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念是汉语动词,拼音为guà niàn,核心含义指因放心不下而产生持续性想念的情感状态。该词最早见于明代《京本通俗小说》,清代《此中人语·债》等文献中已形成稳定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既可用于政论语体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中"挂念普通工人"的表述,也常见于老舍《四世同堂》等文学作品的日常场景描写 [1]。与"牵挂""惦念"构成近义关系,形成包含担忧、关切等情感要素的语义网络。
- 拼 音
- guà niàn
- 词 性
- 动词
- 近义词
- 牵挂、惦念
- 反义词
- 忘怀、放心
- 出 处
- 《京本通俗小说》
- 例 句
- 勿挂念也 [1]
词义解析
播报编辑
- 核心定义为因想念而无法放下担忧的心理状态 [1],情感强度介于普通思念与焦虑之间
- 包含两个语义要素:思念的情感基础与担忧的心理延伸
- 在《宋元戏文辑佚·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典籍中,呈现为兼具古典雅致与情感深度的表达方式 [1]
历史渊源
播报编辑
- 明代发展:在《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出现"时常挂念"的完整用例,标志着该词进入成熟使用阶段 [1]
- 清代定型:《此中人语·债》"勿挂念也"的否定式用法,显示其语法功能已完备 [1]
- 近代演变:鲁迅等新文学作家作品中的使用,推动该词融入现代汉语体系 [1]
近义关联
播报编辑
- 语义交叉:与"牵挂"共享"放心不下"的核心义项,但情感侧重不同
- "牵挂"多指持续性的深层担忧
- "挂念"侧重间歇性的情感波动
- 构词对比:与"牽腸掛肚"等成语共享"掛"字构词语素,强化牵挂意象
- 反义体系:与"忘怀"构成情感对立,反映汉语情感词汇的对称性特征 [1]
现代应用
播报编辑
- 文学表达:老舍在《四世同堂》中通过"她只挂念着东北"的描写,展现战时民众心理 [1]
- 政论使用:1972年《一件珍贵的衬衫》将'挂念'用于政府关怀的语境拓展 [1]
- 口语转化:当代网络搜索中"挂念一般对什么人说"等热词,反映其日常化趋势 [1]
文化承载
播报编辑
- 传统伦理:古代书信常用"勿挂念"表达对家人的宽慰,反映儒家家庭观念 [1]
- 现代转型:2025年百度汉语平台将其纳入'生词本'功能,体现数字化传承 [1]
- 跨域隐喻:经济学领域出现'挂念成本'等术语,展现语义扩展潜力