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掛親

鎖定
在部分地區,習慣把清明期間為親人掃墓稱為“掛親”,又叫“上墳” [1]  [15]  。“掛親”有眾親、家親、客親之分,多個小家族合起來集體掛親叫“掛眾親” [12-13] 
中文名
掛親
涵    義
清明節舉行祭拜儀式來掛念親人
相    關
掛山

掛親簡要介紹

“掛親”的説法顯得形象而貼切,即為緬懷逝去的至親長輩而舉行的簡單祭拜儀式——在逝者墳前擺上祭品,打掃墳冢 [10]  ,叩首鞠躬、焚香燒紙、燃放鞭炮;在墳頭插上樹枝或竹條(親輥、親棍 [11]  ),懸掛起五顏六色的“清明吊”(親紙紙幡 [10-11]  ,以寄哀思。這一習俗自古沿襲到如今,似已約定成俗:“掛親”大多並不是在清明節當天進行,而是在清明前後任意一天 [1]  。“前三天,後一七”,就是提前三天或推遲七天都是可以 [8] 

掛親主要意義

祭祖也好,掛親也罷,都是紀念先人的方式,形式雖有別,宗旨卻相同,即:傳承孝道、推崇孝義、傳遞孝心、倡導孝行。願天下父母福壽無邊,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無子女為爭遺產而反目之憂;願世上兒女心懷感恩,孝敬父母,善待親人,不留“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憾 [1] 

掛親相關倡議

清明節“掛親”是中國較為濃重的節日,在這祭奠逝者、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時節,大家以什麼形式悼念祖輩,表達思念之情呢。一是保護生態環境,倡導低碳掛親。二是發揚傳統美德,倡導厚養薄祭。三是黨員幹部帶頭,推行文明祭掃 [2] 

掛親流行地區

西南 [1] 西南 [4] 雲貴川江西廣西等地區 [5-6]  [14]  [16] 

掛親文化詩詞

掛親
葛新平(江西)
撫碑除雜草,深鞠淚潸然。
德澤心中記,音容夢裏連。
諸孫皆氣概,阿父莫魂牽。
極樂無勞苦,瑤台享永年 [7] 

掛親歷史傳説

每年三月的清明節前後,總有一個晚上大雨滂沱,電閃雷鳴約一個小時,每當這個時候,城步楊家的年老長輩就會告訴後代:“楊令婆婆從山海關回城步來給楊令公公掛親來了,大家也要為先輩祖塋去掃墓掛親”。楊令公公是城步楊氏的祖先,楊再思,生於唐代鹹通十年已醜(869年),卒於後周顯德四年丁已(957年),享年89歲,受朝庭封授江淮湖廣都鈴轄使,並授銀青光祿大夫,辰州刺史,後因功授左僕射尚書,統據湘黔東南一帶。楊再思的妻子馬氏率子孫戊邊而終,而每年的清明節她都要回故鄉為楊令公公掛親掃墓。所以,每當清明節前後,電閃雷鳴的夜晚,城步楊氏後裔就認為是“楊令婆婆掛親”之時 [3] 

掛親相關辨析

清明掃墓叫“掛青”“掛清”還是“掛親”?
有人説墳頭上的那些東西都是在清明時節掛的,顧名思義應該叫做“掛清”,於是常寫成“掛清”。
也有人説清明掃墓叫“掛青”較為實際,因為外出踏青就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古人把清明節又叫踏青節。
在湘西南山區一帶,卻習慣把清明期間為親人掃墓稱為“掛親”。鄉下盛行土葬,也沒有公墓,村民死後裝入棺木中,就近葬在山坡上。“掛親”的説法顯得更為形象而貼切。因為在清明節前後,人們總會緬懷逝去的至親長輩而舉行簡單祭拜儀式——在逝者墳前叩首鞠躬、焚香燒紙、燃放鞭炮;在墳頭插上樹枝或竹條,懸掛起五顏六色的“清明吊”(用彩紙剪成的“幡子”,又稱“親紙 [11]  、“幖子” [8]  、“引魂幡 [9]  等。據傳,已故親人在清明節期間,都要憑這個“幡子”去遊耍,如果沒有這個“幡子”,陰曹地府則不準通行。 [8]  )。所以,這是掛念、惦記親人的最好表達方式,叫“掛親”再合適不過了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