮小
中文名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館藏地點
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出土時間
1957年
所屬年代
類    別
明器
出土地點
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
級    別
國家一級文物
所屬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所屬地區
北京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文物特徵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高56釐米,以泥質灰陶製成,俑身上原有彩繪,現已脱落。陶俑頭戴幘,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瓔絡珠飾。陶俑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揚起,腳掌向上,張口,露齒,眯縫雙眼,露出活潑詼諧憨厚之態,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説唱的形象。 [2]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流傳歷史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兩漢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強盛時期,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雄,到公元220年曹丕廢帝,歷時420年。漢朝初年,百業衰敗,經濟瀕臨崩潰。漢初統治階級吸取秦王朝迅速滅亡的歷史教訓,以發展社會經濟為指針,重農抑商,削減商賈大户的經濟實力,減輕農民租税。到了漢文帝時,即更迸一步提倡節儉,提倡農耕,免天下農田租税十二年。漢景帝時又將租税減至三十分之一,從而出現以經濟鼎盛而聞名於歷史的“文景之治”。
漢代民間極為盛行説唱表演。漢代俳優大致以調謔、滑稽、諷刺的表演為主,並以此來博得主人和觀賞者的笑顏。他們往往隨侍主人左右,作即興表演,隨時供主人取樂。表演時,他們一般邊擊鼓邊歌唱。當時的皇室貴族、豪富大吏蓄養俳優之風甚盛。漢武帝“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丞相田蚡“愛倡優巧匠之屬”。桓寬《鹽鐵論·散不足》雲:“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這些均可為證。漢代畫像石樂舞百戲圖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身材粗短、上身赤裸和動作滑稽的表演者,漢墓中也不乏此類形象的陶俑出土,均顯示了俳優表演在當時的盛行。
1957年2月下旬,重慶鐵路管理局工程處因工程關係,在天回鎮東北面約1公里的巫家坡鑿出崖墓數座,四川省博物館聞訊後即派專人前往調查。
1958年6月,四川省博物館在成都北郊天回山北麓清理了三座土坑墓,其中戰國墓、西漢墓及東漢墓各一座。發掘過程中在墓三南三室前的過道中發現有一個模製擊鼓俑,考古工作者在對墓三的結構、墓道、側室形式、所用的長方形或楔形磚的花紋、墓室中的石棺形式及所雕刻的人物畫像之題材與風格,殉葬器中的鐵器、陶器、錢幣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墓三屬於東漢時期的墓葬,在其過道所發現的擊鼓俑當為東漢時期的隨葬品。 [3]  [4]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出土環境

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崖墓為三座土坑墓,其中東漢墓標號為墓三。考古工作者發現墓三曾經被盜,金屬器與玉器已經很少,留下的主要是陶器,盜墓者既破壞了殉葬器的位置,也踏碎了墓中許多精美生動的陶器。這些陶器中出現了穀倉罐、缽、釜、盤、燈台等食用生活器具模型,井、水田、水塘、樓房、平房、琴、搖錢樹座等仿製的生活環境,器具的模型,狗、馬、雞、鴨、野雞等家養動物類模型,各類模型的組合樸拙有趣,當然其中最為壯觀的景象則是“陶俑”陣容,這一陣容分別由男女舞俑、撫琴俑、聽琴俑、廚丁俑、持瓶女俑、持鏡女俑、女坐俑、擊鼓俑、持鏟俑、武士俑等組成,突出顯示了墓主生前的富裕程度與高級地位。 [1]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文物鑑賞

東漢擊鼓説唱俑 東漢擊鼓説唱俑
“説唱”是中國曲藝藝術的主要特徵,它究竟起源於何時,現在已經無從稽考。四川地區的漢俑獨具特色,內容較為豐富,在出土的許多俑雕像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件東漢擊鼓説唱俑。
此俑頭戴軟小冠,並以長巾圍繞一匝,前額上打一花結。這個説唱俑的表演彷彿已經進入了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誇張,竟不自覺地手舞足蹈起來。他上身赤裸,下穿長褲;身屈,蹲坐在地面上,赤足,右腿揚起,腳掌向上,張口,露齒,眯縫雙眼,露出活潑詼諧憨厚之態。額前有皺紋數道,開懷大笑,彷彿正進行到説唱表演中的精彩之處。頭戴幘,左臂下挾一圓形扁鼓,右臂平直,手執鼓槌欲擊,兩臂戴有瓔絡珠飾,似作説唱狀,人物面部的幽默表情被刻畫得極為生動傳神,使觀者產生極大的共鳴。此俑表情生動活潑,反映了當時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
從此俑的整體造型來看仍然屬於古拙的藝術風格。作者顯然不是簡單地模仿生活中的説唱藝人,而是着重表現説唱藝人的一種特殊神氣,即企圖用他所説唱的有趣的故事引起聽眾強烈的興趣。説唱者的那種伸頭、聳肩、眉開眼笑、近乎手舞足蹈的神態,把他有聲有色的表演刻畫得惟妙惟肖,極其傳神。從其詼諧而健康的神態中,人們似乎聽到了他爽朗的笑聲,並且可以想象出他所説唱的內容,甚至使人們似乎看到了在説唱者的前面,有一批聽眾正在興致勃勃地傾聽他的出色表演。很顯然,這一陶俑的作者,似乎很懂得發揮觀賞者的聯想作用。
秦漢陶俑的造型不僅有威武的軍陣,也有這樣極具生活氣息的人物。該件陶俑以灰陶作胎,手塑成型,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狀,正忘情地進行説唱表演。其手舞足蹈的形態,眉飛色舞的表情,將一位漢代“説唱藝術家”的現場感覺展現得淋漓盡致,也反映了東漢時期高超陶塑藝術水平。該件陶俑富含濃郁的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四川的東漢墓先後出土多件形象類似的擊鼓説唱俑,這表明當時蜀地説唱表演頗為流行。漢代説唱者往往以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同其他舞樂百戲節目同場獻藝。 [3]  [5]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文物價值

擊鼓説唱陶俑以寫實的手法刻畫出了一位正在進行説唱表演的藝人形象,反映出東漢時期塑造藝術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它的發現證明早在東漢時期,説唱藝術已經日臻成熟並廣泛流傳於民間,因此它也是中國曲藝藝術發展史上的重要實物資料。 [6]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重要展覽

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東漢擊鼓説唱陶俑先後在東京、北海道、神户、福岡、名古屋、上海、武漢、良渚、湖州、北京舉辦的“大三國志展”中展出。 [7] 
2013年10月29日至11月30日,東漢擊鼓説唱陶俑在“長江三峽文物搶救保護成果展”中展出。 [8] 

東漢擊鼓説唱陶俑社會評價

中國國家博物館:這件陶俑袒胸露腹,着褲赤足,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説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 [2]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劉後一《中華國寶·珍稀動植物分冊·風景名勝分冊·藝術珍寶分冊·古建築分冊》:作者把一個説唱藝人的動作、姿勢和內在的氣質,刻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在一千九百年後,使我們彷彿還聽到了他那精彩的説唱和逗人的笑聲,收到了出神入化、維妙維肖的藝術效果。 [9] 
工藝美術史學家、紋樣史學家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嘻笑調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塑製得極為成功,可見漢代的雕塑技藝已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