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摩崖石刻

(安徽省樅陽縣摩崖石刻)

鎖定
浮山位於長江北岸的安徽樅陽縣浮山鎮,舊時三面環水,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觀。史上,浮山與黃山、九華、天柱並稱為安徽省歷史名山,現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它是一個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為特色,河湖風光、人文景觀相輝映的風景名勝區,而這其中,被譽為“皖中一絕”的則是浮山的摩崖石刻。 [1-3] 
中文名
樅陽浮山摩崖石刻 [1-2] 
地理位置
安徽省樅陽縣浮山風景名勝區 [1-2] 
景點級別
AAAA級 [1-3] 
浮山擁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千百年來,無數遊人和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他們身臨其境,留連湖光山色,或揮毫題詩,或作文記事,或留言題名,鐫刻於崖壁,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形成豐富而珍貴的人文景觀。浮山現存483塊摩崖石刻,字數少的只有兩字,多的達千文,它們有的鑿於峭壁,有的刻於幽巖,幾乎峯峯可見題字,洞洞可覽銘刻。浮山摩崖石刻數量之多,分佈之密,在全國名山中亦屬少見,它們是浮山人文鼎盛的見證,是彌足珍貴的中華文化瑰寶。浮山摩崖石刻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 
從摩崖石刻的年代看,最早的是唐代,最晚的至民國,時間跨度歷時千餘年。從現存石刻看,作者主要有唐代孟郊,宋代陸元鈞,明代雷鯉、王守仁、鍾惺,清代方以智、朱筠,民國方守敦、張淦等近百位歷史文化名人。作者中既有達官顯貴、社會名流,也有僧侶道徒、隱士遺賢。他們的書法或清秀挺拔,或圓潤遒媚,或纖細柔婉,或雄渾豪放,琳琅滿目,流派紛呈,風格各異。 [2-3] 
綜覽全山摩崖石刻,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可分為詩詞歌賦、景物景觀命名、紀事、佛教等類。有關題詠浮山的詩詞歌賦類石刻佔有很大數量,有近100餘塊。在這些詩詞歌賦中,精品之作俯拾皆是。枕流巖浩笑廊內,有明書畫家雷鯉所題《浮山紀遊》詩:“已從浮山來,更覺浮山好。萬壑染秋雲,乾坤怪未了。遊人無古今,天風醉花鳥。我欲煮煙霞,呼童拾瑤草”。以詩頌景,膾炙人口。“共下虛舟牆,收藏浪里人。路通天上眼,石轉地中輪。鐘鼓生風雨,龍蛇自屈伸。借來莊子斧,削去古今塵。”此五言詩刻在隱賢崖,是清著名學者方以智、書畫家戴移孝等四人聯手所題的詩作,寓意深遠。還有明文學家王守仁《寄題浮山》、鍾惺《題浮山崖壁》等詩。日本學者佐藤一郎在浮山參觀後,曾題詞曰:“天下形勝地,文人爭霸處”。 [2-3] 
浮山數量最多的則是景物景觀命名類的石刻。滴珠巖內,有石刻有“一線天”、“天台幻境”、“天河墜玉”、“懸河”、“雨化天”、“水天洞口”、“滴水洞”等題刻。其他如“會聖巖”、“金谷巖”、“繞雲梯”、“非人間”、“別有天地”、“何地飛來”、“山鳴谷應”等,均屬景物景觀命名類石刻。遊人見字賞景,依景觀字,領略山川之俊美,讚歎世間之奇觀。 [2-3] 
全山石刻中,尚有一定數量記載各種歷史事件的紀事作品。宋慶曆年間,時任滁州太守的歐陽修慕名來到浮山,與浮山高僧法遠對弈。遠祿連勝數局後,即以棋理解説佛教,闡明佛法,歐陽修大為折服,故明官員於若瀛在會聖巖內題刻“因棋説法”四字,以記其事。在隱賢巖內,有宋代文學家楊傑的《隱賢巖記》,以四言古文的形式,真實地敍述了浮山佛教幾度衰落、多次振興的歷史過程。其他諸如“陸元鈞遊山記”、“宋用臣記遊”、“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記”等紀事類石刻,其內容涉及到千百年來眾多的歷史人物活動、寺院營建、山川開發、自然災害等許多方面,既是浮山山史的見證,也是歷史變遷的縮影,具有頗高的史料價值。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